談學佛行者之飲食

                                                                                                    文/弘福

食與病
現代人病苦特別多,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肝病、腎臟病還有各種慢性病等影響著人們的生命安全及生活品質。在台灣,因癌症死亡的人數超過死亡人口的四分之一,除了大環境的汙染、生活壓力大、運動過少之外,「吃」的問題是導致疾病很重大的因素之一。導師於《易知篇》提及:「病苦的緣起不外二途,一是先世行業所引起,一是現世失調而發生。行業於先世好作惡法,惱害眾生;失調於現世,飲食不節制,生活不規律。」;經典所載「橫死九法」中與飲食有關包含即有「知非饒益食而貪食」、「不籌量食」、「內未消更食」、「強擿吐」、「食不隨病」、「隨病不籌量」六項;在《佛說醫經》云得病十緣中的第二點即為「食不節」,可見「吃」真的是一重要的課題呢!

關於素食
學佛者是否應當茹素?這是許多初學佛者的疑問,尤其是初發心菩薩,於一片熱忱之下皈依三寶,求授五戒,隨即戒除肉食,因而造成家人的困擾及自己的不便。其實,在佛陀時代,佛及其出家弟子,並非素食,因為當時他們以托缽營生,人家供養什麼就吃什麼,二乘行人不禁肉食,待到後期宣說大乘佛法時方提肉食問題,如《楞伽經》、《涅槃經》、《楞嚴經》、《梵網經》等經所提則悉禁肉食,於《涅槃經》所言:「夫肉食者,斷大悲種」,因佛菩薩以慈悲為懷故而斷肉食。

肉食過犯
在此暫且不論因果關係,就目前的肉品市場而言,商業社會利益導向,養殖業者為求快速獲利,大量使用賀爾蒙及抗生素等種種添加物來養殖,這樣的肉品對人體健康影響甚大,此外還潛藏有,如禽流感、狂牛症、口蹄疫等的危機。而由大自然中所補獲的如魚蝦貝類,亦存在著多種毒素,尤其是深海魚,體積愈大所含的重金屬污染也愈多。雖然蔬菜亦有農藥污染,至少在清洗時可減少其殘留量,或是選購無農藥及化肥栽種之青蔬。在《法苑珠林》中對於肉食歸納有十種過犯:「一、眾生己親,二、見生驚怖,三、壞他信心,四、行人不應食,五、羅剎習氣,六、學術不成,七、生命同己,八、天聖遠離,九、不淨所出,十、死墮惡道」,由此觀之,行於菩薩道的學佛者們,還是逐漸學習素食為宜。

吃的目的
關於吃,如食存五觀所提:「正視良藥,為療形枯」,欲界有欲,六道眾生,須賴飲食、漿水以養其身體,以治療饑病、渴病。導師說吃的目的,旨在色、法二身的資養,關於肉食於律法中但言「病可食」,「無病不能食」,素食的目的在長養慈悲心。我們知道在佛陀時代是托缽營生,故而聽許肉食,後來的南傳佛教及藏傳佛教也都食用肉食,只是南傳比丘有「淨肉」的要求,關於淨肉,有三不淨肉、九不淨肉之說:
三不淨肉──我眼不見其殺者;不聞為我殺者;無為我殺之疑者。
九不淨肉──自然災禍死亡者;牠類殘食剩餘者;命盡自死撿獲者;赴約應供方便食;醃漬諸品聽許食;眼所未見其殺者;耳所未聞其殺者;不為我或所疑者;非我殺教他殺者。

五辛不可食
佛教傳到中國,因寺院中自炊食,不必托缽,故不許食葷腥物。所謂葷:即是葷辛,乃五葷或五辛,即蔥、韮、蒜、洋蔥、興渠(阿魏),五辛為大小乘所禁,因其成份,含有最高單位之賀爾蒙故。《楞嚴經》中說:「諸眾生,求三摩地,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此五種辛,熟食發婬,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甚臭穢,咸皆遠離。」所謂腥:包括飛禽、走獸、水族類、爬蟲類等一切有情眾生。

食時當存何心
在巴利聖典《鋸喻經》中,佛陀曾告訴弟子他自己日中一食的好處,勸勉弟子們嘗試看看,在中國叢林,因作務之故是食用早午二齋,若是因出坡作務或是色身關係而需要晚上進食,稱為用藥石。

寺院中出家人吃飯的地方叫「五觀堂」,吃飯時稱過堂,用齋前大眾雙手合十誦唸「食存五觀」,提醒行者勿貪著美味,《龍樹菩薩為禪陀迦王說法要偈》說道:「當觀美味如毒藥,以智慧水灑令淨,為存此身雖應食,勿貪色味長憍慢,於諸欲染當生厭,勤求無上涅槃道,調和此身令安隱,然後宜應修齋戒。」食用當下心念上不生好壞之分別,只是過那個堂而已呀!

修行人應如何食?
《增一阿含經》說:「有五種食,是增長資益,維護色身的理想方法。

一、禪悅食:修行之人,得禪定之樂,能養諸根者。
二、法喜食:修法之人,聞法生歡喜,資慧、養身心者。
三、願行食:修行之人,發誓願而持身,修萬行者。(弘願而持身,修學萬般行)
四、淨念食:修行之人,念出世之善根而不忘,以資養慧命者。(出世念菩提,清淨離染者)
五、解脫食:修行之人,終得涅槃之樂,以長養身心者。(入達涅槃城,湛然如來身)」食,旨在資養色、法二身,禪悅、法喜、願行、淨念、解脫,這是法身之食,亦能維護色身,法的吸取不夠只有挨餓的份,此時不禁想起師父最喜歡問徒兒們的一句話:「你吃飽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