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性如

什麼是佛?一般人都以為佛是陳列在寺院中供人膜拜,既莊嚴又肅穆的雕像;佛有著超乎凡人的神通,法力無邊、有求必應,無所不能且可讓人依賴,然真是如此神通妙用嗎?究竟佛是什麼?

《佛說菩薩本行經‧卷上》:「所謂佛者,諸惡永盡,諸善普會,無復眾垢,諸欲都滅;六度無極皆悉滿畢,以權方便隨時教化而無有極;有十神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奇特之法、三十七品道法之藏而無有極;身紫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六通清徹,無所罣礙,前知無窮卻睹無極,現在之事靡所不知;三達遐鑒,顯于十句;有如此德,故號為佛也。」

佛,是梵文佛陀的簡稱,意為覺悟的智者,也就是具備圓滿智慧的人,到達這種境界的人,亦謂之覺。「佛」這個「覺」,是有情生命的最大特質,不論四聖六凡,或是四生九有,擁有覺知能力,就是有情生命的基本條件。生命既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的差異,又有無色、有色、無想、有想的不同,本來各自具備不同的接收訊息的器官和方式。收到的訊息,通過該生命體的認知儲存在「識」裡,不但造就了「業」,也形成了輪迴的「因」。故佛陀的「覺」,當然不是指各個生命體運作各自的收訊器官所產生的「覺知」,六道眾生起心動念,是無明、是業因。從無明而至明瞭,有煩惱而至不煩惱,因此覺,以智為基礎;可以說智是覺因,覺是智果。覺與智是相應的通義,於法性的了知,因為有智,才能顯現覺悟;因能覺悟,才能發揮智的價值。智是知識經驗的累積,慧是把知識經驗運用出來,發揮成為一種有饒益的力量,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以煩惱而言,如果能從中有所覺悟,可使原來的煩惱轉化成菩提或有饒益的經驗,另一方面若已具備因智慧而覺悟,在面對事或理就易明瞭,這就是覺悟、圓滿智慧。然而其不僅自己覺知,同時可以幫助一切有情眾生也能覺知,具仁慈悲憫之心,運用智慧濟世、願眾生離苦得樂、了生脫死。

覺的內涵,包括有覺察和覺悟二者意義:覺察是以煩惱為對象,面對煩惱顯露時,認識它,瞭解它,使其不至發生危害;覺悟是以事理為對象,覺知一切諸法的緣起、過程、結果,了了分明,如睡夢之覺寤。佛陀號稱覺者,與其說他具備清淨覺性,不如說佛陀,當日菩提樹下苦坐,夜睹晨星朗然大悟的那一剎那,真正了悟了,那是一種純粹的生命狀態,那個「覺之能」,是每一個生命共同具有的「能量元素」,當下這一生的「識」不起作用,過去生的「識」不起作用,生命進入「本體」狀態,了了分明、如如不動。

「佛陀」究竟是什麼意思?若說是覺悟,看起來太簡單了。在佛學辭典上將佛詮釋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個名詞乍看,誰都看得懂,也似乎了解其意,可是這裡有了問題:如何自覺?又如何覺他?怎麼樣才能達到覺行圓滿的境界?

所謂自覺-佛的自覺,不被外境所轉,用智慧破解各種的迷惑,讓佛性重現光明,徹底了解真理,而達到明心見性。也就是悟真常之性,覺虛妄之惑。

覺他-是佛陀從自身修証的經驗,回顧許多眾生,為五欲六塵所迷,浮沈人海,就發起大悲憫心,創立言教,化導萬機,使他們都能夠依照著自覺正法的路徑,做修進的功夫,達到明心見性的境界,離苦得樂,也就是運無緣慈,行同體悲,破眾生之無明。

覺行圓滿-就是自覺行和覺他行同時並行,行到徹底究竟,要成就無上佛道,必須要三覺圓滿,萬德莊嚴,才能夠完成智德圓滿的偉大人格。歷劫修因,行滿果圓,也就是覺與行,悉皆圓滿。

總而言之,佛是一種智慧達到極點,覺察一切煩惱障,覺悟一切所知障,舉凡諸法事理的差別,究竟平等空性,具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已達不可思議境界的人。而求佛之道,不是以布施和供養作酬勞,要求佛陀成為保護神,正確的認識,應該是如何求得佛陀一般的智慧,能夠面對現實世界,不受其迷惑,不受其困擾,入達灑脫自在的覺悟之境。

禮佛者,敬佛之德也;念佛者,感佛之恩也;

持戒者,行佛之行也;看經者,明佛之理也;

坐禪者,達佛之境也;參禪者,合佛之心也;

得悟者,證佛之道也;說法者,滿佛之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