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孺慕之情期數:252期 2010年10月刊
去年底曾耳聞黃教授生病住院,一直想邀居士去探望老先生,可惜因緣不具足,在歲月的磋跎與耽擱中,看到媒體報導黃教授於今(2010)年七月四日凌晨安詳捨報,享年100歲。
文/旭
去年底曾耳聞黃教授生病住院,一直想邀居士去探望老先生,可惜因緣不具足,在歲月的磋跎與耽擱中,看到媒體報導黃教授於今(2010)年七月四日凌晨安詳捨報,享年100歲。於是祇能在本寺法會中為其設立牌位略表心意,以期黃教授能往生蓮邦,上品上生。
記得2000年七月間,般若寺雲來集合唱團的鋼琴老師──若凡法師邀請我們幾位學員,一同到高雄市立婦幼醫院探望黃教授;我們欣然同意;因為教授的大名早在四十年前的初中音樂課本就見過了,那首動聽的〈杜鵑花〉至今仍然可以朗朗上口。
見到的大師,是一位九十歲的慈祥和藹、英姿不減、談笑自若的長者,雖然穿著患者袍,仍然不掩其睿智與光采。席間,教授為我們講到歌唱的方法──1.要把握共鳴的位置;2.要面帶笑容,口腔儘量打開;3.歌曲中最難唱的字是“啊”字,要多練習。
筆者雖然在學校學過簡單的樂理,但是聲樂的技巧仍然一竅不通,特別是中音、與高音發聲的把握,尤其感到困難;對於梵唄唱誦,深感缺乏專業技巧。因此,常到合唱團練習發聲法,經黃教授的指導,我終於體會到共鳴技巧的運用是多麼重要,從此就練習多用共鳴,捨棄以喉嚨發聲的方式,感覺不用麥克風也可以唱得很宏亮、柔和,聲帶不易沙啞,對身體健康也有益處。
黃教授一生憂國憂民,每思如何以音樂淨化人心,以樂弘法。抗戰期間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愛國歌曲,後來移居香港,組織合唱團,擔任各級學校的音樂教師,又為了音樂造詣的提昇赴義大利進修、再到西洋各國參訪音樂教育。晚年隱居高雄市,免費為各佛教團體譜寫佛曲,也為雲老禪師的詩詞譜寫〈禪唱〉、〈淨土頌〉、〈讚佛〉等多首佛教歌曲並著書立說寫下許多論述,表達對音樂的觀點和理想。
黃教授發願要當“音樂菩薩”以音樂作為供養布施的載體、媒介,這種崇高情懷令人敬佩。他老人家在著作中說:「音樂是仁愛的化身,『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於是造成感動人心的音樂。倘若沒有仁愛之心為基礎,則一切表之於外的樂聲,都不過是浮誇的音響而已。」(見《樂境花開》)。又說:作曲人要像冰天雪地中的木偶。燃燒自己的雙腳供人取暖(見《樂林蓽露》)。
音樂可以是和雅音、慈悲音、覺悟音;也可以是靡靡之音。他老人家以優美和雅之音用以勸善,用以弘法、用以讚佛。而且作無相布施,不要求作曲費及版稅,隨緣助人,淨化人心,正所謂以音聲而作佛事也。這是如來教化眾生的方便。例如:《妙法蓮華經》云:「象馬牛聲,鐘鈴螺鼓聲,琴瑟箜篌聲,簫笛之音聲,清淨好歌聲,聽之而不著;無數種人聲,聞悉能解了。」《阿彌陀經》云:「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這是極樂世界呈現法音世界的景象。
從教授的言行著述中得知,他老人家是一位以音樂行布施的大菩薩,值得眾人的崇敬,願黃教授早日花開見佛,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