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口業

                                                                                                       文/微塵

言語,乃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橋樑
說者,若能言得其要,理足可傳,即使其身既歿,其言尚存;但是,說者,若語從口出,不經慎思,往往將大禍臨頭,甚至惹來殺身之禍。所謂:「一言可以興邦,一語可以亡國」。可見言語所造成的嚴重性,是故古德告誡後人,要慎言之。

佛典中更標出「妄語戒」,令其學佛行者引以為戒,而其中妄語有四,乃口造作者,有兩舌、惡口、妄語、綺語,若依戒奉行,則口業清淨,若信口雌黃,則造業無算。

那何謂「兩舌」?即是言語反覆,撥弄是非,挑撥離間。《大乘義章‧七》曰:「言乖彼此,謂之為兩;兩朋之言依於舌,故曰兩舌」《成實論》說:「善心教化,雖為離別,亦不得罪。若以惡心,令他鬪亂,即是兩舌,得罪最重;墮三惡道中,世世得敝惡破壞眷屬,以今離間破壞他故也」。舉例來說:有兩個很要好的朋友,遇上個兩舌之人,向甲說乙的壞話,向乙又說甲的壞話,經他一番挑撥離間,使原本最忠義的朋友,變成了怨家,而互相鬪爭。可見兩舌者,所造成的傷害是無法想像的。不可不慎之。

何謂「惡口」,即是謾罵惱人之言。《法界次第‧上之上》曰:「惡言加彼,令他受惱,名為惡口」。《大乘義章‧七》曰:「信辭麤野,曰之為惡;惡從口出,故名惡口」。惡語傷人,有如矛刺心,故謂之舌槍唇劍。若能「話到口邊留半句」則是積口德也。惡語傷人有違慈悲之道,身壞命終,墮落三途。或墮地獄,割舌令自啖食;或墮餓鬼道,口中蛆膿流出;或墮畜生道,食啖糞穢,人怪其聲。罪畢為人,則面貌醜陋,口臭唇缺,常遭他人誹謗。

何謂「妄言」,即是心口相違,起欺誑心,以是為非,以非為是。舉例來說:以是為非,故見言不見;以非為是,故不見言見。這種虛妄不實的言語即是妄語。佛典說:妄語有八,即是「見言不見,不見言見。聞言不聞,不聞言聞,覺言不覺,不覺言覺,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常作妄言,生十種禍,《智度論》曰:「如佛說妄語有十罪,何等為十:一、口氣臭;二、善神遠之,非人淂便;三、雖有實話,人不信受;四、智人謀議,常不參預;五、常被誹謗,醜惡之聲周聞天下;六、人所不敬,雖有教勅,人不承用;七、常多憂愁;八、種誹謗業因緣;九、身壞命終,當墮地獄;十、若出為人,常被誹謗。」

何謂「綺語」,即是一切含婬意不正之言詞,皆謂之綺語,又稱為雜穢語。《大乘義章‧七》曰:「邪言不正,其猶綺色,從喻立稱,故名綺語。」皆能導向淫欲,增長悲歡,蕩人心志。《筆飱記》:「李伯時善畫馬,鐵面秀和尚呵之曰:『汝士大夫乃以畫名,況又畫馬,期一人誇妙,妙入馬腹中,亦足懼矣。』伯時遂罷筆,師勸畫觀音贖過。」「黃魯直(庭堅)工艷詞,師亦詆呵之。黃笑曰:『又當置吾於馬腹中耶?』師曰:『艷詞動天下人淫心,不止馬腹,正恐生地獄中耳!』黃悚然悔謝,遂勵精進。」

由此可知,若不慎言之,將會遭受到極大的果報,不僅傷害別人,也會使自己受到傷害。每當要說話之前,必定要先經過思考,才不會為了逞口舌之快,在無形之中造了「口業」而不自知。所以,身為佛弟子的我們更要時時注意自身言語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