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聞道,卻不可夕死可矣 !

    有朋自遠方來,我說:「好久不見,我見你來過二 次了。」另一位說:「我見他來此三次了。」究竟他來過幾次呢?三次和二次。

  •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256期 2011年3月刊

                                                                                                        文/智惇
有朋自遠方來,我說:「好久不見,我見你來過二 次了。」另一位說:「我見他來此三次了。」究竟他來過幾次呢?三次和二次。數字有多及少之分,但其多不一定多過少,因為其三不一定含容其二,而其二在數上少於三,在時空上不一定少於彼三,所以言三、言二,都是自我標榜見的次數或緣之厚薄。再者來過幾次,若是喝茶聊天、以世俗言是套交情,增加彼此的認識,有益於情感的提升,或是攀緣,也是增廣人際關係,可說是一種常有的生活方式,若談是非,就是造口業了,若能探討佛法,與生死有關,就可漸入與道相應,這種來的次數就有較高的價值了。末後句,如師父所說的「鏡中像緣」了。此即所謂「次數」自相及法差別,亦謂能持自體及軌生物解的不同了(註一),師父所創千佛山止觀法門,在止於一念中即有太多的非,若深入於止的一念去發掘或「觀」,豈不就是「隨一一文,眾解不同」嗎?(出《華嚴經疏‧卷一》)(註二)―如佛說無常法,或以生滅為無常,或以不生不滅為無常,法本是一,機解不同,故不分也。

禪修者何?「何以故」,「所以者何」,這二個名詞在佛典中常提到,如《金剛經》,即從有的「何以故」、「所以者何」,一層層深入止觀到一合相,即是一例。

出家十幾年,談戒臘還在幼稚園徘徊,可是談老和尚著作,深不可測,從「隨一」而有時空上的「機解」不同,所謂朝聞道,卻不可夕死可矣!因為朝所聞道,只是皮毛,有待日月年的不斷延續作更深入去觀呢!

註一:《因明入正理論》:「此中宗者,謂極成有法,極成能別,差別為性,隨自樂為所成立性,是名為宗。」例:聲無常宗,聲是極成有法(極為明顯的事相是為言陳),無常是差別(是為意許),立宗者,隨自樂為所成立性(亦即依自我意識為自所成立也)。

註二:不分教五意之一,出《華嚴經疏‧卷一》。不分教五意者,唐清涼國師,推原佛教,有此五種意也。

(一)理本一味,殊途同歸,不可分也。

(二)一音普應,一雨普滋故。

(三)原聖本意,為一事故。

(四)隨一一文,眾解不同故。

(五)多種說法,成支流故

以斯五意,故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