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257期 2011年4月刊
《心經》,一部易誦、易記的經典,看似簡單扼要的二百六十八字,卻是有六百卷之多的《大般若經》之精華。
文/性如
《心經》,一部易誦、易記的經典,看似簡單扼要的二百六十八字,卻是有六百卷之多的《大般若經》之精華,可想見其文蘊藏之義深與重要性自非三言兩語可以道盡,但多少人是以其有限之知識涵養、文學造詣來解讀,甚至根據其自我認知而依文解義,然究竟經典深蘊的法義內涵,真正能把握肯定並完全從中得到饒益的,從古至今又有幾人?
當初吸引我對此經的好奇並自然地誦記,是經文中反覆提及的“空”字與“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畢竟人生苦短,如何尋得解脫之道,想必很多人和我有相同的冀望,但其中要如何看待諸法皆空並心無罣礙,卻是身處於紛紛擾擾紅塵俗世中的我們難以想像──自己也能做得到?!面對現實生活情境突如其來發生的當下,於道理方法一知半解或所學知識、經歷不足,慌亂中自然而然地是理論歸之理論,現實歸於現實,所學知識無法全盤運用上來,事後或有所自覺地反省懊悔,也或許毫無所覺,亦或是學學樣子,自欺欺人地逃避,卻誤以為真是心無千千結,一切皆已全然放下、自在灑脫地了無牽掛。
然寂靜獨處時,卸除那似固若金湯的裝甲,觸及心靈深處,軟弱地難以面對自我的一切──挫折、苦惱、衝突、徬徨、無奈、自責、痛苦等諸多情緒感受,天人交戰之際,若為強忍要忍到何時?又要忍受到何種程度?要如何能歡喜承受?如何於苦又不以為苦?多少瘡疤、多少難堪要自我鼓起勇氣不斷地去正視揭露,無明、煩惱、障礙種種現象,從認識、了解而至有所感受、有所體驗、有所發現,才有機會覺悟。自己真正覺悟了,能表現覺悟的能力,化解問題、煩惱、障礙,本身已得到了利益,把這種利益與他人分享,使他人也能得到這種利益,這才是菩薩的修養。
因此,從自我修行完成修養,表現出自覺、具備自覺能力、達到自覺的境界,並把這利益和更多的人分享去得到利益,最後達到覺要圓滿,行也能圓滿,並能維持恆久不變、永不退失,所謂覺行圓滿,即佛陀的境界。否則自度不了又如何引領他人?更徨論度他?修養不夠之際,只憑一時的見聞,未加以思索和深入探討,盡在聲色上打轉,無法出離,對於自己的劣根性、自我習氣,修理自己都還不足夠,又那來修什麼行,更談不上所謂德養,因此所以故,儼然要成菩薩、成佛竟是如此地大不易。
學佛是要求得智慧,有智慧才能有機會成佛。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見而能知,知而能思,思而能解,解而能行。經典都是佛陀的道理方法,都是知識經驗、都是智,從見聞上不斷地吸收知識經驗、學習佛陀的道理方法,再加以深入研究、靜淨的思考,從認識瞭解而去發現些什麼,調理轉化成為自己的,然後,運用思想發揮智慧,在現實生活裡,表現為人處世的圓融灑脫,使之發揮成為饒益性的力量,理事無礙,這也就是所謂般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