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孺慕之情期數:258期 2011年5月刊
歷經久遠的年代,有聖哲的名言一直流傳著,但往往因自我的意識,遺忘了別人
文/瘋僧
歷經久遠的年代,有聖哲的名言一直流傳著,但往往因自我的意識,遺忘了別人,錯失了機會,到後來不但不能從過往歷史中得到啟示,更不能自我控制,自我檢討、反省,甚而責怪他人,遷怒他人,果真如此,那這樣的人生豈不悲哀,甚或毫無生氣可言。
於儒家曾子曾言:「吾日三省吾身。」於帝王之尊李世民也曾說道:「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論語‧八佾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而佛教中也有懺悔法門,無不在告訴我們,凡事多在心上下功夫,時時觀照自心,不使有所散亂。誠如恩師所言「止於一念,制心於一處」,不外乎要我們多所檢討、改錯,不好的要使其變好,於好的使其更好。如此反覆的思維,反覆的修正自己的行為,務期與道相應,如此在個人修行的道路上,定能獲益良多,更甚者能饒益他人。
《論語‧述而篇》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老禪師曾說道,三個或四個以上的出家人住在一起稱僧伽,亦可稱作僧團。既然是人,而又來自不同的地方,因為家庭、教育,學養、個性、習氣等不同因素,使這些人生活在一起,因此許多問題會產生,在此當下必須學習包容、忍讓,不犯,於好、於壞,於對、於錯,沒有一定的,能相處在一起就是有緣,在一個團體當中,祇要於人、於事上多下功夫,在在處處無不是學問,舉手投足之間皆是禪機。
任何的人、事、物都俱有傳承的責任,因代代相傳、承先啟後,雖不見得能發揚光大、風光門楣,但盡一份心力,總有所穫,而不致於被淘汰,甚或消失,終成了歷史的名詞,深深感到,「心存和樂氣,念起無怨尤。」是多麼深奧的啟示,於其中要放下自我,更要無私無我,無怨無悔,於己能將此身心奉塵剎,於意念上,更能審察微細惑,曾如古人所言,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更要使這鐘聲廣大深遠。
老禪師法語:「強調自我的人,往往也是最為自私的人,因為,他抹煞了別人的存在,否定了別人的權利和義務。」儒家亦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每當拜讀恩師大作時,均感汗顏,坐立難安,親近師父五夏有餘,所學為何,捫心自問,僅是穿了僧服的莽夫而已,於心性、意念、習氣上又改變多少,再過數年,何以堪為人師、法師,若不於道業、修行上下深功夫,多所深思,不但愧對恩師、更不配著這套僧服了。
夜深了,望著師尊的玉照,沉思良久,在未來的路途上,是否該:「看看別人,想想自己,看看自己,想想別人。」多學習別人的長處,以彌補自己的短處,多看看別人的優點,改正自己的缺點,時時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是否如法,是否心佛相印,與道有關,放下自我,誠如恩師所言要突破自我,要靠毅力,如要想饒益他人,則需要智慧,以眾人為師,不恥下問,做一個安份守己的、快樂的出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