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恩浩蕩

                                                                                                文/智旭

恩師雲公老禪師於五月十八日圓寂,至今將近圓七之期,多數大眾師及居士弟子,仍然沉浸於哀傷、悲痛的氣氛之中,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想起恩師不禁哽咽、流淚,不能自已,孺慕之情有增無減。

為何這樣一位殊勝難得的大善知識不能久住世間?只因弟子障重、福薄、慧淺,自我意識強烈,以致空手入寶山,當面錯過太多了,想起以前種種徒留唏噓、愧疚、懺悔,無法再做推託了;錯失良機當待何時呢?

於今,想起恩師生前種種典範芳型,略述個人所知一二,留作大眾學習、參究之助。

恩師為大乘聖僧境界,非凡夫所能測知,其特質豈尋常行人所能企及?

一、     大慈大悲——對多數出家弟子是恨鐵不成鋼,棒喝、師子吼時常有之;因為老禪師想栽培人天師範。但是,對於在家居士確是耐心十足,慈祥和藹,凡事包容,少有當面苛責的事。又如:蓋千佛山般若寺時,老師父寧可自己到銀行貸款,以後再慢慢還,或辦法會籌錢,不會向居士開口化緣,不忍給居士增加壓力。

二、     發廣大願——老禪師曾發願:「生生世世,來去娑婆,現比丘相度眾生。」這是師父體解大道後,所發的無上大願。也是「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菩薩宏誓的表現。又如:九十二高齡之後,又為了祈求世界和平,連續三年行古梵密法的護摩法會,利樂無數六道眾生。

三、     大智慧——雲公上人常說:「學佛就是學智慧。」而智慧是不可示,不可說的,其表現於文字般若與方便般若之中可略知其相狀。於文字般若方面,老禪師著作等身,尤其著重於:《金剛經》、《圓覺經》、《心經》、《法華經》、《楞嚴經》、《大般若經》的註疏、決疑及《禪的智慧》,《禪林寱語》,《休庵禪案》,《禪的告白》,《禪的探索》,《禪那末後句》,與唯識學、《解惑篇》、《雲水悠悠》、《修行法要》、《觀行法要》、《心地法門》以及《梵密之鑰》等不朽的著作和有聲書。老禪師是當今祖師禪的大成就者和古梵密殊勝的金剛薩埵、大善知識;於佛陀各大宗派的教法均有深入的修持與見地。于言語行為──方便般若方面,處處顯現般若的火花,一針見血,直顯諸法實相,灑脫自在,智慧善巧和圓滿的表現。

四、     境界不可測——有人說老禪師的境界是大阿羅漢或果位菩薩或者是文殊菩薩的化身。然而,老禪師說:「你們不要想探測我的境界;除非,你們的境界同於我,或是比我還高。」此正是所謂的「凡不知聖」也。例如,《法華經方便品》云:「世雄不可量,諸天及世人,一切眾生類,無能知佛者,佛力無所畏,解脫諸三昧,及佛諸餘法,無能測量者,本從無數佛,具足行諸道,甚深微妙法,難見難可了,於無量億劫,行此諸道已,道場得成果,我已悉知見,如是大果報,種種性相義,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諸餘眾生類,無有能得解。」

                   以此比量可知,老禪師的如來事業及其修行所達到的境界,不是我等學人所能測知的。

五、大神通——有人說:老禪師可進入其夢境說法,老師父有他心通,有宿命通,有化身法;會中陰身引渡法,可以直接與中陰身溝通、說法。可以到兜率天彌勒內院聽聞彌勒菩薩說法等等。然而,老禪師常告誡弟子:「佛法是以智慧度眾生,不以神通度眾生。」所以,老禪師不喜談論神通,以免眾生迷惑。有的行者,因為知見不正,我執太重,道心不堅,為了求神通而與鬼神打交道,或執著功德境界,心魔引外魔而形成五蘊魔,令老禪師非常痛心。古德說:「寧可千生不悟,不可一日著魔。」行者當引以為戒。經云:若能觀四大苦空,五蘊無我,可以成就道業,了生脫死,自然具足六神通了。

六、五明十德具足——老禪師說:法師要具足三刀、六臂、五明、十德。

            三刀——剃刀,剪刀,柴刀。

            六臂——文功,武事,楗槌,膳調,醃漬,耕種。

            五明——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內明。

十德——善知法義,能廣宣說,處眾無畏,無斷辯才,巧方便說,法隨法行,威儀具足,勇猛精進,身心無倦,成就忍力。

師父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熟知叢林典故,博古通今,閱歷豐富,要求出家弟子要天上的知道一半,地上的全知道。

例如:規劃千佛山菩提寺的各項新穎、美觀、實用的建築,以及為信眾解惑的豐富知識經驗,皆為五明、十德的修養的實證。

七、三昧隨身——恩師能隨時、隨處正心不亂、遠諸染著,入於三昧。

老禪師從小出家,受戒,頭陀苦行、行腳參方,真參實究,可謂一步一腳印,能說能行,說到做到,師曾云:「說一丈不如行一尺。」此等精進,踏實的精神,值得現代行人學習,也因此養成恩師多才多藝、文思敏捷、閑熟叢林規矩、知識經驗豐富的特質,于度眾生時就像是智慧的寶藏了。例如寫文章能入於文字三昧,皆是戒、定、慧修養功德力的表現。就像:寫《禪的智慧》等著作皆是於三昧修養中。以上略述個人所知所見,不能盡述恩師功德修養于萬一。

弟子受恩師的教誨栽培,提攜,親承法乳之恩。教導我等佛門規矩,凡有佛事皆須依教如法,承三寶力,建立正知正見,「凡事當作道來修」。恩師悲心接引弟子由一個業障凡夫成為置身僧團的比丘行者,又能不捨頑劣、有教無類,若無恩師的接引,我今世大概難以成為佛弟子。可惜當下理解有限,不能體會恩師之用心。於今失去依怙,悔之晚矣。但是另一方面想,若能從師身上學得一二修行法要,一門深入,也不枉此生親近尊貴的聖者,從師學法了。

師恩浩蕩,無以為報,當學習《楞嚴經》所云:「將此身心奉塵刹,是則名為報佛恩。」今後當以師志為己志,共同來完成恩師之大願,共同護持千佛山系──天岳山、千佛山、浮丘山及其他事業機構的如來家業。相信大乘聖僧是常住十方,不生不滅、來去自在的,祈請師尊早日乘願再來,為末法娑婆眾生再作依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