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協會與我 - 緬懷上白下雲老禪師

                                                                                                      文/日生

古德云:「不道無禪,只道無師」。可見真正禪師之難遇,而雲老師父的慈悲不啻是娑界眾生的福報。......  老師父留下他所創立的協會、道場、基金會,必須緊密結合。更要落實各辦事處互相觀摩、交流......

若是有一丁點從學習佛法上得到好處,而得以應用在工作上、家庭裏、人際關係的處理,和自我內心反省等種種。都必須歸因於老師父所創立的佛弟子協會(前稱中華佛弟子協會)。

中華佛弟子協會,經內政部於民國八十一年七月四日函准設立,並於同年八月至十月底籌備廣徵具佛弟子七眾身分及社會善心人士等,不拘性別,無不良嗜好,具慈悲喜捨之心者,皆得以申請入會。

1995年因緣俱足時,歸仁地區在無數位居士的心力、體力、財力,護持之下,幸得王福壽居士及郭素霞賢伉儷慈悲發心,提供聚會場地,令人銘感五內。嘉南區服務處林成發處長和鄭文雄主任及地方上諸居士們的奔走,歸仁鄉辦事處於民國八十四年五月二十八日掛牌成立。我們曾期許以活潑、有活力、不失莊嚴、不踰矩的態度,邁向佛菩薩慈悲「施」與「受」互惠的目標。教授師的指導,從佛法入門,行儀舉止和基本禮儀開始,系統性地介紹佛法知見,學佛之意義,學佛的基本態度,學佛的方程式,及發心修習菩提心之法門。每週五晚上八點到九點半固定共修時間中,穿插梵唄,在地方上,讓初學佛者有學佛的機會。(註:因緣關係,共修已暫時停止,期盼有因緣時能再續。)

老師父在歸仁鄉辦事處成立大會時曾清楚開示過:「我們辦事處的成立,除了要表現於有的是佛法,有的是共修,可是更要表現這種大慈大悲的這個精神之下。所以本會特別強調『施』與『受』兩個特別不同於其他宗教任何的宗旨。」又說,「本會特別建立起一種宗旨,是『施』與『受』互惠的一個宗旨,可是我們以『施』與『受』這兩個大前提,並不是擺在協會的本身,而是在這個地方可以達到這個目的,所以才有建立起各地方的辦事處,來實行、來從事這些工作。」「同時,我們跟協會常常可以支持的,在關廟有個千佛山,包括千佛山所屬的道場,幾乎都是中華佛弟子協會在佛教裡面,關係到我們講的修行辦道的,或者是講經說法的,以及許多需要人力支援的,可以說,凡是千佛山的道場都在做這些支援。」(摘錄自《佛弟子會訊》84年26期,頁2~5)

古德云:「不道無禪,只道無師」。可見真正禪師之難遇,而雲老師父的慈悲不啻是娑界眾生的福報。老師父的教誨,歷歷在耳,即使我們看不到老師父的色身,老師父留下他所創立的協會、道場、基金會,必須緊密結合。更要落實各辦事處互相觀摩、交流,甚為重要,其饒益功德效果也非常大。比如暗室中有火炬,如以千百炬來分火點燃,並不影響本身光明,反而能增加室內光亮。大家共勉!

諸居士道友,老師父色身不在,但法身長存,快快擦乾眼淚,有道的修養,當心念所起,深信師父一定會再來,願道友保重色身,當那日來臨時,必定能讓我們再續師徒緣。真的!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