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是佛說諸經中最簡扼而重要的一卷,流通最為普及,凡是學佛的三寶弟子,只要參加過寺院晨昏二課者,幾乎人皆能誦,若是虔習者,更是熟讀默識,朗朗上口。這卷連經題在內僅二百六十八字的經對學佛者而言卻有如生命般的重要,其宗旨則更有甚於生命者。
雲老禪師在心之路中一開卷即作題解道:
心經:全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於三藏佛典中屬般若部,乃是大般若經中的精華,珍貴如人體的心臟,是所有氣血脈絡的樞機,更有似機械發揮作用的軸心;其重要性非比尋常,盡攬了萬法諦義的究竟,從來譽以為佛法中的心法。
在大藏經所搜集的有關心經的資料中,可以發現:
一、姚秦(後秦)時鳩摩羅什是最早的翻譯者,經題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鳩摩羅什是有名的譯經大家,譯文除優雅流暢外,並用恰到好處的文字將經旨詮釋出來。所譯之經論多為人所傳誦喜愛,所以流通至今不輟,像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佛說阿彌陀經、妙法蓮華經、大智度論以及小品般若波羅蜜經、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等諸重要經論,均出其手,嘉惠後人甚鉅。
我們現在所誦的心經乃唐玄奘法師的譯本,雖然不取鳩師之譯,然二本相參照,可以發現,奘師的譯本還是依鳩摩羅什所譯為藍本的。今將二文附錄於后: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照見五陰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弗,色空故無惱壞相,受空故無受相,相空故無知相,行空故無作相,識空故無覺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異空,非空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如是。舍利弗,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空法,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薩依般若波羅蜜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離一切顛倒夢想苦惱,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是大明咒、無上明咒、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咒即說咒曰:竭帝竭帝 波羅竭帝 波羅僧竭帝 菩提僧莎呵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註1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帝揭帝,般羅揭帝 般羅僧揭帝 菩提僧莎訶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註2
由這兩篇譯文,顯然可見其雷同之處。
1.玄奘大師保留了鳩師所譯的旨要及風格,此經單取正宗分,即不取序分(如是我聞…)及流通分(佛說是經已..)等餘文。
2.文字上雖略有出入,然鳩師所譯並非蕪贅,其衍譯之經文更可作為研讀心經之參考用。
3.兩人所譯心經咒語最後一句並作 菩提僧莎訶(鳩本訶作呵,字異音同)
考咒語之原音為Gate gate paragate parasamgate bodhi Svaha 註3
若按音譯均為莎婆訶,娑縛賀或莎訶(莎婆訶或簡譯作莎訶,為圓滿成就之義)。鳩師以後之譯家除玄奘大師之譯文外,餘均按音翻譯,唯獨奘師與鳩師所譯同作菩提僧莎訶,可惜於流通之際卻被後人改訂成菩提薩婆訶,而成了今日之流通本。
試看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之譯義乃行,如法的行,行至彼方;大家一起行,共得覺悟,圓滿成就。註4
從咒語的含義上看,則鳩摩羅什及玄奘大師將末句翻為「菩提僧莎訶」是否有其更增上的用意,而圓滿涵蓋咒文之旨趣?鳩師譯經之可靠自不容疑,以荼毗「舌根不化」而取信證,後人選玄奘大師譯本為流通,一方面是譯文更精簡明練之外,在藏經中世透露了一個消息。
原來玄奘大師譯心經有其緣起,其遇也奇,據藏經中之資料,有唐梵飛對字音般若波羅多心經並序之文(燉煌出S700),並署有西京大興善寺石璧上錄出慈恩和尚奉昭述序文字樣,文中介紹玄奘大師得梵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之緣由。茲節錄其要於下:
「三藏志遊天竺,路次益州,宿空惠寺道場內,遇一僧有疾,詢問行止,因話所之,乃難歎法師:為法忘體,甚為希有,然則……逞途多難,去也如何?我有三世諸佛心要法門,師若受持,可保來往。遂乃口授與法師訖。但曉,失其僧焉。三藏結束囊裝,漸離唐境,或途經厄難,或時有齋,饈憶而念之四十九遍,失路即化人指引,思食則輒現珍蔬,但有誠祈,皆獲戩祐。至中天竺摩竭陀國那爛陀寺,旋遶經藏次,忽見前僧而相謂曰:逮涉艱嶮,喜達此方,賴我昔在支那國所傳三世諸佛心要法門….我是觀音菩薩。言訖沖空。……..」
並錄有梵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題後並註有-觀自在菩薩與三藏法師玄奘親教授梵本不潤色-等一行小字)
經題作缽囉,誡攘
考「心之路」書中引現藏日本國立東京博物館之梵本心經直譯本作
跛囉折那波一羅蜜多紇里耶素怛喃
句中均有「多」之音。
考藏經中之資料,音翻「般若波羅蜜多」自玄奘法師始,由「般若波羅多心經」之譯到六百卷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於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均用波羅蜜多,此後唐宋各家譯經者乃相繼用之。今之講經法師有將多演義作「多心」解者,實附會甚矣,解經避免望文生義,故教內有云:「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不可不慎!
註1:錄自新修大正大藏經影印台版第八卷般若部第八四七頁。
註2:錄自新修大正大藏經第八卷般若部第八四八頁。
註3:引自大正藏般若部唐玄奘法師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註4:引自雲老禪師心之路之第七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