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輯經文將分次刊出,經文輯自大寶積經第九十卷,第廿四分優波離會。
佛陀有十大弟子,於學各有所成,其中優波離尊者以戒律莊嚴突顯被佛陀許為持戒第一者。佛陀入滅後,弟子們結集藏經,有關律藏部份便由優波離主事而完成。
所輯經文並非全品,僅為優離尊者所提問之一些重要理念,卻是學佛持戒人所不可不知者。
學佛持戒人首先要有一認識:學佛持界乃是自己之修養,於觀念上若有所拓展和認識,都是培植自己菩提種子使之增上發育之資糧,所謂「明白道理好修行」,或是「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均指自己之受益而言,非據以為知識,形成知見障難,佛法所言,解行並重,是閱經者所不可不知。
為方便閱讀及使經文明朗化起見,所引經文採新式標點並作分段處理;如果讀者在理解上仍感覺有困難,則請學佛人配合靜坐、止觀之修持,當心念澄靜之後,再誦閱經文,或易於解會。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爾時優波離從禪定起,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右邊三匝卻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我於靜處獨坐思惟,作如是念──世尊所說波羅提木叉清淨戒學,為聲聞緣覺、菩薩乘者作是說言:寧捨生命,終不捨戒。
世尊,若佛在世,若滅度後,云何名為聲聞乘者波羅提木叉?云何名為菩薩乘者波羅提木?
世尊說我於持律中最為第一,我當云何能了毗尼善巧之義?若我從佛親聞受持,逮無所畏,然後乃能為他廣說。今此大眾請來菩薩及比丘僧悉皆集會;善哉世尊,唯願廣說決定毗尼,斷除疑悔。」
爾時世尊告優波羅:「汝今當知,聲聞、菩薩學清淨戒,所有心、所修行異。
優波離,有聲聞乘持清淨戒,於菩薩乘名大破戒;有菩薩乘持清淨戒,於聲聞乘名大破戒。
云何名為聲聞乘人雖持淨戒於菩薩乘名大破戒?優波離,聲聞乘人乃至不應起於一念、更受後身,是名聲聞持清淨戒;然於菩薩名大破戒。
菩薩摩訶薩修行大乘,能於無量阿僧祇劫,堪忍受身不生厭患,是名菩薩持清淨戒,於聲聞乘名大破戒。
以是義故,為菩薩說不盡護戒,為聲聞乘說盡護戒;為諸菩薩說開遮戒,為諸聲聞說唯遮戒;為菩薩乘說深心戒,為聲聞乘說次第戒。
云何菩薩持不盡護戒?聲聞乘者持盡護戒?菩薩乘人雖持淨戒,於諸眾生應當隨順,聲聞乘人不能隨順,是故菩薩持不盡護戒,聲聞人持盡護戒。
云何名為菩薩持開遮戒,聲聞乘人持唯遮戒?若諸菩薩於大乘中發趣修行,日初分時有所犯戒,於日中分不離一切智心,如是菩薩戒身不壞。若日中分有所犯戒,於日後分不離一切智心,如是菩薩戒身不壞。若日後分有所犯戒,於夜初分不離一切智心,如是菩薩戒身不壞。若夜初分有所犯戒,於夜中分不離一切智心,如是菩薩戒身不壞。若夜中分有所犯戒,於夜後分不離一切智心,如是菩薩戒身不壞。若夜後分有所犯戒,於日初分不離一切智心,如是菩薩戒身不壞。以是義故,菩薩乘人持開遮戒,設有所犯不應失念,妄生憂悔自惱其心。於聲聞乘有所犯者,便為破壞聲聞淨戒,何以故?聲聞持戒,斷除煩惱如救頭然,所有志樂但求涅槃,以是義故,名聲聞乘持唯遮戒。
復次優波離,云何菩薩持深入戒,聲聞乘人持次第戒?
菩薩乘人,於恒沙劫受五欲樂,遊戲自在,未曾捨離菩提之心,如是菩薩不名失戒;所以者何?菩薩善能守護安住菩提之心,乃至夢中一切結使不為其患,而是菩薩所有煩惱漸漸當盡,不應一生便盡諸結。聲聞乘者,成熟善根如救頭然,乃至一念不熹受生,以是義故;大乘之人持深入戒,設有開遮,名不盡護。聲聞乘人持次第戒,名曰唯遮,名為盡護。
何以故,優波離?
求大乘者,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甚為難得,具大莊嚴,乃能成就;是故菩薩雖於無量阿僧祇劫往來生死,終不生於厭離之心。以是義故,如來觀察為大乘人不應一向說厭離法,應當為說慈喜相應甚深微妙無染之法,遠離憂悔無繫著法,無障無礙性空之法。菩薩聞已,於生死中而無厭倦,決定圓滿無上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