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修養

心的修養

今天跟各位談「心的修養」,心念是造作的主宰,心念可不可以調理呢?佛陀所告訴我們的,「自心」就是一個下手處。用什麼方法呢?佛門裏面有一門禪的功課,「禪」是靜慮的意思,就是靜靜的思慮,用於照見自己,是佛門中修行覺悟的要門。如果經過善知識的指點,肯定可以走上覺悟之路而不會出問題,如果自己摸索而盲修瞎練,就會走上旁門左道,因為善知識他是代代相傳下來的。

禪,它來自何處?下面有一個無聲說法的故事:

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應梵天天神的懇求為度眾生而說法,但他不可能永遠住世,所以說法之餘,還必須考量用什麼方法能夠把覺悟之法永遠傳播下去,不會走樣變質。有一次在靈鷲山上,他和弟子們聚集在一起,佛陀的弟子之中有一位迦葉尊者,他本來也是一位修行人,後來歸投於佛陀的座下。迦葉尊者極富有慈悲心,每當托缽的時候,他都專找貧窮的人家去化緣,好讓他們能夠種福田,他個人是專修苦行的,是佛陀的首座弟子,資格老而且修養好。還有一位阿難尊者,稱「尊者」是因為他們都是賢聖僧,都證到了阿羅漢果。阿難,是佛陀最小的堂弟,出家比較晚,非常年輕。出家後就跟在佛陀身邊做侍者,很聰明,博聞強記,每一次的法會,佛陀的開示他都記了下來,佛陀入滅之後,佛弟子眾結集經典,經藏部份便是由阿難主持的。

這兩位都是佛陀的大弟子。對他們稍有了認識之後,我們再談靈山會上「無聲說法」的故事。

這一次的聚會也跟往常一樣,眾弟子洗好了腳,整好了袈裟,偏袒右肩,圍坐在佛的四周,一個個靜定下來……

「奇怪!世尊怎麼不說話呢?」這時,只見世尊手上拈起一朵金黃色的蓮花,在座人人都不懂,不知道世尊為什麼今天手上拿朵花?只有迦葉尊者會意而微笑,這時,世尊對大眾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咐囑摩訶迦葉,阿難副二。」摩訶迦葉,是迦葉尊者的名字,這就是禪宗公案中有名的「拈花微笑」,世尊拈花、迦葉微笑,這是佛陀說法四十九年中,最有名的一次無聲說法,也就是以心印心,使後世視為燈燈相傳的禪宗的由來。

迦葉尊者究竟體會到了什麼呢?朋友,你感興趣嗎?或者你也受到了感動?佛陀告訴我們,一個普通人的心像猿猴、野馬一樣,當猿猴一上了樹,你就別想再捉到牠,野馬馳騁於原野,野性是難以馴服的,而人的心就像猿猴、就像野馬,你抓不到它,你控制不了它,但是它又是一切罪惡之源,怎麼辦?所以學佛修行,佛陀告訴我們用三種方法來調心——
第一個就是學「戒」,戒的精神在不犯,也就是防身、口、意的造作之惡。淺明一點講,就是不去侵犯傷害他人,同時也不可以傷害自己,用文言說,就是「諸惡莫作」,這是於「止持」而言,於「作持」而言呢?是「眾善奉行」。有了戒的自我要求,自然走上了修養的第一步。

第二個就是學「定」,定就是不亂,也就是能靜心之亂。遇到情況時,才能沈得住氣,做得了主,不至於被聲色所擺佈,隨業造業。在生活中,人常被八種情況所左右,佛法中稱之為「八風」,就是成功、失敗,利益、毀傷,讚美、諷刺,痛苦、喜樂,面對這八樣事,沒有人能無動於衷的。宋朝大文豪蘇東坡有個故事,他與金山寺的佛印禪師很熟悉,時常找禪師談禪論道,有一次打坐的時候頗有心得,一時興起他就趕緊將心得寫成絕句一首,要書僮送給佛印禪師鑑賞。展開書卷,只見東坡居士他寫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佛印禪師當下給他批了兩個字「放屁」,要書僮帶回給主人。蘇東坡展開手卷一看,氣得不得了,連忙渡江過來找佛印禪師理論。佛印禪師說:「你不是八風吹不動嗎?怎麼一屁就打過江來了呢?」蘇東坡這下才啞口無言,所以「定」是佛法中,最基本而又重要的修養。

第三個是慧,慧就是不痴。「慧」與「智」不同,智是知識經驗,慧是將知識經驗化為力用,展現出饒益,所以有「去妄證真」的效果。

戒、定、慧在佛法中稱為「三無漏學」,它不僅可以讓我們離惡向善,而且可以轉凡成聖。為什麼稱為「無漏」呢?這是它的特色。離惡向善、轉凡成聖,在儒家、道家或其他宗教中也都強調,但佛法還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生命是輪迴不息的,如何了生脫死?證得涅槃!」這就是佛陀為什麼棄榮華富貴,而以一生修道所探討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