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陀行(二)

頭陀行(二)

上次跟各位介紹了頭陀經的前六項頭陀行,我們接著談下面的其中二項。
第七件事,是著弊衲衣,弊是指破損不好的,袈裟破了撿拾別人丟掉的衣物,可用的布把它裁下來,補綴在破袈裟上。根據夢頭陀,也就是癡尊者告訴我們的資料是這樣的,衲衣又稱百衲衣,或稱百補衲,是禪和子一年四季不離身的外衣。
衲衣起自何朝何人?沒有可考的資料,沒有可靠的資料可供參考,但佛陀時代修行者都穿袈裟,所以衲衣就是指衲袈裟,是頭陀行者所穿的,另外還有一個名字叫它糞掃衣。你就知道,能夠把它穿上身實在是不簡單。在我們中國的衲衣,則多為破損的羅漢褂,不是現在對襟開的式樣,當羅漢褂破了,頭陀行者每歇於山間林下或者塚墓間時,總會撿到一些碎布什麼的,把它洗乾淨之後晾乾,一小塊或者一大片的依撿來的破布大小,一塊一塊補在羅漢褂破損的地方,久而久之它就成了百補衲了。這百補衲別看它不起眼,它可是禪和子歷經風霜,參禪尋道的法服,可是無價之寶喔!
  癡尊者說:「穿著衲衣的頭陀行者,通常是修行有德的禪和,不是一般行人可任意穿著的。」過去在大陸時期,著衲衣的行者常有三禁:「禁語、禁床、禁財物」;也就是說,著衲衣的行者他不說閒話,可以說除了說法之外;不倒單、不蓄錢財;還要具備有三能「能療、能降、能作務」。所謂「能療」,就是能治療別人的傷病、怪疾;「能降」,是指能降伏邪魔鬼怪;「能作務」是指苦行,在苦行途中他可以修橋補路,入寺掛單的時候他能夠幫人砍柴挑水,這就是中國大乘佛法菩薩行者的精神。可見苦行頭陀穿著衲衣的,不是一個輕易可行的行腳僧,應該是個文武兼備的標準比丘。
老禪師的百衲衣,十多年前現頭陀相的時候曾經穿上身過,即使冬天也是赤腳一雙,在禪七中,還戲稱他有一雙穿不破的鞋,為禪機逗趣,引人思考。感歎的是,現代的出家人多半是嬌生慣養中長大的,別說百衲衣看都沒看過,即使看過又有幾位會睹衲衣而頓生道心呢?更有幾位穿過這樣的法服呢?縱然穿過,又有幾位是如法的呢?卻是叫人唏噓不已;但願老禪師的憂慮是種多餘,燈燈相傳,慧命總會延續下去,但接法人在那裡呢?我們期待他早日出現。
  第八件事,是但三衣,意思是只備三衣,修行人生活簡單,衣服只供禦寒蔽體。佛陀時代,出家僧人只有三件衣:一件是大衣袈裟披於外,一件是上衣,一件是內衣包裹整個身體。到了中國,就是我們現在的九衣、七衣、五衣三種袈裟;九衣是一種隆重的法服,七衣是我們平常穿的,五衣是一種作務衣,這三種衣都是由布一塊一塊連綴而成,像田地一樣。因為僧人是在家居士福田的所在,出家師父修行辦道功德很大,供養出家師父可以得到很大的福報,所以袈裟也叫做福田衣,能穿上它就表示有相當大的福報。
由於中國的生活環境和印度的環境不一樣,佛陀時代的袈裟也就是現在,南傳佛教國家出家人所穿的小乘袈裟,是不適合我們穿的。因為佛法到了中國,它的走向是大乘佛法的精神,出家人不是只守著修行辦道而無所適是,在接引眾生上修行者必須放下自我,投入生活中去鍛鍊自己,在修行上也必須完成證無所證、不分別生死與涅槃,所以他不是守著聲聞乘的寂靜而無所事事。所以出家人穿的衣服,到了中國之後漸漸就有了改變,像出家師父現在穿的褂衣褲,就等於是作務衣,這種衣服也叫做唐衫,可見是唐朝時候傳下來的,外面罩長衫,就像民國初年,知識份子穿的長袍一樣,為了做事行走方便,後來又截短了一節,由於威儀上沒有長衫來的莊重,所以就叫做羅漢褂了。
法是應需要而設的,墨守成規將會是一條死胡同,唯有在變化之中,必須要能夠掌握要領,它所完成的是一種饒益。像地處熱帶的南台灣,一年四季難得幾回冷,到了夏天更是燠熱難當,難為出家人一層加一層的,怎麼穿上身呢?上白下雲老禪師,領先走出一條新氣象,在褂衣褲外,把罩在外面的長衫改為無袖的伽藍褂,既有威儀又莊嚴,又洒脫自在,從束縛中解脫而出,這就是不為法華轉,而能夠轉法華的禪師風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