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與現實生活的融合

本文大綱

壹、前 言

貳、認識現實生活

參、佛法不同於世間法

肆、佛法與世間法的關係

伍、如何將佛法融合在現實生活中

陸、結 語

摘 要

在這個世紀交替的時代,世變日益激烈。人類雖然創造了高度的物質文明,然而精神文明卻十分貧乏,因而也未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快樂。人們必須面對:遭受嚴重破壞的自然生態;大自然反撲所造成的天災人禍;人口快速成長的沈重壓力;生存競爭日異嚴峻的社會情況;傳統家庭結構逐漸瓦解的隱憂,社會價值觀念混淆等問題。

因此,我們必須審思:生命的意義何在呢?人生的目標何在呢?吾人如何安身立命呢?

佛法的智慧可以幫助我們化解這些問題,可以使吾人離苦得樂。

但是,什麼是佛法呢?

如何將佛法融合在現實生活之中呢?

本文將與您一同來探討。

壹、 前 言

公元二千年的腳步已經近了。時代的巨輪不斷的快速前進、演化,使人目眩神迷,難以適應。此刻,全球正快速地步向自由化、國際化、多元化、自動化、電腦化。在這個不連續、不穩定的時代,當人們發現過去的經驗不再有用時,必然頓失依靠、適應不良,因而產生焦慮、惶恐、精神失調等症候群。

因此,我們不能盲目的追求經濟成長、崇拜現代的物質文明。應該省思:我們要的是什麼?我們要長久的安樂?還是暫時的慰藉?

我們要真實智慧?還是虛假的迷霧?

新潮的、流行的、外表光鮮的事物,並非都是對我們有益的,不可照單全收。

在世局的變化之中,我們應該找出其不變的本質與規則。做一個不被迷惑的人。人類文明歷史經過數千年的演化,東西方產生許多智慧的結晶。

古老的文明並非一無可取,佛法是人類最寶貴的智慧結晶之一,它歷經近三千年的考驗,仍可以作為當代人精神支柱,指引迷途的行人走向光明坦途,它有如暗夜的明燈,荒漠的甘露。可惜它容易被誤解為迷信的宗教,因此必須細心的研究、用心的體會,才能正確的把握。

本文的主旨在探討「如何將佛法融合在現實生活中」,因此對兩者必須有正確的認識。

貳、認識現實生活

生命的內容由現實生活累積而成。生活的項目、狀況,極其複雜。「一樣米,養百樣人。」以職業來分,可以有成千上萬的不同行業。生活的基本需求有:衣、食、住、行、育、樂、財、色、名、睡等。

其主體是「人」。人有感性、理性、覺性的表現。人的生命過程有:生、老、病、死。以佛法而言,人的一切遭遇是業力的感報,和道的願力。大多數的人是隨業而流轉,只有少數的菩薩是乘願再來。業有善、惡、無記三性。

在這個業力世界中有其因緣條件與因果關係。也有六道輪迴的現象。在此所感受的是多苦少安。以聲聞乘行者看來是:苦、空、無常、無我、不淨的世界。故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以金剛般若經的觀點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依華嚴經說;「一切唯心造。」

凡夫生存其間容易隨緣境流轉。在這不安定的夢幻世間之中,現在更潛藏著許多危機和隱憂。例如:

1地球自然生態遭破壞,熱帶雨林迅速消失,使得許多物種滅絕,自然界的基因庫喪失,連帶使治療疾病的植物也消失。

2某些工業大國以基因改造產品(Gene Modified rganism;GMO)傾銷到世界各地,經實驗發現基因改造的馬鈴薯對老鼠的免疫力有弱化的風險,GMO玉米危及帝王蝶幼蟲及相關的生態。

(註一)

義大利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剔除一個控制細胞氧化的基因後,將實驗室老鼠的壽命平均增加了百分之卅五。但是科學家警告說:生物學的基本規則和進化論的一個起點,即是假如你玩弄基因或者動物環境中的因素牟取利益,結果通常會在別處造成損失。(註二)

就如同早期濫用抗生素,造成今日大約百分之六十的病菌產生抗藥性。

3由於過多的工業設施和汽車大量排放廢物,造成臭氧層破洞,地球溫室效應,使得海平面水位升高,冰山熔化。將有淹沒沿海城市的隱憂。又使得聖嬰現象的情況更惡化,造成全球氣候反常,森林大火及暴風雨頻傳。

4傳統家庭結構逐漸式微或瓦解,將使社會面臨嚴重的老人照顧問題。

大眾傳播媒體罔顧社會教育的責任,以不負責任的方式刺激收視率,增加青少年犯罪的誘因。

其他尚有戰爭、風災、火災、震災及治安惡化等可怕的無常事件,均有可能發生。

伍、如何將佛法融合在現實生活中

佛法無定法,若能明自本心、見自本性,則搬柴運水皆是神通妙用;飢來吃飯、睏來眠也是修行。慧海語錄說:

「初至江西參馬祖,祖問曰:『從何處來?』曰:『越州大雲寺來。』祖曰:『來此擬須何事?』曰:『來求佛法。』祖曰:『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作甚麼!我遮裡一物也無,求甚麼佛法?』師遂禮拜問曰:『阿那個是慧海自家寶藏?』祖曰:『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覓?』師於言下自識本心,不由知覺。踴躍禮謝,師事六載,後以受業師年老遽歸奉養。」(註五)

行者當於心性上用功夫,不應終日迷失於四大假相及六塵緣中,作鬼家活計。華嚴經說:「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古德說:「無心即是道。」大珠禪師說:「一切處無心,得無心時不作無心想。」此處無不是沒有,而是「從有而突破或不一定」(註六)的意思。此處所謂的「有」是指能生的妄心,與所生的無明、煩惱、業力、習氣、分別、計較等。臨濟禪師說:

「道流!佛法無用功處,只是平常無心。屙屎送尿,著衣吃飯,睏來即臥。愚人笑我,智乃知焉。古人云:『向外作功夫,總是癡頑漢。』」(註七)

初心學人必須依教如法,老實修行。因為禪通三藏,不是戲論。不能自我提昇境界,不能「口雖說空,行在有中。」否則變成狂禪,卻有著魔之患。

初學佛者的通途是:皈依三寶,謹守戒律,懺悔業障,建立正知正見,定慧等持,解行並進,清淨自己身、口、意三業,發廣大菩提心、四弘誓願,行菩薩道。將來必有打破黑漆桶,徹見本來面目的一天。(可參考:占察善惡業報經或圓覺經所說。(註八))

古德又說:「平常心即是道。」現實生活中,任何時空,吾人的起心動念都應去觀照,凡事當作道來修,則處處皆是道場。修行是修正自己身口意的行為,認識自我,突破自我,由業顯道,由相對而顯絕對。楞嚴經說:「無覺異菩提。」能有所覺悟,才是修學佛法。

佛弟子的修養應當不同於一般凡夫。行者有行者的性格、風骨。要從心性上去改變自己原有的習氣、業力、個性、脾氣。出家佛子不但要改頭換面,更要脫胎換骨。在家行者則要「入世生活出世心。」

譬如,學佛行者要光明磊落,不要偷偷摸摸。要坦蕩蕩,不要鬼鬼祟祟。要戒行莊嚴;要有定力,不要慌亂。要表現智慧,不要愚癡。要有所不為,要多包容、少計較,要身口意清淨,不要搬弄是非、肆意造作。經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做人做得好,成佛才屬可能。

行者修學佛法所依據的準則是「四依」法:「一者依法不依人;二者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三者依義不依語;四者依智不依識。」凡起心動念與

道相應,與生死有關。凡事當作道來修。處處表現智慧,不被五欲八風所動,不被色塵緣境所迷,也不被自我妄心所惑。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悠遊法界海,何等灑脫自在。

行者當從事何種工作呢?具體而言,只要不妨礙自己修學菩薩道的工作均可。如華嚴經中所提到的菩薩行者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城主、長者、童子、童女、婆羅門、出家外道、夜神、天神、林神、商賈、船師、醫生,諸大菩薩等;包含許多階層與行業。當今時代,工作的分類更廣,準此可以推想而知。

至於修學的法門,相應而且適合自己的根器即可。只要一門深入,均能成就。楞嚴經說:「歸之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廿五圓通,實無優劣,前後差別。

佛法與現實生活的融合   二

 

参、佛法不同於世間法

什麼是佛法呢?佛法就是能幫助吾人由迷或轉為覺悟的道理方法。吾人必須在戒的基礎,定的情況下,去運用思想,發揮智慧,才能得到覺悟。

    一切眾生皆由覺悟的本能(佛性),要清境自己得業力、習氣、無明、煩惱才能使佛性顯現。

華嚴經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性,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應該「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究竟而言佛法只能自己用心去證悟,無法以言語文字形容或思量揣模。

例如,臨濟語錄說:「師初在黃檗會下,……三度發問(如何是佛法大意?),三度打破。師來自首座云:『幸蒙慈悲,令某甲問訊和尚,三度發問三度打破,自恨障緣,不領深旨。今且辭去。』首座云:『汝若去時,須辭和尚去。』師禮拜退。首座先到和尚處云:『問話底後生,甚是如法。若來辭時,方便接他。向後穿鑿成株大樹,與天下人作陰涼去在。』師去辭黃檗,檗云:『不得往別處去,汝向高安灘頭大愚處去,必為說汝。』師到大愚。       大愚問:『甚麼處來?』師云:『黃檗處來。』大愚云:『黃檗有何言句?』師云:『某甲三度問佛法大意,三度打破。不知某甲有過無過?』大愚云:『黃檗與麼老婆,位汝得徹因,更來這問有過無過!』師言於下大悟云:『元來黃檗佛法無多子!』大愚搊住云:『這尿床鬼子,適來道有過無過,如今卻到黃檗佛法無多子!爾見個甚麼道理?速道!速道!』師於大愚助築三拳。大愚托開云:『汝師黃檗,非干我事。』(註三)行者若能與此公案用新参究機緣成熟時,應可悟得佛法大意。

    佛法的目標再幫助吾人明自本心,見自本性,了脫生死,成就佛道。而世間法多以實現自我的理想,達成實現的利益或慾望為主要的目的,它是不究竟的,是不圓滿的,是向心外馳球的,是迷或的造作。佛法是為世間有為法的問題中突破,而顯現無為法的完整過程之法。所以佛法不同於世間法。例如──

一、商場上說:「顧客至上,客人永遠是對的。」佛法中有:神光向達摩祖師求法,跪在    雪地斷臂求法的事蹟。

二、現時流行的口號說:「別讓你的權利睡了,會吵的小孩有糖吃。」

    古的說:「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六祖壇經說:「常自己見過,與道即相當。」個人生死,個人了。合壁中日象外馳求?三、物質的世界是有為法。有收入,帳目就增加;有支出,帳目就減少。佛法有無盡燈及功德迴向的觀念;將自己所得到的利益(饒益功德)與別人分享,則功德更大,有捨才有得。四、世界的教育主張愛的教育。雲老禪師說:「我這裡沒有愛的教育。」禪門為了幫助行者早日打破黑漆桶,撤見本來面目,經常是棒喝交加,作師子吼;這就是禪師的風範。古德說:「有理三扁擔,無理扁擔三。」臨濟「四喝」說:「有時一喝金剛王寶劍;有時一喝如距地師子;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時一喝不做一喝用。」由以上略舉數列,可知佛法確實不同於世間法。
    世間法通常是離不開有為造作、業力與自我意識的範疇。佛法是從「有」突破而顯無念、無住、無相的覺悟境界,最後連「無」也不執著。

肆、佛法和世間法的關係

    佛法雖然不同於世間法,但是佛法不離世間法。煩惱中有菩提。諸佛與眾生共一法身。本具覺性,無欠無餘。迷是眾生,覺即是佛。金鋼經云:「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以佛而言,順逆接方便,順逆皆有道。
    佛法未曾離開眾生心。六祖壇經說:「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又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
    娑婆是堪忍世間之意,多數眾生均能忍受苦難、災害、違逆。因為受苦而想出離,學佛求解脫。因為災難,易引發人們警惕、反省,生起求解脫的出離心何自利利他的慈悲心。因為能忍,才能成就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菩薩行。
    金剛經又說:「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愣嚴經卷二云:「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眾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稱為妙覺名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註四)當知真如為體性。

    眾生皆有佛性,母親對兒女推乾就濕的用心,於苦兒不以為苦;推而廣之,就是菩薩「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畏自己求安樂」的基石。

陸、結 語

雖然現實的社會有許多隱憂,但是危機也可以是轉機。只要吾人能了悟佛法的智慧,則順逆皆有道,一切法皆是佛法。處於色塵緣境中而不為之迷惑,人間淨土就在我們心中。維摩經說:「欲得淨土,先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一切唯心造。幻化的有為世間本來就有成、住、壞、空四相。吾人應發大慈悲心、大菩提心,為苦難的眾生,注入一股希望的清流。

廿世紀是大發展與大破壞的時代,廿一世紀隨著資訊、貿易、交通、經濟的全球化及高科技的快速發展之後,將使得農、工業失業人口增加,貧富差距加大,過度物質化所產生的缺失更嚴重,全世界將面臨另一次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的大洗牌。創造、發明與智慧的價值將更加受重視。由於對回歸自然的渴望,傳統文化的研究,古老智慧文明的探索將更受青睞。

佛法是最能通時代考驗的智慧結晶,唯有佛法能使人類得到究竟的解脫之境。吾人處於今日濁世,當發廣大道心,誓作人天眼目,為教為法盡一份心力。

世途多歧,輪迴路險,佛法難聞,善德難遇。圓覺經云:「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恆清淨,示有諸過,讚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佛弟子等,佛法就在尋常日用之中,宜共勉之。

註 釋

註一:周桂田著,《基因改造產品 應強制標示》,中國時報,台北,民國八十八年十一月。

註二:米蘭美聯社電訊,《剔除某氧化基因 老鼠延壽35%》,中國時報,台北,民國八十八年十一月。

註三:1.江藍生編,《禪宗語錄一百則》頁二二八,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民國八十七年五月。

2.白雲禪師著,《禪林寱語》頁三二○,佛印月刊社,彰化縣大城鄉,七十八年八月。

註四:般刺密諦譯,《大佛頂首楞嚴經》頁一二二,和裕出版社,台南市,民國八十二年七月。

註五:宋道源纂,《景德傳燈錄》,乾隆大藏經,卷一三六,新文豐,台北。

註六:白雲禪師著,《般若學疏義》,頁五,佛印月刊社,彰化縣大城鄉,八十二年一月。

註七:同註三,頁二四二。

註八:占察善惡業報經提到:末世眾生福薄,多諸衰惱,國土數亂,災害頻起,種種厄難,怖懼逼擾。……以如此等眾多障礙因緣故,於佛法中鈍根少信,得道者極少。……有如是等障難事者,當先修懺悔之法。……一心敬禮過去七佛及五十三佛。……次當發迴向之願。願我所修一切功德,資益一切諸眾生等,同趣佛智,至涅槃城。……若有眾生欲向大乘者,應當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業,……所謂依止一實境界,以修信解,因信解力增長故,疾得入菩薩種性。……若欲依一實境界修信解者,應當學習二種觀道,……一者唯心識觀,二者真如實觀。

依圓覺經之意:末世眾生修習菩薩如幻三昧,得證圓覺清淨境界。……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於未覺幻力修習,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包括:奢摩他、三摩    提、禪那等。

參考文獻

一、沙門道源纂,《景德傳燈錄》,乾隆大藏經,卷一三六。

二、菩提燈譯,《占察善惡業報經》,慈慧出版社,高雄。

三、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佛教印經館,台北。

四、林志鴻、陳瑞貴合著,《千禧未來》,書華出版公司,新店市。

五、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三寶弟子印,台南。

六、白雲禪師著,《禪林寱語》,佛印月刊社,彰化縣大城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