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是非,不參與是非

認識是非 不參與是非  
  我們從小到大所學的道理,都是在相對法裡面。我們的老師、我們的家長教育我們的,是叫我們要明辨是非,要保護好人、打擊壞人,要追求公理,要伸張正義,這樣社會才會安定,善良的老百姓才有保障。我們讀書的時候,老師叫我們要考一百分,要「人往高處爬、水往低處流。」我們都要追求好的、追求善的,對那些壞的、不好的、惡的,我們都要放棄它。所以一般人都是在善惡、是非、好壞裡面打轉,所以說我們無形中產生一種分別、計較的思想。
  當然我們每一個人學佛的時候,我們必須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我們要清淨自己的意念,這是佛所教導我們的道理,但是我們了解因果的道理,了解善惡是非,那是要讓我們修養自己。我們每一個人,要時常發現自己的過錯、檢討改過,這樣你就是在修行。所以古人說:「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我們要修行,開始就是要從這個地方。但是我們若只是在善惡、是非裡面打轉,這樣你就無法成就究竟的佛道,因為善惡是非是一種假相、一種幻化的,我們要認識是非,不要參加別人的是非,不要去參與別人的事情;對一個修行人來講,我們要從自己分別心裡面去認識、去了解、去突破,這樣我們才能夠覺悟。
  人生難免都有是非,但是這個是非還是在相對法裡面,它不是絕對的。有的人他的執著計較,他的感情比較多理性比較少,所以他只是執著在是非裡面,什麼事情都要分個黑白、好壞、善惡、是非,這樣他就自己變成一種困擾。他都去管別人的是非,沒有去認識自己,這樣他沒辦法得到解脫,時常「路見不平,氣死閒人。」你每天都去看別人的是非,光氣都來不及了。所以說我們若要成為修行的人,我們要當作這是因緣果報所幻化的,我們若遇到種種的冤枉、刁難,或是很難忍受的事情,我們要當作一種修行,凡事要當作道來修;起心動念要與道相應、與生死有關,不要在分別善惡是非裡面打轉,說別人對不起我、別人冤枉我、別人欺負我、別人對我強加栽贓污蔑(白白布硬是要染成黑)、誤會我,我每天都過得很不自在,這樣就不對!
  我們修行的人,不要為別人而過日子、不要死在人家的話下;我們要修行的人,必須要了生脫死,從相對裡面去認識、去了解,有所覺悟去表現絕對、不生不滅的境界。所以我們修戒定慧,要怎麼去運用思想、發揮智慧,這樣我們才能夠得到覺悟,得到覺悟就是要看得破、放得下,才能夠得到自在,這是一種絕對的,不是分別計較,不是相對的境界了。所以說你若是真正修行人,應該是不見世間過,這六祖壇經有說到。
  所以說我們要認識是非,不可以參與別人的是非。從我們的分別心裡面去認識、去了解,能夠發現不生不滅、絕對的道理,所以就要從我們的自我意識去下工夫,從我們世間的緣境業報裡面去認識,從我們的起心動念去了解、去突破,這樣才能夠得到覺悟。
  我們要怎麼得到輕安自在?要怎麼得到法喜充滿呢?就是從認識是非,不參與是非來修。所以說,「是」裡面有「不是」,「非」裡面也有「不非」。我們說這個人是好人,但是他是不是百分之百都不會犯錯?他一定也有他做人的缺點,說這個人是壞人,不過他可能很孝順、可能很講義氣;所以說壞人他也有佛性,也有好的一面,所以佛法的道理跟我們講,度一個壞人勝過度十個好人。佛陀對每一個眾生都想度他,都想幫助他;這個人會做壞人,只不過他迷惑還未覺悟,若給他機會好好教育他,他將來也會變成一位大修行人,他將來也會成佛。所以說我們也要給他機會,讓他將來能夠成就,這是佛陀一種慈悲的念頭。
  所以說我們遇到緣境,遇到善惡是非,我們的起心動念有所分別,那我們就要對我們的起心動念去認識、去了解,我們將來才會明心見性。我們人都是因為這個自我,這個自我若放不下,若無法突破,我們就無法了生脫死,無法出三界。所以說我們要認識是非,不參與別人的是非,這樣才是修行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