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薩早,今天我們的講題是什麼?相逢何必曾相識,這是一首有名詩詞中的詩句,上一句應該接什麼?我自己改寫為「同是學佛有緣人」,原來的詩句不是這麼寫,因為我覺得這句比較適合談今天的主題。
為什麼說「同是學佛有緣人」?因為我們來這裡參加義工成長營,大家都知道,這是寺院所舉辦的活動,所以各位對於學佛或多或少都有些興趣。其實來參與的人都是有緣人,為什麼?古德曾經講過,修多少世才能夠坐在同一條船上?是不是「五百世修得同船渡?」我們知道人與人之間,一定是有緣才會聚在一起。
五百世修得同船渡,其實就是坐船的意思。譬如說你與某人同搭一艘船,上船的時候,你不會問:先生或者小姐叫什麼名字,下船時,也不會對他說:再見了,以後在哪裡約會…。這只是我們旅程中的一小段,彼此有個稍微接觸的機會。但是以前的古德說,僅僅這樣,必須努力五百世才有辦法做到,為什麼講得這麼稀奇?對我們來說,只是擦肩而過的陌生人,為什麼跟他一起坐船,要花那麼多時間修呢?不是這個意思。這是告訴我們,緣份是非常難得的。
即使我們同在一艘船上,彼此坐在一起、沒有交談,這樣的緣份,也是以前很多事件累積而成的。為什麼緣份這麼難得?想想看,現在整個地球上有多少人口?超過六十億,有多少人這輩子我們是不可能去接觸或認識?譬如台灣,如果想在地球儀上找到小小的台灣島,必須努力用放大鏡去尋找,整個台灣有多少人口?二千三百萬。有沒有辦法去認識每個人?沒有辦法。這麼多人口中,我們不一定有機會去接觸、認識每一個人,何況是全地球超過六十億的人。因此有機會跟某人坐在一起,甚至開口講句話、互相認識,其實都曾修過很多的善緣。
大家對於服務性質的義工,大概或多或少都有興趣,或者是平常就已經在參與義工服務。各位來參加義工團體的活動,一定有機會去接觸、認識一些不同的人,因為我們平常的生活圈,僅侷限在某個範圍,譬如家庭、工作場所,接觸到的只有那些人。當我們走出家庭、走出工作場所,來到另外不同的地方,例如義工團體,所接觸到的人,可以說人來人往,非常多。因為我們參與不同的活動,會接觸到不同的義工,譬如某位義工,今天有空參加這場活動,可能下場活動就沒有時間來。
因為義工完全是一種服務的性質,願意奉獻自己的時間,因此得看自己是否有時間參與,如果有機會來當義工時,大家才能夠聚在一起。譬如像義工成長營,大家正好有時間,也剛好有這個場地可以相聚,這個緣分非常難得。所以在此提醒大家,有機會跟我們一起當義工的人,其實都是有緣人,值得互相珍惜。雖然彼此沒有太多的機會接觸、深交,也認識不多,但是這份緣是很不容易形成的。
我們經常談有緣無緣,緣是怎麼形成的?命中注定的嗎?命中注定的叫做命運,不是緣。佛教經典的教理講「緣」,絕對不是一般人迷信的所謂命運巧合安排。我剛剛提到,同坐一艘船得修五百世,那麼一起當義工可能要修更多世,從這句話來推斷,緣是怎麼形成的?是不是修來的?緣不是一種巧合,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緣是我們努力修來的。
為什麼能夠修得這些緣?很簡單,其實就是一條心,一個共同的心念,我們當義工,不都是為相同的心念而來的?也就是大家願意以同一條心、同一個心念,一起付出、做事,作為凝聚的力量,這就叫做緣。為什麼你有這樣的心念,他也有這樣的心念?那是我們用累世的時間修來的一種善念。其實人能夠生起善念,也是不容易的,因為我們遇到誘惑的機會很多。
前一陣子,我剛巧在電視頻道上,看到一部很有趣的影片,片名叫做金塊,有沒有人看過這部影片?有四個工人,不小心挖到一個很大的金塊,這四人先藏好金塊,再想想該怎麼處理。本來打算賣掉金塊,然後分錢,可是後來發現這個金塊的重量破了金氏紀錄,於是想先出名,再賣掉金塊。在這過程中,四個人為了金塊爭吵起來,因為金塊太大,磅秤無法秤出它的重量。
想想看,從土裡冒出來的金塊,我們能否不要,把它奉獻出去?不太可能,因為人性會想要據為己有。所以人能夠起一份善念,奉獻某個東西,是累世修來的,需要很大的努力,跟自己掙扎很久,拒絕佔為己有的誘惑,才能夠生起給予一些東西的善念,也因為修這種善念,才會結這樣的緣。我們不要迷信,認為過去哪一世曾經共同做些什麼事情,所以現在又一起做事,不一定要用這種方式來解釋緣。緣,就是因為大家累世修這個善念的凝聚力,形成緣的動力,促使大家一起來服務。
我們平常在工作職場上,可能有各式各樣不同的挑戰;在家庭生活中,也會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而形成挑戰。凡是當義工或者志工的人都會發現,其實出來服務也要接受很多挑戰。各位可能會認為,當義工就是要放鬆心情,純粹來服務的,還要接受挑戰嗎?事實上,只要面對人與事,一定會有挑戰,尤其是跟人接觸這個部分,最富挑戰性。
大家可能會心想:有空的時候,能夠出來為人服務做些事情,理該輕鬆的出門,快樂的回家,可是,為什麼我輕鬆地走出來,卻烏煙瘴氣地回家?因此有時候可能會這麼想,那我不要當義工,做有薪水的工作,不是很好嗎?即使不是做得很高興,至少可以領薪水。現在當義工又沒有薪水,為什麼要做得這麼辛苦、做得不高興?我們很容易生起這種念頭。
俗話說:做事容易,做人難。做事其實很簡單,是誰把事情搞得這麼複雜的?那是因為人的因素佔了很多份量,這經常是我們在服務時所忽略的部分。既然大家都是一片善心來服務,怎麼還有人為的力量?其實人跟人共事相處的過程中,不只是做事而已,做事只是把人聚在一起的力量,也就是因為某件事情,從四面八方聚集這些人一起來做。可是,共事的過程當中,必須面對各式各樣的人,因此容易起煩惱,事情也愈做愈苦惱。在此提醒各位,大家都是有緣人,這份緣是累世修來的,不要輕易虛擲。
當你不是做得很愉快,不想再跟這群人共事時,可能換個團體也不一定會改善,到每個地方都會碰壁,最後只好在自己家裡做資源回收,就不用面對人。面對那些瓶瓶罐罐,不會自找麻煩或發生問題,當然也會有一些所謂的福報。可是,如果只是跟瓶瓶罐罐接觸,對學佛有沒有幫助?它們會說你分類做得不好嗎?不會,因為沒有人糾正我們的問題,必須跟人相處才有機會學佛。既然大家一起從事服務工作,可以說是相當有緣,在這個條件之下一起學佛,互相勉勵、互相支持。
大多數人不了解,當義工應該全力付出。一般人走出家庭當義工,都有積福的念頭,認為厚植一些福份,以後遇到災難、緊急的時候,就會有人來幫助我。可以說一開始生起做善事的念頭時,在意識裡面,或多或少都有植福的觀念,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存有這樣的想法。積福必須有德,有德才能叫做福。因此積福是否能夠表現出德性,就是一門學問,不要只限於有福報的思想。
通常講福報,只是想怎麼積福,不會想到必須有德才能稱為福。你們有沒有聽過?在南美哥倫比亞,有些販賣毒品的毒梟,賺了很多錢,也會出面做善事,他是不是善人、大好人?他的錢怎麼來的?使多少家庭破碎,造成多少人沒有辦法生活?可是,他賺很多錢之後,也想積福,因此拿錢辦學校、救濟窮人。這些窮苦的人接受毒梟的經濟資助,很感謝他,便覺得他是個大善人。
我們檢討這些毒梟的行為,有沒有德?既然沒有德,就不是福。可是,他還是做了一些事情,與那些窮人結緣,但這不是真正的福。尤其對佛教或是佛法有興趣的人,付出的同時,應該要了解德性的重要,在積福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培養德性成為福德,而不只是福報而已。
如何成為一種德性?學佛的人應該常常提醒自己,與人相處的時候,必須注意自己的身口意。而不是認為我又沒有領薪水,是來服務的,為什麼還要求那麼多?其實不是別人來要求我們,應該自己要求自己。即使今天是來服務的,在做事的過程中,身口意擺在哪裡?身體在做好事,可是嘴巴有沒有說好話?有些人邊做事、邊責罵別人,脾氣不太好,所謂刀子嘴豆腐心,如果我們了解他是有口無心,還會跟他計較嗎?其實這關係到意念。
如果知道某個人經常出言不遜,可是心地並不壞,平常在家裡、工作場所的習慣就是如此,只是來到服務性的團體裡,還是表現這樣的行為,忘記自己是來當義工的,應該稍微收斂一些。因此我們跟他相處的時候,必須多體諒對方的用心,而不是要求他怎麼跟我配合,可能他也投入很多的心血。我們可以用觀察的方式去了解,原來他是有口無心,本身習性就是如此,還是可以跟他一起共事。
當義工時,最主要是與人相處,在過程中很容易展現出自己的德性、修養。其實當義工就是修行的機會,不要當作是來貢獻而已。你付出一點時間,但是學到的可能比付出的更多,因為必須與各式各樣不同脾氣、個性的人接觸,面對面相處,如果能夠做到非常融洽,就可以提昇自己平常的修養,改善自己的德性。
我們經常說,當義工就是要付出,可是不要忘記,付出的過程中,也在學習與別人相處。其實我們付出也都有拿到薪水,只不過所拿的是無形的薪水。因為當義工時,與不同的人接觸,從他們身上可以學到很多經驗,其實我們所獲得的多於所付出的,這是指精神上的獲得,而不是物質或者金錢方面的獲得。
大家當義工,最高興的就是希望自己付出後,會有不錯的成果,因此看到成果時,心裡會非常愉快,這也是一種收獲,這種收獲比一小時付你幾佰塊薪水還要多。為什麼?因為現代人壓力太大,在工作場所經常笑不出來,如果我們當義工能夠開心五分鐘、十分鐘,使身體細胞重新活化,可以延年益壽,心靈上產生愉快、滿足的感覺,其實就是一種收獲,一種付出的代價。
當義工,不要強調只是來付出,如果發現付出後的成果,不是很滿意時,怎麼辦?我們必須思考、檢討哪裡出現問題。不一定是某人做得不好,因為有些人想法較為負面,凡事都認為是自己做得不好,即使跟他沒有關係,也會出來背負過錯。很多從事婚姻諮商的人,會去研究父母離婚時,小孩有什麼樣的反應,有沒有看過這種宣傳廣告或是電影?通常小孩都會認為一定是我做錯了什麼事,所以父母才離婚。
如果對成效、成果不是很滿意,也不要氣餒,因為大家還在學習。其實不一定是做事的人本身有問題,可能整個過程中,在某個環節發生了問題。首先,應該檢討自己的環節,哪裡做得不太理想;其次,才是檢視過程,但不是檢討別人,因為檢討別人,自己不會進步。
如果對方願意接受檢討,他會進步;如果不接受時,彼此心裡會產生心結,以致於愈做愈烏煙瘴氣,既無法高興,也沒有辦法延年益壽。其實當義工,應該是很快樂的,不要忘記,我們是跟一群有緣的人在一起學佛。在做事過程當中,有些是大家必須學習的,或者也可以貢獻一些個人的專長。
在此提醒大家一個觀念,當義工必須融入團隊。如果是臨時性的活動,團隊的組成在活動之後,可能會解散;如果是長期性的活動,譬如訪視或者其他的活動則有固定的團隊。因此,當我們加入團隊時,必須能夠融入團隊,而不是強調自己,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做事的方式、各自的專長。
當所舉辦的活動正好是自己的專長時,而自己也想貢獻個人所長,可能在貢獻的時候,忘記這是一個團隊,結果很容易變成強調自己。一旦成為英雄主義、個人主義,就會愈做愈不愉快,因為只有某人想出風頭而已,大家都不願意幫忙。其實,他倒不是真的想出風頭,因為自認為對這個部份最熟悉,只是想貢獻自己的專長而已。也許做事的過程中,過於強勢,使周圍所有的人心裡感受不太好,變成只有個人英雄,而忽略了團隊,事實上,形成團隊才會有成果。
並不是我們當義工付出之後,一定會如何或者感覺很滿足、很愉快,因為整個過程會發生很多變化。在付出的過程中,必須注意自己的身口意擺在哪裡,因為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單打獨鬥,而是跟一群人共事。不過,我們常常忘記應該與其他人搭配。也就是,當你覺得這是自己最常做、最熟悉的事情,就自以為怎麼做才是最好,忘記還有其他一起做事的人。有些人認為,既然你包了每一件事,別人還能做些什麼工作?乾脆都讓你去做,那麼也沒有所謂的團隊了,因此無法形成團隊。不僅這位具有專長的人要檢討,大家都必須去思考。不能只看表面,應該看得更細微。如此就會發現自己存有這樣的心態:某人攬下全部的工作,我都沒有表現的機會。所以不只是這位強勢的人應該自我檢討,其他周圍的人也要作檢討。
如果我們愛護這個團體,應該使這個團體能夠更好,即使有人表現強勢,可是一個人絕對無法撐起來。有沒有看過哪一件大事,是一個人可以從頭做到尾的?在現今的社會裡,連廣告都是由一群人來做的。你們看電視上的廣告,並不是一個人想出來的主意,而是一群人腦力激盪所完成的。
現代社會強調的是團體,由團體共同來做才能發揮力量。否則,你強調你的,我強調我的,一個往東、一個往西,內部的力量互相抵銷,對外也就沒有力量。所以當義工的時候,自己應該注意不要抵銷團體的力量,否則無法形成可以利益別人的團隊。因為我們來當義工,就是希望所做的成果,能夠對某些人或是社會有所幫助,也就是以利益別人為前提。
可是,有時做了半天,反而造成內部自我計較、互相鬥爭的現象,結果沒有利益到社會或者他人,這是難免會產生的現象。當我們碰上這種狀況的時候,應該如何面對、處理才不會導致團隊從內部瓦解?必須發揮團隊的力量,才能夠談其功效、成果,心裡也才會產生喜悅、成就的感覺。因為是毫無私心的付出,可能比在工作場所或者其他事情上所獲得的成就感,更加使人感覺充實、愉快。
融入團隊是說我們加入某個團體,一起幫忙做些事情,應該使團隊形成一股利益的力量,而不是最後做得烏煙瘴氣。也就是本來彼此互不認識,或是住所相距很遠,沒有機會接觸,直到大家發起善心,一起做好事以後,反而發生彆扭,這是最糟糕的結果。
既然是成長營,就應該先挖自己的瘡疤,互相檢討才會成長。當然我們也可以講得很好聽,我們義工都非常有善心,付出很多,可是大家有沒有成長?沒有。因此成長必須先挖自己的瘡疤來檢討,才有機會縫合傷口,否則,與很多人接觸的時候,無形中,經常造成傷害對方或自己的情形,傷口一直存在,無法癒合,久了就會化膿,形成病灶。
我們來到一個團體參加義工服務時,將會發現團隊的組成份子不是固定的,都是流動的小份子,因為必須看自己的時間、情況是否允許。可是不管成員如何流動,只要大家共同參與,就可以組成團隊,形成幫助別人的正面力量,這是很重要的觀念。
當形成團隊一起辦活動時,必須先分工,否則,每件事情都由所有的人去做,完成之後,再做另外一件事,就沒有所謂的效率。大家都知道,現代社會講求分工,才能以最短的時間完成工作。可是,團隊在活動的過程中,經常只知道要分工,卻不知道要合作。我看過很多這種情況,每次辦活動時,都分成很多組別,結果各組之間老死不相往來,不知道別人在做些什麼,或者認為那是他的工作,不是我負責的,有沒有發生這種事情?
不要忘記,分工之後必須合作,也就是大家當義工時,團隊會分成許多組別,在共事的過程當中,彼此之間應該要連繫、溝通,因為不溝通才會造成誤會,譬如那是別組的事情,跟我沒有關係,因此那件事情可能被擱著沒人做。我曾在不同的大型活動中,看到團隊的分工做得不錯,可是缺少合作的力量。
所謂合作的力量就是互補,譬如某組人手不夠時,我們應該懂得填補。有沒有看過螞蟻搬東西?它們真的很團結,一隻小螞蟻的重量微乎其微,卻可以搬動很大的東西,螞蟻就是靠團隊的力量,哪裡有缺口,其它的立刻就補上。雖然螞蟻微不足道,不過我們從來沒有學習它們分工合作的精神。我們做事時不只是要分工,同時也要合作無間;如果有間隙,就會發生問題、出現紕漏。
大陸叢林中有個說法,某地方的醬油瓶子倒了,不關你的事,不能去管,可是,有沒有團體合作的觀念?這句話的意思,最主要是講「管」這個字,如果只是管,當然會有問題,但是不是不去關心為什麼瓶子會倒了。因為你的關心、注意,也許會發現哪裡發生問題,可以即時填補漏洞;否則,不理會它,假裝沒看到,問題可能愈來愈嚴重。
譬如醬油是等一下炒菜要用的,本來倒了只漏出一點點醬油,結果你不管,那瓶醬油就倒光了,結果必須有人再去買醬油。所謂的「管」,並不是當一個指揮者去管人,但也不是不去關心、不去在意,否則,在一個團體一起做事的時候,很容易形成各做各的結果,無法發揮力量。
因此形成團隊,一定得先分工,分配給每個人不同的工作之後,不要忘記,應該互相照應。因為我曾經看到大型的活動中發生這種情況,譬如我是某一組的,那件事不歸我管。尤其在大場合混亂的時候,更沒有人關心,所造成的問題就愈來愈嚴重。當活動結束後,就會出現一群責罵的人,這時大家都認為自己很努力,奉獻整天或好幾天的時間,為什麼結果還被罵呢?因而覺得自己很委曲。
雖然在這個團體當義工,心裡不是很舒坦,因為仍想繼續學佛,下次還是願意再來,不過心裡總是沒有成就、圓滿的感覺,也就是成果沒有預期的好。所以我們應該冷靜來思考,在活動的過程中,到底哪裡發生了紕漏?是分工之後沒有合作?還是個人的問題?因此一方面必須檢討自己,另一方面要檢討整個過程。並不是這次做不好就算了,應該當作一個經驗,使下次能夠做得更好。因為在學佛的過程中,我們會有做錯事情的時候,可是佛菩薩一直給予我們機會,下次再做看看。
同樣,當義工的過程也是在學佛。如果發現所做的事情有些問題、缺陷,沒有達到預期的成果時,我們應該虛心檢討、改進,當作是經驗,學習如何與其他人合作,下次能夠做得更好。在團體中,人與人之間的緣份有深有淺,你覺得跟某人緣份深、很投趣、比較談得來,想跟他共事,可是分工時,並未被分在同一組,而是與緣份較淺,又不熟的人一起做事,因此可能不是做得那麼投入、那麼好。
我們不要有這種分別心,認為平常比較談得來的,做任何事情一定得在同一組。其實,跟不同的人接觸,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不同的優點。如果每次都跟同一個人共事,學習的對象就非常有限;如果願意嘗試跟不同的人接觸,可能有機會學到許多優點並且可以去面對自己的一些問題。
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思考、做事的習慣,跟愈多的人相處共事,就愈能反映出個人的習慣。在反映的過程當中,就有機會可以調整、修正自己,明白自己到底在做什麼。可能你們會問,我們是來做善事的,怎麼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可是有時候,花了很多功夫,真的不清楚在做些什麼,因此會出現很多問題。
什麼是佛?學佛是學覺悟,不是學人。所謂覺悟,應該要很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因為做事的過程中,難免有時會不清楚,或者一剎那之間稍微不留神,可能做出糊塗的事情。尤其與不熟的人共事,比較容易反映出問題,為什麼?因為沒有情感的包袱、束縛,可以挖開瘡疤;太過熟識的人之間,反而拉不下臉、不好意思講。
如果自己想進步,可以多與不熟的人一起做事,對方較有勇氣指正我們的一些問題。學佛就是要清楚自我,在過程當中,慢慢去發現自我到底是怎麼回事。因為我們從來不清楚自己,一直活在迷惑當中,東撞西撞,撞出一大堆問題。
我們從事義工服務性質的工作,在一個團體中,並沒有被要求去承擔很大的責任。雖然分工時,還是會交付各組小部份的責任,但是不像上班領薪水,老闆所分派的職務,有一定的責任、壓力。在這情況之下,更加可以舒暢地打開自己的心胸,好好面對自我。因為在職場工作上,為了不受到傷害或者基於某些利害關係,我們經常把心關起來,先做好保護自己的措施,因此降低很多認識自我的機會。
大家來到一個團體當義工,都是本著一份善意、善念在做事,因為沒有太多的利害關係,比較不會去防範別人,願意敞開心胸,但不是不保護自己。心胸敞開時,團隊中的每個人都有更多機會認識真正的自我,也就是沒有修飾、沒有戴面具的自我。在過程中,可以很快地提昇自己的修養。
我們都是學佛的人,而且是有緣人,才會來到這個團體做些服務工作,應該互相體諒、包容。如果發現他人有某些問題,可以用比較緩和的方式提醒,但不要惡意攻擊,讓他有進步的機會。同時,不要忘記自己也在學習,需要很多人來提醒自己的缺失,磨練、改善自己的修養。
大家應該有團隊的觀念,注意分工之後,還要合作,彼此之間互相溝通。也就是分工以後,同一組有好幾個人,在做事的時候,本來就必須溝通,同時組跟組之間也要充分溝通,比較不會發生很多缺失。因為世間事受限於太多的條件、因素,沒有辦法每件事情做到十全十美,但是我們可以盡量減少缺失,大家互相合作、勉勵,一起學習、成長。
不要忘記,我們有共同的目標,因此必須組成團隊。人數眾多的團隊一定要分工,做事的過程中,大家要互相照應、關懷。但是只有分工,沒有合作,很容易產生許多漏洞,如果是大漏洞,可能會造成一些不好的結果。
因為我們都是有緣人,有一份心來當義工,應該互相勉勵。既然每個人都發心來做事,千萬不要挑肥揀瘦,彼此挑剔、嫌惡。因為來服務時,付出很多時間和體力,或者有些義工自掏腰包,幫忙做些事情,結果感受不太好,還得自我安慰。因此在有緣人的前提之下,應該互相合作、配合,皆大歡喜一起共事,不僅受幫助的對象很高興,我們自己也付出得很愉快。如果大家想做到皆大歡喜,必須注意如何與別人合作。
所謂地球村,是說我們生活的空間縮小了,地球村裡面任何一個人,想完成某件事情,必須靠合作的力量,不可能單憑一己之力完成。譬如有些人覺得自己生意做得很成功,賺很多錢,可是他的成功,是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嗎?第一、公司裡有很多員工一起來製作產品,第二、所有的消費者共同促成他生意成功。以佛法的觀念來看,所有的事情必須具足很多的因緣條件才能完成。如果只有自己一個因,沒有任何緣,是不可能完成任何事情。
無論是任何人生意做得多麼成功,或是擁有很大的成就,事實上都不是只有個人的努力。譬如某人書讀得很不錯,拿到博士學位,難道只靠自己的才智嗎?攻讀博士期間,是不是有人拿錢供應他?不然,吃什麼、喝什麼呢?這些都是完成博士學位的條件。因此,如果想完成任何事情,必須有很多的因緣條件共同組成,相互調和,才能產生正面的成效。
因緣條件要如何調和?最重要的是必須跟別人合作。不要忘記經常提醒自己,我們是學佛的人,每個人都有優點,當然也有缺點。為了整個團體的成長,當我們看到別人的缺點時,可以柔性、善意地去提醒,但是不要用挑剔的方式去攻擊。因為他不知道這麼做會發生問題,如果從來不去提醒他,那是我們的錯。如果已經向他提醒他的問題毛病之後,他還是執意這樣做,怎麼辦?下一步就是包容,跟他一起合作時,多看對方的優點。那麼在團體中,大家可以互相成長,提高修養。
其實,大家不只是出來服務、付出而已,過程中也有很多收獲,同時一面也在學佛,可以增長智慧,甚至慢慢有所覺悟。寺院並不是一般的慈善機構,如果只是慈善機構,可能捐些錢、花些時間就可以了。但是,我們不是以公益事業為前提,才來學佛,而是以學佛為前提,一起來從事公益活動的團體。
不要忘記從人與事的問題下手,並要求自己學習覺悟,才是在學佛。也就是當我們與其他的義工相處時,或者是在做事的過程中,可能會碰到一些問題,這些都是進步成長的機會。如果能夠用這種觀念來看,整個團體一定會成長,力量會愈大,公益效果則愈好,這是一層扣一層、蒸蒸益上的過程。大家都希望社會看到我們所做的貢獻,因此必須有團隊,一起合作、努力,同時在當中一起學佛。
在此提醒大家,來到宗教團體做服務工作時,不要忘記自己是在學佛。並不是說只是來付出,或者因為他們人手不夠,來幫師父(傅)們的忙。我們是來學佛,做這些事情,可以提昇自己的修養,學習如何覺悟自我。希望大家當義工,所有的付出,最後能夠無怨無悔。而不是做了半天,覺得很委曲、烏煙瘴氣,回到家裡向老公、小孩抱怨。
我們出來服務,付出自己的一些時間、經驗、甚至體力各方面,不管成果好或是不好,都要做到無怨無悔,才是義工。如果還會抱怨、後悔,只是付出很多工,並沒有達到義工的實質意義。因此希望大家很甘心、很樂意的付出,不僅從當中學習到很多智慧,甚至在學佛的路上進步很快,那麼大家就是標準的千佛山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