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與偏見

傲慢的意思是肆無忌憚,或自視很高,驕傲而氣勢凌人、怠慢人等。

偏見的意思是不公正或頑固的見解。

因此,人若傲慢就會無禮,若有偏見則會自私。傲慢與偏見的人,其實就是自我意識極為強烈的人。從古至今,傲慢與偏見的人隨處可見。例如在中國,北方人把烏鴉的叫聲當作喜事的徵兆,把喜鵲的叫聲當作災難的徵兆。但是,南方人聽到喜鵲叫就高興,而聽到烏鴉叫卻惱怒地要趕牠走,甚至拿起彈弓射烏鴉,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異?這可說就是地域不同所造成偏見的一個例子。

又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抱著人定勝天的傲慢心念,肆無忌憚的破壞大自然的生態環境,雖說人類的文明、科技、醫學日新月異,可是臭氧層的破洞、空氣的污染、水質的污染、山林的破壞、土石流等的危害,以及人們的病痛卻有增無減,像現在正流行的SARS疫情,個個談煞色變,唯恐躲避不及而被煞到。

由於人類傲慢與偏見所造成的傷害,上至全世界下至個人,可說不勝枚舉。如朋友中有一位平時就喜歡喝牛奶,後來他發生了胃潰瘍的症狀,卻相信自己要多吃流質類食物以改善病況;因此,每逢口渴,或有稍微饑餓感時,便以牛奶來解渴、充饑;結果,雖然吃了醫生的藥,腹瀉的情形卻沒有好轉,反而逐漸變本加厲,瀉得更猛更頻繁,人也一天比一天消瘦。醫生勸他,牛奶不可以喝得太多,他卻認為他若再缺牛奶,他的身體營養,就會更加欠缺。他把吃了無效的腹瀉藥停了,另找高明的醫生診療,這位醫生要他即日起完全停止飲用牛奶,不多久嚴重的腹瀉才霍然而癒。

佛法中有所謂的貪、瞋、癡、慢、疑、不正見等六個根本煩惱,而傲慢與偏見即相當於其中的慢、不正見二煩惱。煩惱的生起,乃源於我心生起愛念染著,會染著只因欲的貪婪無厭,而有貪瞋癡等的煩惱。又財、色、名、食、睡是欲的根本,欲的生起在於貪心,屬於意念不淨所至;因此,在人的心念中充滿了利(受益)、衰(敗退)、毀(傷害)、譽(榮耀)、稱(讚美)、譏(訕諷)、苦(艱辛)、樂(順暢)等的情識作用。

學習佛法就是在清淨自己的業習,所謂「淨業」,就是針對自己的貪瞋癡慢等煩惱,財色名食睡五欲,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八風的問題作一番調適,使問題不致於造成傷害,而是成為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自度度他的饒益結果。

我們的身口意運作於行為、言語、思想等的表現;於身包括一切行為動作,於口則舉凡語言文字圖畫等,於意則是所有的思想觀念。而於身口意的表現中,有善的,有惡的,有善與惡難以分辨的,但不論怎樣,都通稱為業。我們之所以輪迴,就是隨著這些業的力量,不斷在流轉。於善的,形成善因善果;於惡的,形成惡因惡果,於善與惡難以分辨的,形成無記因無記果。

我們被這些的業因、業果繫縛住了,所以在六道中輪迴,頭出頭沒,永無了期;所以說,學習佛法應當以淨業為行修的要點。

六道中以人道是修行佛法最好的世界,因為人有思考的能力,而佛陀說法主要是針對人的問題來說。人的問題在無明,也就是不明了,而欲是造業的根源,人又有惰性,在欲求的驅使下,往往圖徼倖,希望能在最短且快的時刻裡,獲得立即滿足欲求的條件;於是,不免一味地愚行,而造成諸多的傷害。例如偏見之人,雖然也有見地,但欠缺智慧的內涵,多屬於主觀意識,往往淪於險地,吃足苦頭卻不以為然,歸究之乃知識與經驗的缺乏,自作聰明罷了。而傲慢、任性固執的人,隨著色塵緣境去染著,也無非是強烈的自我意識;雖然,人的分別心難免,但是如不加以認識和瞭解,那怎麼想便怎麼做的結果,必定是身口意逐緣境而轉,不可能有「經一事長一智」的體會。

佛法中談修行辦道,無非是修正行為,辦理覺道,這些全在心念的磨鍊;唯有從心念處著手,改變傲慢的態度,調整偏見的不公正,才能調理自我的言語與行為,轉造作之「業」而變化成「道」,這樣才能說是修行辦道。如此不斷的修養自我,使諸業清淨,成就不傷害他人,同時也能保護自己;如果具足條件的話,更應盡心的去幫助他人。

因此,修行辦道,於現前是面對苦而不以為苦,於未來是離苦得樂,而終究在苦樂清淨。人的一生只有短短幾十年,必須好好珍惜把握,勿隨著色塵緣境去轉,而浪費了大好的生命。如果只一味地耽於傲慢與偏見,沉淪放逸,猶如迷夢之惑,待到覺醒時,卻一無所獲,那於生命的損耗,則已失去了許多。學佛的人於身口意的調理,無非是以戒去調適,以定去面對,以慧去化解,正勤耕耘,精進而不放逸。

如果還能提昇修養,從自度而更能度人,則必須發起菩薩的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的精神,奉獻自我,以饒益眾生為前提。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