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可轉變成智

  出家前第一次見到老和尚,老和尚大聲問我:「為什麼要學佛?」一時之間,我的腦中一片空白,老和尚又一再追著問:「為什麼要學佛?」我真是糊塗了,最後糊塗中勉強擠出一句「好,就想學,沒有理由啊!」其實這句話等於白說,「好」,好在那裡,懂嗎?不懂!說實在,在第一次見老和尚前,我幾乎在台灣不知道寺院的大門在那裡?如果勉強說曾經進過寺院,真是屈指可數,三至五次吧!而且只是閒逛偶然進去而已,所以我的愚是其來有自!

  師父的著作「圓覺之道」第一四四頁,有句曰:「智不是愚,是比量之下的產物,愚亦不易,若能捨了自我,愚可以轉變成智。」心有戚戚焉,怦然心動,原來愚亦不易。愚者「指心智及反應遲鈍者而言」,如以所說圓覺經的「不」字的運用,智愚只是比量的產物,智有不智,愚亦有不愚,其關鍵在「若能捨了自我」,真是一針見血的法啊!

  愚亦不易,若能捨了自我,愚可轉變成智,捨了自我,就對事理客觀,事理客觀,就不以自我先入為主,有廣納眾議之雅量,集眾之知識經驗,豈非「愚可轉變成智嗎?」問題出在如何「捨了自我」?我們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有自我,有了自我,就有我是他非,是我之是,非他之是,甚至是我之非,是他為非,於是「諍」起,各執己見,紛亂由是而起。所以「捨了自我」是智者的雅量,由修養而來。當然,有這種修養,先須改變以我為中心的習氣,習氣是業力的表現,於是淨業又成為「捨了自我」的先決條件。佛法講體、用、相、境,如此一連串地探討,層層上下推究「愚可轉變成智」,就或可漸次成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