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即菩提

煩惱,就是煩身惱心,不得自在的意思。也就是說,色身不安是煩,所謂的煩燥;情緒紊亂是惱,所謂的惱火。

菩提,有覺悟的意義。

即,於此不能當成「就是」來解釋。

如果當成「就是」,就會否定現實而追求菩提。因為身心不安就是一種煩惱的現象,怎樣讓身心安穩下來?必須有力量來幫助轉變,也就是對煩惱如能明白、瞭解了,就能覺悟到「哦!原來是如此!」因此,對引發煩惱的事也就因明了而能釋懷,不再煩身惱心。可知,為什麼煩惱?能弄清楚、明白,那麼煩惱即菩提;如果弄不清楚、明白,煩惱還是煩惱,菩提還是菩提。許多論典中說:煩惱之中有菩提,就是煩惱中有菩提的存在,菩提是什麼?就是當煩惱的時候,自己能從中發現一些什麼而能夠突破,出離煩惱的苦,此刻所獲得的利益是一種覺悟,就是菩提;亦即菩提不是另外去求得到的,在煩惱中本來就有,只是自己有沒有發現它?發現了,煩惱即菩提,不能發現,煩惱還是煩惱,菩提還是菩提,所以不能說煩惱就是菩提的意思。此外,更不能說菩提即煩惱,如果說菩提即煩惱,那何必學佛(學習覺悟)!

為什麼會有煩惱呢?

依佛法來說,煩惱是因「無明」而生起;如大般若經中說:貪欲、瞋恚、癡迷等諸惑,煩身惱心,謂為煩惱。在瑜伽師地論中也說:煩惱,昏煩之法,惱亂心神,即無明貪愛之惑。

人活在世間,不能離群索居,只要有人聚集的地方,就有事的問題須要處理;因此,在「人、事」相處的時刻,若不能清楚、明了,就會發生如此的現象:要不是他,或她,或它,或牠,不斷的找理由,或責怪他人,或埋怨環境,或哀傷痛苦,或心力疲極,或孤立絕望,或沉默沮喪,這就是煩惱|煩身惱心的不安現象。就像九二一強烈的大地震,造成屋毀人亡,家庭破碎,地層鬆動,土地移位等慘重的傷亡,令許多人的心理受到嚴重的創傷,而顯現出恐懼、焦慮、茫然、逃避、憤怒等,這就是煩惱的樣子。如果不去面對、認識、瞭解問題的根源,設法從中振作起來,又怎能擺脫煩惱的糾纏,讓身心獲得自在安穩如果想要弄清楚、明了,必須調整自己的身、口、意的造作,不要隨業的顯現又再造作業,而是要在業報顯現承受之中,還能記得要以佛陀的道理方法為準則,藉著不斷地去認識、瞭解,而隨時調整自己身口意的行為,如此才有顯現菩提的機會,化解煩惱而得自在。反之,如隨業再造業,則因果循環,無有了期。

在瑜伽師地論中說煩惱的因緣,有:

1貪:對於財色名食睡等五欲順乎己情之境,去追求然而未能獲得,因而愛戀不捨;以不捨故,便生起煩惱。

2瞋:對於財色名食睡等五欲違逆己情之境,即生起瞋恚忿恨,纏結記憶在心,而生起煩惱。

3慢:自以為了不起,因之輕視他人,傲慢不敬,而生起煩惱。

4無明:以不明了故,而生起貪、瞋、癡等煩惱。

5疑:因為不明了,即起疑惑,而亂了真心,或是或非,或善或惡,輾轉纏結,而生煩惱。

6不正見:因疑不明了,所見不正,以不正故,遂起邪見,而生煩惱。

由此而知,煩惱緣自無明,因無明而成迷惑,迷惑緣於見思,見思而成

煩惱;三界六道的眾生,隨著無始的業識,由是而成為煩惱的眾生。所謂的見思,即是見惑、思惑。見惑,即於事與理分別計度,而生起的我見、偏見等的妄惑;思惑,即於貪瞋癡等的迷情,思慮世間的事物而生起的妄惑。

依唯識百法來說,煩惱有根本煩惱與隨煩惱的分別,然而大體上可以貪瞋癡三毒概括所有的煩惱。煩惱的生起,是依根與塵相觸而轉識,而五蘊(色受想行識)因之變化生起作用,影響所及,使得身心不安。而菩提要使顯現,必須認識到煩惱之所以生起,乃源自根塵相觸轉識,這是業感的自然現象,或說是人的本能。但如果沒有五蘊的變化而生起作用,煩惱也就不會生起,而是一種滅的現象。所以,當根塵轉識,將引起五蘊生起變化之時,也就是色蘊有了內涵之後;如果,將緊接著的受與想二蘊,予以認識和瞭解,於中便能有所發現。此刻,煩惱的作用,隨之改變為道的流程;自然,於身心中所有,便變成了菩提,這就是為什麼煩惱即菩提的道理。菩提生,即得覺悟之果,煩惱隨之消失,煩惱源自無明,菩提即是明了。

不學佛的人,仍須處理煩惱,因為生為人本就有業,有業就有煩惱,並非因為學佛才有更多的煩惱;人若沒有業,也不會來到這世界。面對煩惱能不以為苦,並縮短煩惱的時間,必須經由冷靜的去認識、瞭解,才能夠有所發現,進而突破煩惱轉為菩提,如此的修之以恆,自然能夠淨業而成道。(參考「休庵隨筆」、「大乘起信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