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發菩提心

什麼叫做菩提心呢?

菩提即是道,意譯為「覺」,要覺的是什麼呢?就是自覺到貪、瞋、癡的煩惱心,是沈淪生死輪迴的根本;而領悟戒、定、慧三無漏學的正道心,可以讓我們到達了生脫死的目的。「發」之一字,是覺知自己是眾生而發心度脫,覺知眾生皆有佛性而發心去成就,以如是虛空的心,而發虛空的願,並行虛空的行,以求證虛空的果,但不執著虛空的相,如是發心才是發菩提心。

然以大乘菩薩的精神來說,就是普遍地對眾生的痛苦煩惱,油然地生起幫助救度的慈悲心意,並且把佛陀的教法普施於眾生,讓眾生皆能離苦得樂。這是心意的發起,不分時間和空間,不分種族與膚色,不分地域與國界,可說包括了六道眾生的生死苦惱,都能以永恆的悲願,虔誠的慈心,完成所謂的「他人的痛即是自己的痛,他人的苦即是自己的苦」的度脫心意,能發起這樣的心意就是發菩提心了。

在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中記載,憍陳如等聲聞弟子,本是修學小乘法,後經佛陀的指點而回小向大,譬如有一個人至親友家做客,當他因酒醉睡著之時,剛好親友有急事出門,乃以無價寶珠繫藏在他的衣服裡,然此人因醉臥故不知有寶珠,仍然過著艱困的生活,後來親友告訴他說:某年月日在你身上繫藏一顆無價之寶,為什麼現在仍這般窮苦!一經指出,這窮苦之人因而成了富有之人。這無價寶珠,猶如菩提心,憍陳如等過去生中已發菩提心,只因煩惱迷惑,經歷了多生多劫的生死輪迴,而把自身的寶珠遺忘了,反而只求聲聞小法,佰經佛陀的善巧教化,即能不失本心,而立刻轉學菩薩大法。

發菩提心必須依次第而漸進,不是馬上就可以完成的事業。首先要在修學佛法上下工夫,有了菩提心願踐履的基礎,也就是救度眾生的修件,才能從事菩提心願的事業,並且在實行的時候,不要先計較成果功德如何?要由小而大,由窄而寬,慢慢地開展而擴大,所謂的積水成流,聚沙成塔,那樣的精神才是最偉大的,也才能持久不變!

修學菩提心,必須由淺而入深,發菩薩願的行者皆先從念恩,報恩著手,如念佛陀恩重、念父母恩重、念師長恩重、念施主恩重、念眾生恩重等,茲分別略述如下:

一、念佛陀恩重:釋迦牟尼佛出生在這娑婆世界,是為了幫助「我」等眾生了生脫死;佛陀在往昔,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歷經三大阿僧祇劫,以慈悲喜捨的心自利利他,受無量苦,終於發明「生死」的一大因緣,覺悟八萬四千法門的解脫道路,為娑婆眾生,廣事宣說,以種種善巧方便,應病與藥,拔苦與樂,希望眾生離苦得樂。如此的恩德,深重無比,唯有依教如法修行,才能報佛陀的重恩。

二、念父母恩重:慈父悲母,生我育我劬勞,心地觀經云:「慈父之恩,高如山王,悲母之恩,深似大海。」本事經也說假使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擔母,盡其壽供給衣食醫藥,種種所需,猶未能報答父母深恩。所以,出家佛子,為了父母,也為了自己,千萬不可懶散放逸,必須以道業為重,正勤精進,不僅為當生父母與樂拔苦,更應為多生父母,宣說佛法,饒益眾生,以成就佛陀所說的大孝事業。

三、念師長恩重: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是智慧的開啟者。古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之說。釋氏要覽中說:「出家之人,蒙師剃度教誨,授以經業,及得善友講明妙道,開發慧性,是為師友恩。」可知,尊師重道在尊師之恩,重道之德,亦即師恩在德;因此,師授弟子以教,化身色而為身法,恩重猶山海,欲報師恩,唯有在道業上努力,使正法久住,使如來家業發提光大。

四、念施主恩重:以出家佛子來說,日用所需,二時粥飯,冬夏衣服、臥具、醫藥等物,無不是來自施主,皆是施主們省吃儉用所供養的;如果不兢業於修行辦道上,所謂粒粒皆辛苦,吃了若不修行,做牛做馬還。能不心驚肉顫嗎?

五、念眾生恩重:從累生多劫來看,一切眾生誰不曾做過我的父母、兄弟、姐妹、親友?於恩而言,個個於我有恩。再看現今網路資訊發達,訊息的傳遞快速,地球村的關係可說已至唇齒相依,眾生彼此的利害關係也已密不可分了。

上從念恩、報恩著手修學菩提心,然而究竟的菩提心願不外是:見眾生受苦而發「眾生無邊誓願度」,見煩惱深重而發「煩惱無盡誓願斷」,見應修法門而發「法門無量誓願學」,見涅槃真理而發「佛道無上誓願成」的四大悲願,也就是四弘誓願,這是菩薩行者應有的作為。

雲老禪師所著「學佛之道」一書中說發菩提心就是「傳道,行道,殉道!」

三大功德心:

一、傳道:就是發展佛陀的思想,淨化世道人心;實現佛陀的言行,成就人們淨土。目前佛教似乎盛行,但學佛者有多少呢?許多人以依賴的態度信佛,那只是佛教徒,而不知道如何學習佛陀的道理方法,將佛陀的智慧和覺悟變成為自己的。所以,身為人天師範的僧寶,當從事弘教的事業時,不要忘了佛法的內涵,唯有明了佛陀的道理方法,才是饒益眾生的覺悟之教,才能幫助眾生得了生脫死的方法。

二、行道:就是自度度人的菩薩行,以慈悲菩捨的心,從事濟世度人的工作。慈,就是給與別人快樂;悲,就是拔除別人的痛苦;喜,就是以歡喜心面對人事物,如業報顯現時,歡歡喜喜的承受;捨,就是放下自我的計較執著心,如所謂的功德,就是要捨掉對功德的計較執著,如此為眾生而行悲願,而成就智慧,最後,度脫眾生也就同時度脫了自己。

三、殉道:就是為道犧牲!不僅包含為了度人,為宣道,不辭勞苦,不惜身命;更有著「降魔衛道」的犧牲精神,如為了道,可以委屈求全,任勞任怨,八風不動,最後身命也付諸一擲!

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行菩薩道,這是大乘佛弟子所應成辦的行為,肯定的是一種無可旁貸的職責;無論在家,出家都應認識清楚,身體力行,否則,便不是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