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學與行者的關係

參學與行者的關係
  今天來了解一下,參學對一位行者有什麼關係,做為一個修行人難道非參學不可嗎?確實是!人非生而知之者,都是得利於知識經驗的傳承,知識經驗的累積。禪和子致力於了生脫死的事業,苦行頭陀已經到了席不暇煖的地步;禪門曾有這樣的話說:「千里訪名師、萬里求口訣」,名師不是有名氣,而是賢明通達者,從這流行的兩句話,我們就可以知道古人求道的心切,下面我們就藉著夢頭陀的自述來了解參學的重要性。
  夢頭陀受完大戒,三年行腳之後,回到浮丘山,眼前景物依舊、人事依舊,三年的別離幾乎沒有任何的改變,三年後的別離幾乎沒有任何的變化,唯獨他返抵寺門,卸下背架子,解掉頭陀囊,抖落一身污塵穢土。他的師父舉目望他,看了一會兒,嗯!是顯得黝黑了,有點瘦,原先的那份秀才氣,似乎已為三年行腳的風霜雨雪給磨掉了,換來的是結實與豪壯,洋溢出年輕人獨有的青春活力,以及過往不曾展現過的沈靜和穩健。他的師父點點頭,讚許的說:「一千多個日子沒有白費!」雖然一別三年,那顏開喜笑的情感,不曾絲毫留露在他師父的臉上,可是自幼和師父生長在一起,他知道師父的心理掀起的是深深的喜悅,從那短短的一句話,夢頭陀無異是聽到了千言萬語;在行腳的一千多個日子裡,夢頭陀所行不只超過了萬里路,所到之處除了見識增廣之外,最難能可貴的,就是親近了許多大善知識,的確使他在佛法道路的基礎上,厚植了充裕的內容。
可以說使他打從一棵暖室的嫩芽開始,到回歸暖室之時的三年過程,無容置疑的那暴風雨、那冰霜雪、那飢渴寒,還有數不盡的一些歷練,尤其是善德們的棒喝;有的,無異是無情的凌辱和折磨,近似煎熬的過程中,在一切以道業為重的前提下,他都能不敢引以為自憐、引以為恥,或者是稍感委屈,一切都切記著他師父在他出門的時候所囑咐的一句話:「行腳參學,以道為樂!」所以每當他的情緒為環境影響時,他的腦海裡,就會不由自主的湧出這句像座右銘似的告誡,於是他就能夠坦然自在了,歡欣的去迎接一切、忍受一切;也因此,在三年的過程中,他比同行的道友們收穫的要多得多。如今,他回到了暖室,但已不再是承受無力的小枝椏了,他變成了粗壯的主幹茂葉成蔭,更知道他有義務去蔭被別人、饒益眾生,因為他意識到那是一個佛弟子,修行辦道不可或忘的義務。
  從夢頭陀在雲水悠悠,自傳式的敘述心路歷程當中,我們知道參學和行腳是分不開家的,行腳又和頭陀苦行分不了家。參學可以說就是把自己投入到一個惡劣的環境,不能預卜的際遇、不可徹知的人與事,去做自我磨練、認識自己,以期自己有所突破和成長,以至於清淨業障、成就道業。在夢頭陀的「禪行者之歌」當中,完全是以行腳參學為主筆,以禪道法樂為經緯,織出的一部動人心弦的著作,從中我們體會出行腳參學的重要,是一個修行者修行辦道的增上緣,幫助徹底明明白白勘究自己的本來面目。
只是古來行腳參學均為比丘的專利,如果你看過雲水悠悠,想必還記得浮丘山雷音寺下的平山庵的學一尼師吧?為了實現行腳參學的願望,打破了一隻瓷質的飯碗,以碎片毀傷了舉凡衣裳所不能遮蓋住的臉部和身體,道道傷痕、紅紫刺目,然後買了一些藥粉吞服,毀傷了她原本清脆柔美的聲音,為道而苦身心,真是難行能行;終於,她可以像比丘一樣,荷擔背架子、赤跣著腳,投入風吹雨打太陽晒的旅程,立願走訪天下高僧大德,學他們的悟處,磨自己的心志,鍛鍊色身、成就法身。七年之後,她回到了平山庵,有沒有成就呢?夢頭陀說,當她歸來到雷音寺方丈室銷假的時候,她什麼都沒有說,只是輕描淡寫的留下一句話:「別人是一面鏡子,自己才是鏡中人。」朋友,你體悟了一些什麼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