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谷迴音

                                              湛谷迴音

                              

                                                 訪智湛法師.採訪組




       從小在吃苦中成長,到三十多歲決定出家時,嚮往住在自耕自食的道場,自立更生。因在家時很喜歡看《雲水悠悠》,覺得老禪師那一句:「煩惱即菩提;菩提不是煩惱」,詮釋得很有道理。又因有一次到菩提寺,看到女眾師父們出坡,在停車場曬一大片高麗菜乾,所以決定到菩提寺出家。

  來到菩提寺住了近半個月,有一次分發到方丈寮出坡,一個小時後,居然第一次就碰到老禪師對我說:「麻煩居士幫忙!蓮花池裡有一些根著不到泥土的蓮花,幫忙把它們插回污泥中。」我那時候傻傻的,並不知道他是寺院的主人,只回答說:「老師父您慢了一步,前幾日已有一位女眾師父吩咐我做一些事,時間到了,我該去忙了,拜拜!」老禪師看看我,就走回寮房,想必這第一次就留下深刻的印象。  

  剃度當天,領教了老禪師的師子吼。原因是在剃度儀式中,老禪師說:「起來禮佛一拜。」當時因為我很緊張,心裡一直默念十九字觀世音菩薩聖號,沒聽清楚,就禮佛三拜,結果老禪師大聲吼:「叫你一拜就一拜,拜什麼三拜?」我當場傻眼,因為這次被吼的經驗,我提醒自己凡事得謹慎小心。事後也才驚覺老禪師的師吼用意。老禪師為了提昇我們的修養,因材施教,開辦陶藝班、書法班之類的課程。因平時有陶土的器具作品,所以當年大年初二擺出來義賣。老禪師看到標價又師子吼:「你們又不是廉價勞工,作品為什麼要賤賣?你們那麼不值錢嗎?」當時,老禪師邊吼邊走,他拄著拐杖走到三寶殿旁,往石椅上一碰,拐杖斷成兩截。我心想:「哪有可能,八十幾歲的老人,拿拐杖走路,還那麼有力氣?師子吼也真的是毫不留情,當著在家眾面前吼出家眾,吼得出家眾沒面子,恨不得地上有洞可鑽。」

  老禪師極力推廣「把佛法運用在現實生活中」,近來也慢慢體會出這也是「實相無相」的一個理念。什麼是實相?就是一種緣境所呈現的現象;不論物相、形相或事相,這些理、事的問題,很現實的呈現在你眼前,跟你已經產生關係、發生問題的現象就是實相。老禪師常教導我們:「要面對現實問題的每一個“有”,進而認識、了解它,才有機會突破、化解。」所以才說要面對實相,但是若要進入“無相”的層面,就要看個人下的工夫。為什麼談論這個問題?不就是因為我們要面對每個緣境,而每個緣境所呈現出來的,不論是好的、不好的,就得毫無疑問的面對接受問題,好好的處理、化解它,當然更需要感受、體會它,成為知識經驗。但是__般人卻不是這樣,總是受不了就逃,受不了就推;好的東西大家都想要,取之唯恐不及;不好的、棘手的事物,就怕推之太慢,「推手」練得一把罩。當然自己不要提昇的機會,老禪師是絕不會去勉強的。若是能面對實相、體會實相,實實在在面對它,當作是一種對自我的磨鍊與鍛鍊,那何嘗不是一種對自我的突破。然在過程中,可能要經歷不少自己無法承受的苦難,若當作是吃補,可能有提昇的機會。這是我對實相的解讀,至於怎麼突破進入無相?我也正在學習,唯有認識、瞭解,進而發現,才有突破的機會。

  因為每個人的修養不同,起碼,從某個點來講,如果能夠突破進入到無相,在這個點上你就有了修養。它是一個點、一個點連貫起來的。每個人發現的層面不同,要看你從那個點切進去。老禪師常說:「圓滿的覺就像一個西瓜,從任何一個角度去看都是圓的。」每一件事物都包含物質與精神層面,一般都只是在物質、概念上追求,以為把事情做完就好了。

  個人認為事情做好了,還需要去感受。有理想就要去實踐,因為這是值得的!但是一定要有一份道心,當面臨生活上的難題與困境,如果不能轉世間的「業識」而顯現道踪,那佛法對你沒有用。而且我們也不能輕易地說這些就是佛法,那些就怎麼樣⋯⋯,只能當作一種知識經驗的分享而已。畢竟每個人體會的層面都不相同,所以不能太固執己見,多聽聽別人的看法與見解,多蒐集一些資料作分析、比較,總是比較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