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山水」

                                                                                                  文/老友

山不一定是怎樣的山,水不一定是怎樣的水?

如是,每個人心中的山水都不盡相同,而且「山水」與人生的指涉、象徵繁多。同樣景物,異樣感情,此是什麼心境變化?其中都有一個「所為何來?」

於世間,山水就是山水,純粹是「世間相」,只是分別不同。

宗教家的「山水」卻是悟道的樞機,每一個水分子,每一粒砂都有菩提,可謂玄機密心頭。

文學家則「我口寫我心」,蝺蝺於山水間抒發性靈,欲捕捉生命的華麗、情意的悲苦、幸福的短暫、親情與愛情的煙火。

戲劇家藉山水表呈人生百態,有諷剌、有幽默、有令人扼腕拍案、哭笑不得之處。

哲學家為了探尋真理,深入百花叢裡、群山層嶺間,要去凝視那「山的形」、「水的影」、「花的秀」、「樹的挺」、「礦石」的硬,這些都一一不離山水!

水墨名家──八大山人、張大千等,將心中的山水恣灑淋漓於水墨上。用俯瞰、仰看、側視、透視各種角度潑灑,但是看得清?想得明白嗎?真的就懂山懂水?只怕猶在山水之外!無所逃於「煩惱」、「困境」、「欲念」、「名相」的山水間,行不得也!哥哥!

所以“庭院深深深幾許”──「是山又不是山,是水又不是水」,經過不斷的追尋,試著打破山水有限的形礙,框框外去融合嬰孩眼中山水的純粹、青少年眼中山水的美好、老年人「撐篙」山顛水湄,欸乃一聲「山水綠」的欲辯已無言,禪師棒下的「無生法忍」。

試問大德!足下正踏行在哪個山頭?可有被濺得一身濕冷?有人「有腳不願行路」、「有水不願划游」,於是山迷茫了,水污濁了,山河變色,情識變化詭譎,摒棄天上的太陽,躲在屋子裡喊冷。

儒家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汝「樂」甚麼?

拜訪觀察,問訊山水花樹,於是有人發現了山水之外的「悠然南山」,但那是一個什麼樣的境界?世上可有不變的山水、花木或生命的「南山」?

你說人離世就看不見山、看不見水,那時所欲之山水也許就不是熟悉的輪廓,尚有此「山水」的名字相嗎?而那又是一個甚麼樣的世界?若人生前五欲添妄想,八風轉不停,死後便隨業而去,六道輪迴於何道誰能知曉?

跋山涉水,渡河越洋,行盡萬千路。這就是修道者心中的山水,有不可承受之輕與重!必需把握眼前當下,必須每個當下能「了生」,自然能到達彼岸!

大德!想一想山前山後,看一看腳下履痕,莫只徒遊山玩水,沈迷於眼前的自然美好,付愛恨於流泉,酬名利於青山之「藍」,澗水之「碧」。

那,你才是真正的「見著了」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