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高僧傳略記期數:269期2012年8月刊
希遷(西元700~790),俗姓陳,廣東端州人。師的母親初懷孕時,便不喜歡葷腥。師在孩提時代,與生俱來就有一份敬母,順母,衛母的德性。
希遷(西元700~790),俗姓陳,廣東端州人。師的母親初懷孕時,便不喜歡葷腥。師在孩提時代,與生俱來就有一份敬母,順母,衛母的德性。少年時期,最特出的事是:對鄉民畏懼鬼神,殺牛釀酒而行祭祀,至為憤慨;故每逢祭祀時,就前往破壞祭祀而奪牛回返,一年中常常牽回了數十頭牛,鄉民對他也無可奈何。
後赴曹溪,初參六祖,未受具足戒,六祖即圓寂;師承六祖遺命,前往吉州青原山靜居寺,依止行思禪師。當與行思見面時,行思問:「從曹溪那裡帶了什麼來?」回:「未到曹溪以前,原未曾失落過什麼。」行思再問:「那末,為什麼要到曹溪去?」回:「若不到曹溪,怎知不失!」可見,師之機辯敏捷,因而受到行思的器重,有「眾角雖多,一麟已足」的稱譽。不久,行思又命希遷往參南岳懷讓,經過一番磨錬,再回到靜居寺。之後,行思就付法與師。唐玄宗天寶初年(742),師離開青原山到南岳,受請住衡山南寺。寺東有大石,平坦如台,師就在石上結庵而居;因此,時人多稱他為石頭和尚。
師的禪法總結於其所撰的《參同契》。相傳師因讀《肇論》至「聖人會萬物為己」句,得到啟發,對於《肇論》中所說的「法身不隔自他,圓鏡體現萬象」之旨意有深刻契會,於是有《參同契》的著作。
所謂參,就是參差不齊,交互往返的意思;說明了世間森羅萬有的各種現象。所謂同,就是同等一如,本性無異的意思;說明了世間恒沙萬法的平等實質。所謂契,就是契合共證,不違背真理的究竟義諦。比如參事體的現象,了然平等實質,究竟契合佛陀所說的第一義諦。又例如現象是色,實質本空,義諦究竟無有差異;正所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於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即得知「色空空色」的第一義諦了!
上白下雲老禪師在其著作《禪的學術思想.參同契要義》說:祖師禪為達摩大師渡海東來,因與梁武帝不相契,乃於少室山九年面壁,而參悟中國文化、習俗、族性等等的差別,最初傳法要給慧可大師,以至六祖惠能大師示現「不識文字」相,說出《法寶壇經》的法要,遂成為中國祖師禪的真正鼻祖,故東西「禪那」是截然不同。自六祖以後,開始在中國的宗門立論上,言說紛岐,議南論北,漸遲頓速,大違佛心祖意;其實,「人根利鈍」才是「現象」的參差,「實質」的同異,而究竟佛法,在義諦上是沒有分別的。所以,石頭和尚認為「靈源皎潔」,任他「支派流注」,就是「契理」的人也不算是悟道,何況是沉迷執著於「事體」的人呢!聲色由於識辨,在祖師禪的旨趣來看,既然質象本空,又何來苦樂差別?一切的現象,發生於根塵相觸,由於感覺而起染心;倘使這四大地水火風所組成的假體,不執著於「我與法」,縱然萬法紛紜,仍不過是「識心」的作用,它原本是一些「明暗、前後」等相對的見地,與真實的「空寂」是相距很遠的。
師居南岳時,有固、瓚、讓三位禪師,都是六祖惠能弟子,對他們的徒眾說:「石頭和尚乃真獅子吼也,一定能使你們大開眼界。」因此,這幾位禪師的門人都很尊崇師。有人向師提問解脫事,師回:「誰能縛你?」問淨土事,則回:「誰能使你汙垢?」師答對之直截了當,皆類此。
唐代宗廣德二年(764),應門人之請,下山住端梁弘揚禪法。當時,於禪林中,江西崇重馬祖道一,湖南則推崇石頭希遷,學禪以不見二大士為無知。師於禪法運用之妙,圓轉無礙,如環無端;因此,馬祖對於師的禪風,有「石頭路滑」之說,足以道出其禪法的特色。
貞元六年(790)十二月,師示寂,世壽九十一,僧臘六十三。師之弟子頗多,著名的法嗣有藥山惟儼、天皇道悟、丹霞天然、招提慧朗、潮州大顛等。惟儼最受師之器重,並付法與他,他再傳到雲岩曇晟,續傳至洞山良价、曹山本寂,遂成為曹洞宗一派。
曹洞一派和當時馬祖下再傳的臨濟一派,並世弘傳;然臨濟宗風以棒喝峻烈著稱,而曹洞禪則回互叮嚀,親切綿密,頗重傳授,表現出惠能門下青原行思和南岳懷讓兩大系各自發展,形成不同宗風的顯著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