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272期2012年11月刊
老和尚一直提醒的:『照顧自己的起心動念,維護自己的起心動念。』」
文/宥
「大寮師起煩惱了!」
「為什麼?」
「每次用完齋,總有人會來跟他說:『你今天的菜太鹹了或太淡了。飯太硬。湯太少....』,而且不只一個、不同的意見、看法、他不知該怎麼辦?」
「一個僧團、份子來自十方、教育、家庭、個性、歷練都不相同,根器也有差異,有不同的聲音,是很自然的事。」
「可是,對大寮師來說,會造成很大的困擾,因為大寮的工作,本來就比較吃重,聽多了,會有壓力,如果再加上說話的人口氣、態度不友善,會煩上加煩的。」
「所以,早期老和尚就曾說過:『盡一份心,煮熟了就好。』」
「老和尚為什麼這麼說?」
「你想想,一個人怎麼可能煮出都合乎大家口味的飯菜,又不是餐廳點菜的方式。既然是僧團,大家是來修行的,對吃的要求,只要衛生、營養就好了,不能要求適合個人口味,在『叢林無自我』的要求下,只有個人自己去調整了。」
食欲也是五欲之一,本來也是修行人要去面對的課題,不是說欲就是業嗎?當業習現前,正是修行好時節,應該去面對,去淡化,去克制、調整。」
「人的慣性,當欲望生起時,下意識動作就是去追求滿足,這不也是生命的原動力嗎?」
「還得看所生起的是何種欲念,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多了一分覺察力,覺察是非、善惡與對錯。並不是所有欲念都去滿足。」
「所以對一個出家人來說,吃飯也是一種修行?」
「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任何的起心動念。」
「平常心都是道?」
「老和尚一直提醒的:『照顧自己的起心動念,維護自己的起心動念。』」
「所以,吃到不合意的菜,要自己去面對,不能說?」
「除非是組長,太嚴重,可以向組長反應,組長依判斷去處理。」
「說了別人煩惱,不說自己煩惱...」
「想想出家所為何來?不好吃,只是一種分別,一種受,舌根剎那的滿足而已,不是人生追求的目標,當初出家,就知道得放捨很多的口腹之欲,這只再加一樣而已。如果吃到不好吃會難受,表示我的欲習深重,是應該淡化它,畢竟,修行是為了欲業的清淨解脫。」
「修行人也是人,也有業習。尤其剛進佛門,業習與道念不見得成比例!」
「所以,僧團生活中,佛法的吸收、知見的建立,煩惱的探討、承受、克制、調整,就是出家人每天該忙的課題。」
「就是戒定慧的境界?」
「出家人的內涵!」
「所以,盡一份心,煮熟了就好?」
「盡一份心,是對大寮師的要求,不要敷衍了事。煮熟了就好,是對大眾師的提醒,不要苛求,多體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