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期數:276期2013年4月刊
佛友團的朋友們,有的去過青海西寧的塔爾寺,那是藏密黃教始祖宗喀巴出身的紅教寺院;有的在國家地理或探索頻道看過藏密的特別節目。
文/千佛之友
佛友團的朋友們,有的去過青海西寧的塔爾寺,那是藏密黃教始祖宗喀巴出身的紅教寺院;有的在國家地理或探索頻道看過藏密的特別節目。大家都知道喇嘛訓練中有一種「辯經」。每兩人一組,一坐一立,立者為「攻方」,坐者為「辯方」。立者以各種題目,甚至千奇百怪的難題,去考「辯方」的理解及應變。立者高聲喊出他的說詞,然後兩掌重重一拍,右掌擊出指向坐者;坐者就要高聲喊出他的解釋或辯護。當擠滿整個庭院的喇嘛們熱烈地進行「辯經」時,那種如連綿春雷的吼聲和劈啪的掌擊聲,真令人驚嘆。佛友團的朋友們雖然生活在富裕平和的寶島或國外大都會區,缺少那種霸氣,但辯起佛法來,其尖銳凌厲絕不遜色。尤其喜歡用電子郵件(e-mail)或臉書(Facebook)快速有效率地交鋒或交流。
朋友之一的晨釗,是位電子科學教授也是位抒情文學作家。他想了解千佛山所教授的佛法,在看了一些千佛山的文獻後,從他最熟悉的知見基礎--科學知識的角度,提出質疑。他好像置身於菩提寺山下「大潭埤」的另一邊,却缺少了中間那條「橋道」(causeway),怎麼樣都上不了山,進不了門,也不能到菩提寺的「佛法大觀園」中探幽尋勝。他提出的論點似是而非,但又似頭頭是道,大家真不知道該如何架起那道橋,讓他能够上到寺裡,聽聽法師們所傳達的佛的道理方法。在體諒老友却又無可奈何之下,決定由「資糧」累積最多的富家翁出面,授命有相似背景的靜遠當工兵,去擔任這個「架橋」的工作。富家翁交給靜遠的訊息如下:
晨釗說:
〔人腦的一些醫學常識〕:人腦大致上係由腦幹,橋腦,小腦及大腦所組成。而大腦內含有舊腦與新腦。新腦是人類由萬古一路走過來,才在最近代演化出來的。人類之所以能思、能想、能反省、能有意識,主要係拜新腦之所賜。人類對內在及外在的種種反應,除了少部分可意識到的之外,絕大部分是無法意識到的,它們是自動的,潛意識的。新腦內含有億兆個腦神經細胞。每個腦神經細胞有百千支突觸與鄰旁的腦神經細胞相互連接,藉著電的及化學的訊號,可以彼此溝通或對話。相關的腦神經細胞可以以較強的連接而形成一個一個的迴路,藉此印記著各種思想與感覺。舉凡個人的七情六慾,所學所知,所有的記憶,甚至父母祖先所遺傳下來的特質,一切的一切,均印記在腦神經細胞裡啊。
〔自由的意志〕:相信一般人都會認為人有自由的意志。真的就是這樣子嗎?當一個人對一個內在的或外在的刺激有所反應或想做什麼時,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而不是其它的反應或決定呢?反應或決定也是由腦神經細胞來控制的。怎麼控制呢?它是由腦神經細胞億兆個迴路中訊號最強的迴路來決定。而訊號的強弱是由過去的學習與加強來決定的。可以這麼説,你的過去決定著你現在的反應或決定。你説意志是自由的嗎?當然藉著不斷的學習與加強腦神經細胞的迴路結構及訊號強度是可以修正與改變的。但個人為什麼想要學習這個或那個呢?這也是由印記在腦神經細胞中的過去所決定的啊!
「念頭一」:由於科技的發達,電腦愈來愈厲害愈方便了。只要一個指令,例如複製,電腦在瞬間就幫你做得好好的。但是,你知道嗎,一個指令需要多少個程式與多少個零與壹來形成啊?就像電腦的指令一樣,腦的念頭也是需要千千萬萬的腦神經細胞的活化與它們之間的連結與編排。可以被覺察到的念頭其背後所需要的千萬步驟,都是無意識的。人有非常非常多的反應是無意識的像心跳,呼吸,消化及體溫等。能意識到的比起無法意識到的,實在少之又少。當然意識有時是可以影響無意識的,像瑜伽修行者花了幾十年的努力,的確可以使心跳慢了幾下,使體溫降了幾度,但這樣有什麼意義呢?值得嗎?
想行之間,隨你的意願與決定。你當然可以把想行之間的間隔拉長再拉長,甚至可以中斷而止於一念。將想行之間的間隔拉長,是為了在行之前可以再想一次二次,甚至百次千次,來使你的行能夠更完滿,更加圓融。是這樣子嗎?只要再想幾次就能使你的行更完滿更加圓融了嗎?一個不學無術的人,任他想了千遍萬遍,能期待會有更好的結果嗎?重要的是腦神經細胞裡要儲存有充實的內容。至於想行之間如何運作反而就不是那麼重要了。不是嗎?
「念頭二」:電化學的訊號,在腦神經細胞裡行走的最快速度,每秒約百公尺。故一個念頭的生滅時間不可能短於數毫秒。對於瞬間生死的人,像拳擊手,賽車手或棒球打擊者而言,毫秒的時間是太長了。他們只能依靠直覺來反應,要依靠念頭來反應是不可能的。在一次彈弓打飛靶的比賽中,最後剩下二個最厲害的彈弓手,進行冠亞軍的決賽。其中一個彈弓手係靠眼睛的瞄準而出手。另一個則靠直覺手起即射出。最後那個靠直覺出手的彈弓手勝利了!
〔止於一念〕:當你想到一個名字,而那是你的朋友時,你的心中會有溫馨與懷念;而當初戀的愛,在半夜無人悄悄地浮現你的心頭時,總會讓你亮著眼睛到天明。一個念頭不只是一個念頭而已,它總是牽繫著許許多多的情緒與感覺。除非你能切斷相關的腦神經細胞間的連結,否則止於一念是不可能的。不是嗎?
靜遠一面看一面思潮起伏,想起自己的經歷,不禁啼笑皆非。幸好遇到了老和尚,加上自己的福緣已至,不像之前「聽了風就是雨」,而是契入「風」中去認識,了解,學習「風」中的智慧。不再「雨打芭蕉」亂響一氣。因為是同一條路上的過來人,很能體會晨釗的心情。富家翁的「架橋」說得太貼切了。因為「接引」「度人」是有修養的高僧們的專職。以自己的能力,只可能當個工兵架道橋,把晨釗的科學和高僧們想說的佛法連接起來,而「希冀」他能開始聽聽法師們在說什麼(註:用希冀二字,是因「本來不信」的科學家,為最「剛強難化」的一類)。
靜遠先就晨釗提出的某些「科學知識和例子」表達些自己的看法,然後再用「一般人」(在佛典中稱作「凡夫」),特別是「科學家」,聽得懂的話介紹「想行間隔」和「止於一念」的「行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