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宗第四祖──澄觀大師

澄觀(西元738~839),唐代越州(浙江紹興)人,俗姓夏侯,為中國華嚴宗第四祖。世稱華嚴菩薩、華嚴疏主。師身歷九朝,為七帝講經,所受賜封號有教授和尚、鎮國大師、天下大僧錄、清涼國師、大照國師等,實是備受尊崇。師所處的時代,正是荊溪湛然復興天台之世,也是禪宗漸趨昌盛之際;因此,師的思想深受當時環境的熏習,頗有諸宗融會、禪教一致的旨趣。

師十一歲出家,十四歲時,奉命參加經藏考試而通過,並獲得正式度牒。他每當閱讀時,總是一目七行,每日能記誦上萬的文字。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於曇一和尚門下受具足戒,又從常照禪師受菩薩戒。之後,學習相部律、南山律及三論。三論能在江南興盛發展,師之功績不可沒!代宗大曆初年(766),曾在瓦官寺學習《大乘起信論》、《涅槃經》。又從淮南法藏學習《大乘起信論疏義》,復從詵法師學習《華嚴經》。大曆七年(772),又往剡溪

再度探研三論,大曆十年(775),依湛然學習《天台止觀》、《法華經》、《維摩經》等。後又參拜牛頭山慧忠禪師、徑山道欽禪師、洛陽無名禪師,諮問南宗禪法,後又參訪慧雲禪師,探習北宗禪法。

師遍訪名山,參學明師,探究律學、華嚴、天台、三論、禪宗等宗派與經論,而卓然有成。師曾說:「五地聖人,身證真如,棲心佛境,於後得智中,起世俗念,學世間技藝,而我乃學地僧人,豈能不博學廣習?」於是,師除了修學佛法,還學習各類學問,如中國的六經、諸子百家、史學、訓詁、聲韻、文字,以及印度的悉曇字、五明、祕咒儀軌等。

代宗大曆三年(768),不空三藏在大興善寺譯經,師被召擔任潤文的工作,至大曆六年.共譯經七十七部,一百二十卷。

大曆十一年,師發願遊五台,巡禮文殊菩薩道場。後往峨嵋,參訪普賢菩薩道場,登險峻上高嶺,禮拜聖跡。最後,返回五台山,居於大華嚴寺,專心修方等懺法。當時的住持請師講解《華嚴經》與諸論。師慨嘆《華嚴經》的舊疏文繁義簡,令人不易領略妙義,於是思慮:「文殊主智,普賢主理,二聖合為毗盧遮那,萬行兼通,即《華嚴經》的妙義。我已遊普賢之境,又到文殊的道場,如果不為毗盧遮那作疏,實在辜負文殊和普賢二聖。」於是,發願為《華嚴經》作新疏,廣利眾生。師曾在夢中見一位金人站立在己前,用手迎抱金人,卻不知不覺把那金人吃掉了,師驚異得汗流浹背,便清醒過來,原來是一場夢!師心知這是吞納光明遍照的好徵兆。從此,下筆如有神,文思泉湧不絕。

從德宗興元元年(784)正月開始,到貞元三年(787)十二月止,歷時四年,完成了《華嚴經疏》的著作,共二十卷。新疏初成,便設齋供養千僧,以慶賀此書的問世。師常思惟《華嚴經疏》的託付與教授之事,有一天夢見自己化為飛龍,頭枕於南台山,尾盤於北台山,而鱗閃閃發光,不久後,慢慢化為千百條小龍,分散而去。醒來,體會到這《華嚴經疏》的教法,將廣為流傳的徵兆。之後,又寫《隨疏演義鈔》四十卷與《隨文手鏡》一百卷。後代把《華嚴經疏》與《隨疏演義鈔》合刊,稱為《華嚴經疏鈔》;因此,師被尊稱為華嚴疏主。

貞元十二年(796),師應詔到長安,協助般若三藏,翻譯《華嚴經》後分梵本,由師加以審定,於貞元十四年完成,共四十卷,也題名為《大方廣佛華嚴經》,世稱為《四十華嚴》。

貞元十二年四月,正逢唐德宗生日,便請師至麟德殿開示《新譯華嚴》的宗旨。當時,群臣雲集,師升座說法,宣講「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經題妙義,及普賢菩薩的無邊勝行。唐德宗非常喜悅,大加讚歎,於是賜予師紫衲方袍,並禮敬為教授和尚。

不久,師奉詔於終南山草堂寺,寫《新譯華嚴》後分經疏,於是撰寫成《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十卷,又稱為《華嚴經行願品疏》或《普賢行願品疏》。當此書完成時,堂前池中長出五枝合歡蓮花,每一莖蓮花都有三節,眾人讚歎是稀有瑞相。貞元十五年(799),師受封為「鎮國大師」及「天下大僧錄」。當四月唐德宗生日時,請師入皇宮內殿,講說《華嚴經》。師升座說法後,德宗彷彿進入海印三昧,朗然大覺,德宗對大臣們說:「朕的師父,言語雅正而簡要,文辭典實而富麗,他扇真風於第一義天,能夠以妙法清涼朕心。」於是,德宗賜師「清涼國師」的封號。

師身歷九朝,從唐玄宗、肅宗,至代宗便尊其為國師,此後,唐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等相繼尊奉師為國師,所謂「身歷九朝,為七帝門師」,實在是備極尊榮。

師生時恒發十願:

1、長(常)止方丈,但三衣缽,不蓄長(多餘)。

2、當代名利,棄之如遺。

3、目不視女人。

4、身影不落俗家。

5、未捨執受,長誦《法華經》。

6、長讀大乘經典,普施含靈。

7、長講《華嚴》大經。

8、一生晝夜不臥。

9、不邀名惑眾伐善(誇善)。

10、不退大慈悲,普濟法界。

直至入寂之前,師皆依願修行。

唐文宗開成二年(839)三月六日,師召集弟子們,囑付說:「...當取信於佛,無取信於。真界玄微,非言說所顯,要以深心體解,朗然現前,對境無心,逢緣不動,則不孤我矣!」說畢,便趺坐而圓寂,享年一○二歲,僧臘八十三年。唐文宗聞訊,罷朝三天,大臣們皆縞素致哀。火化之後,獲得舍利數千粒,明光瑩潤,而舌頭依然存在,宛如紅蓮。

師得法弟子有百餘人,其中宗密、僧睿、法印、寂光,號稱門下四哲,主要繼承法統的是宗密。師一生講述《華嚴經》達五十遍。著作現存的有《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六十卷、《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九十卷、《華嚴經行願品疏》十卷、《大華嚴經略策》一卷、《新譯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一卷、《華嚴經綱要》三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