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經絡、與健康 (三十三)

《按摩經》在臀部穴位保健上,首先提到的是胞肓穴:

胞肓脊骨第十九,去脊三寸在兩旁,

伸手連揉數十次,背氣相通到腿上。

胞肓穴在脊椎第十九節旁開三寸(四指寛)的地方,伸手連續按揉數十次,可以驅散停駐在此穴的邪氣,使背氣與腿氣順利的相通。胞肓穴在膀胱俞穴之旁,如圖一所示,這個穴位是腰部保健的要穴,自從我看了《按摩經》提到了胞肓後,我自己先作保健,效果十分良好,於是它就成了我腰部保健必取的穴位。每當有人腰腿酸痛時,我會問腿部的酸痛是在後腿部還是側腿部,若是後腿部,就取膀胱經保健,否則取膽經(其中環跳穴是必取穴位)保健。當研判是膀胱經問題時,我會先取胞肓穴按揉,然後取其下方的秩邊穴,再取委中到承山這段的膀胱經及穴位保健,酸痛緩解效果大致都還十分顯著。有一次,我的一位長輩覺得腰部不對勁,又說不出酸痛點來,於是我按揉他兩側的胞肓穴,他說很痛,按完後,他馬上說舒服多了,於是我再按揉幾次,他覺得好很多。由於他較怕痛,我不敢多按,隔天再按幾下,他很滿意的說可以了,由此可見此穴對腰部酸痛的保健效果。

接著提到的穴位是承扶穴:

承扶閉結用腳踩,此穴陰股綰中央,

腿上酸麻氣血降,患者不覺細參詳。

承扶位於臀部與大腿的交界處,如圖一所示,是一個總綰背部及腿部的樞紐,在《按摩經》十三式提到此穴,“斯為背部總絡腿處大經,此穴若閉,氣血不得流通“,這個穴的意義及價值,值得大家細細認識、分析、探討。由於提到的手法是用腳踩,我至今沒有用腳踩的經驗,當有調理床時,我會代之以用手關節屈曲按壓的方式,或用肘壓法,來進行保健。當然,用腳踩的力道及範圍會較大,但站在保健立場,改以肘壓等方法來保健也是可行之道。

 接著《按摩經》提到陽陵泉穴:

陽陵泉在膝外側,振動小筋痛難當。

陽陵泉位在腳膝蓋的外側,在腓骨小尖頭前的下方,旁有一條小筋通過,伸手彈撥按揉這條小筋,會十分的疼痛。“筋會陽陵”,陽陵泉是筋的交會穴,對腳關節疼痛、脇肋痛等,是必取的穴位。陽陵泉是保健要穴,過去我按陽陵泉時,只按其穴,現在則會同時彈撥旁邊的經筋,保健效果十分不錯。

 《按摩經》最後談到了承山穴及踝上大筋:

承山能治五臟病,伸手摸捏痛非常。

踝上大筋著力起,疼痛難言不要忙,

此穴能調周身氣,寒火腹痛立消亡。

承山能對治五臟疾病,伸手按揉摸揑會十分的疼痛;用力拿起承山穴旁外腳踝上方的膀胱經筋,也會有疼痛非常的感覺。但此穴是人體保健要穴,能調理全身的氣血,因寒邪或火邪造成的腹痛,都有緩解的效果。保健上,承山穴確是個保健要穴,它位於足背部,如圖二所示,取穴時可將足跟上提,足背上的腓腸肌的肌腹下出現的明顯凹陷處,即是承山穴。它能對治腰部酸痛、乃至便秘、痔瘡等症狀(膀胱經別絡肛門,通大腸)等,按時確是十分疼痛,即使按久了,再按還可能很痛,我至今按壓承山穴,仍然會痛,可見此穴頗為深邃。

 最後《按摩經》作了一個總結:

按摩能調陰陽氣,總使氣血歸位鄉,

運妙手功勝良藥,著手成春變安康,

救災濟世行方便,存仁施德壽延長。

按摩能夠調節人體的陰陽氣,總歸一句話,就是要使得正氣能回歸原位,使各經絡的氣血都能正常的運行。運用這種妙手來治病的功用,有時勝過吃良藥,它使得人體能夠得到安康。按摩法可以救度人的病苦災難,按摩者心存仁心仁術,可得到延壽的福報。陰陽是一種概括的概念,它包含表裡、寒熱、虛實等,按摩主要的功用在於疏通經絡,使氣血能正常運行,體內自然陰陽平衡。按摩者的主要目的,應在於濟世救人,因此《按摩經》的作者,把他(們)的經驗公諸於世,並期待藉由此著作受益者,多能心存善念,救災濟世。

 這部《按摩經》只是按摩經驗的描述,並沒有學理的論述,因此它難登大雅之堂,沒有受到學術界的重視。但是在按摩實作上,卻提供了十分豐富的內涵,它十分重視氣的運行,那裡有氣滯,就要按那裡,按摩的對象包含穴位及經筋等。例如按定人迎、缺盆可通肩臂之氣,按定雲門可調理肺中氣,斜按大包能調五臟氣,按動氣沖穴能袪小腹淤氣等,都有值得深思探究的內涵。

 其次,《按摩經》提到了許多有關按痛的內容,尤其是拿揑大筋時,會有較按揉穴位更痛的感覺。例如,“若要不痛拿至痛”、“疼痛難忍方為真”等,可見“按而應之,痛而解之”是按摩無可避免的問題。當然,按摩的痛指的是邪氣聚集,造成氣滯血淤後,袪除這些體內濁氣、濁液、經絡上各種垃圾物的痛,故會有痛而緩解的功效,而不是一味追求“痛”,這種痛是有代價的痛。就個人的按摩保健經驗而言,被保健者常有“很痛、但有效”的感覺,尤其是酸痛方面,有及時緩解的保健效果。這種“以痛止痛”的方式,或許也是一種消《按摩經》業的方式,痛過了,業也許會消了一些。按後除了有“輕快病無蹤”的感覺外,也常提到熱氣在體內流動的經驗,例如“抬手熱氣散如風”、“兩腳宛如火來烤,熱氣走到兩腳中”等。事實上,在保健過程中,我有時也會聽到被按者在保健過程中,自覺有股熱氣在體內流動,但無法像《按摩經》如此明確指出熱氣流向何處的敍述,這些都需要再作更細心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