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雲語書摘期數:285期2014年1、2月刊
師父所著《妙法蓮華經決疑》裡有一品「藥草譬喻品」第五,其中一段佛陀說到了:山川大地、花草樹木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以大自然種種現象來譬喻說法
文/朴
師父所著《妙法蓮華經決疑》裡有一品「藥草譬喻品」第五,其中一段佛陀說到了:山川大地、花草樹木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以大自然種種現象來譬喻說法,原文是:「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壑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干、各名各異、密雲彌佈,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枝大莖、大枝大葉,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一雲所雨,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華果敷實,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
或許有人會覺得釋迦牟尼佛好像比喻得很囉唆。小枝小葉、中枝中葉、又大枝大葉,誰不知花草有大小,樹木也是一樣,然佛陀正是藉著這三草二樹來譬喻「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五乘。
小根小莖之小草:表一切眾生聽聞世尊說法而獲法益之處,如人天。人住於五濁惡世;天人則住於天道。
中草:知佛陀所教我們的一切道理方法是無漏法,能轉煩惱成菩提,終究能了生脫死。這種中草根器的人大多住山林,常修禪定者,如聲聞緣覺之小乘行人。漏是煩惱義,人不管白天晚上,從我們身上如眼淚、唾液、大小便、汗等六根所排出的這些東西,幾乎都是漏泄流注而不止,也表示人幾乎沒有一刻停止過與色塵緣境打交道而產生煩惱。而無漏法,就是離煩惱垢染之清淨法,如三乘行人修行所得之戒定慧及涅槃就是。
大草:皈依世尊當勤精進,相信我當作佛者,如初地至四地菩薩。眾所週知,四地以前容易退轉,就好像大草一樣,雖然長了一些;大了一些,但畢竟是草,可能強風大雨一掃,就倒伏了。
小樹:專注佛法,行菩薩道,慈心悲心且能夠覺知,只要不懈怠堅定修行,必定成佛,如四地至七地菩薩,這個階段的菩薩位是提昇位,就好像小樹會慢慢長成大樹。
長成了大樹之後,就能安住不退,利度眾生,行四無量心而永不休止,如同八地到十地的菩薩。扶桑日出,先照大樹,同日所照、同雨所潤,利根利器者,卻能突破環境長成大樹,綠蔭後學。
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捨,一個發願利度眾生的菩薩,要胸懷慈悲之心,於眾生予一切樂;拔一切苦,見眾生行善或得樂而生歡喜,但最後還要捨前三樣。為什麼?因為菩薩布施是一種無相佈施,並不執著,不會因為幫助眾生得到利益法樂,就沾沾自喜,以為自己功德很大,所以《金剛經》裡才說:實無眾生得度者。另外,「捨」還有一種涵義,就是菩薩不捨眾生,怨親平等,沒有分別心。
《法華經》裡也提到,如來出現於世如大雲起,以大音聲普遍世界....,天空如果出現大雲表示要下雨了,雨水可以滋潤大地萬物,使之生長。就好像釋迦牟尼佛所宣說之法,能讓聽聞受持者都得到好處,將之運用在道業上精進不懈,必定得解脫出離。
為什麼世尊在講經說法的時候,常常舉自然界的山川大地、花草樹木做譬喻?事實上,這些大自然的景象幾乎每天都在變化,可說都在無聲說法。我們對它是天天接觸非常熟悉。 不管是宏偉巨大的山川大地,或嬌小柔弱的花卉草木,它們的組成物質都離不開地、水、火、風四大種性。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就說過,萬物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組成,這四種要素,因為具有的輕重、暖熱、乾濕、動靜…等等比例的不同,便產生不同的變化。譬如:以顏色來說,黑紅藍綠都是正色,可是紅藍混在一起會變黑;如果紅的成分多些,則色澤又不一樣,物質的組成也是這樣,如同化學成分,隨著所含比例成分的不同,就會形成各種不同的物質。宇宙的森羅萬象,便是因為地水火風的組合比例不同而形成,同時也因此為萬物帶來生命。
地、水、火、風組成了器世界的森羅萬有,卻不是恆常存在,因為世間的一切本是無常,以水來說:遇冷結成冰;遇熱又蒸發成為蒸汽,氣體遇冷又變成水,因為它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這個環境就是色塵緣境。由加拿大裔日本人鈴木博士所寫的《神聖的平衡》一書中,作者以水分子阿奎的遊歷故事來說明水分子的運行。書中說:阿奎是由一座火山爆發噴出來的水分子,原來停留在空中—雲,後來隨著雲氣飄到北美大陸海岸,然後進入加拿大到內陸後又碰到高聳的落磯山脈,包含阿奎在內的雲氣遇到阻礙就上升,同時因為氣壓和溫度的改變,最後形成雨降了下來,落在地面滲入土壤裡,不久阿奎被一棵樹吸了進去,阿奎循著這棵樹往上爬,最後進入樹的果子裡,這時來了一隻鳥正好啄了這顆果子,把阿奎也吃了進去,然後向南飛,來到中美洲的熱帶雨林,接著這隻鳥在河邊被一隻蚊子叮了一口,阿奎又進入到蚊子體內,不巧這隻蚊子在一條小河上飛的時候,被一隻魚吞了進去,阿奎又跑到魚的肚子裡面,當然最後這條魚被人類捕捉了,成了餐桌上的佳餚,於是阿奎就這樣成了人類腹中物。
這是一段有趣的文章,也說明了宇宙萬物其實是這樣循環不息,所謂「此有彼有,此無彼無」,就像人類隨著業力不斷在六道中輪迴。每一個生命都只是暫時性的存在,不斷的成、住、壞、空;生命如此,器世界也是如此,再擴大到三千大千世界,都脫離不了成住壞空的循環。
每一個世界都會經歷成、住、壞、空四劫。劫又稱為劫波,即一個因完成一個果。許多人總以時間流來看一大劫,分成逐漸減少的減劫與逐漸增加的增劫,計約13億4千3百多萬年,人壽則從八萬四千歲逐漸減至十歲,再依次循環,無可計數的時光歲月中,若不修行,也僅是頭出頭沒,轉換身份而已,無實質意義。有一次就此問題向師父請法,師父問我:妳有聽過人壽八萬四千歲的嗎?是啊!彭祖活到八百年,聽說書曾講過,人壽能活到百來歲已是古稀,若論天人或地獄道眾生,其壽又何止八萬四千!更何況師父一再強調佛法是對人說的。既然劫波是一個因完成一個果,從因緣果報角度來看應更貼切。在師父許多著作中都曾解說:所謂增劫,即果報增加,則八識田中的“種子因”減少;反之,減劫為果報減少,識田中的“種子因”不減反增,那麼從人的環境來看,福報大者(減劫)其實不需慶幸,因為福報享盡,反轉增劫,墮下三道受苦受難的機率反而增加。
整個宇宙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循環,所以說一切世間萬事萬物沒有永恆存在的實體。生老病死、春夏秋冬…既然都不具有一個恆常的實體,一切都是因緣合而生;因緣散而滅,就可以了解,所謂日月星辰、風雲雨電甚至大自然的一切、世界的森羅萬有,包括「我」在內,都不過是因緣聚合的產物,它於存在前、存在後,其實都是空相,不需要太過於計較執著;但也不能否定了現實,為什麼?因為我們不能沒有太陽、月亮,即使古代高僧大德西行取經,也得依靠日月星辰來辨認前進的方向。
「因緣所生法,究竟而無實體」,唯識學裡面談到性者體也,既無實體表示其性也空,就應該體取緣起性空的假我中,如小草的人天眾生,依於佛陀的道理方法去修行,突破小草的侷限,不斷提昇、增上,最後成就無我的境界,那麼小樹長成大樹也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