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詹天賜出處:千佛山系紀念白雲老和尚百歲誕辰-永恆的追思期數:289期2014年6月刊
老禪師經常提到人在面對煩惱時,要能由分析、探究、認識,到察覺、返照,以化解煩惱
主持人、各位師父、各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今天能有機會來到這裡報告個人的學習心得,感到十分的榮幸。老禪師經常提到人在面對煩惱時,要能由分析、探究、認識,到察覺、返照,以化解煩惱,今天的報告先由對世間學的一些探究心得說起。
大學唸的是數學,大一有一門課程是基礎數學,其中提到了幾何學中的點、線、面的問題。大家都知道什麼是點、線、面,但是若進一步來探究什麼是點、線、面,它們只能是所謂的“無定義名詞”。而歐氏幾何是典型的理性知識,它有21條“公設”,例如(不同的)二點決定一直線,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這裡的疑惑是-理性的源頭,原來是不理性的。作為最基本的名詞、推論依據的公設,是“自明”的,大家不用去懷疑它。於是理性的源頭是依據人的直覺,大家都能認識點、線、面,大家都承認二點決定一直線,於是它們証明了自己是對的,是“自明”的。這種訴諸人的直覺能力,是所謂的直覺論,說明了人的“能知”是理性的依據,這點是不能懷疑的。
由於我們至今無法嚴謹的去定義什麼是點、線、面,因此出現了一些“矛盾”的現象。像兔子永遠無法趕上烏龜的“詭辯”:兔子要趕上烏龜,就要先來到兔子與烏龜的一半距離,於是一連串沒完沒了的“一半”,使得兔子永遠無法趕上烏龜。這個反直覺的詭辯,就邏輯上是無法辯駁的,有人指出問題在於時間,趕上一半的時間愈來愈短,時間拉長時就趕上了。這裡的關鍵是人能不能認識什麼是無窮?人能不能真正了解“無窮”?看下面的一個例子:線段AB與CD那個點比較多?如圖一所示,(A)圖中,將AB平移至CE, AB的點與CE一樣多,而CE包含在CD中,因此CD的點比較多。(B)圖中,將AB,CD連成一個三角形,CD上有一個點,AB上必有一個點與之對應, 因此AB的點與CD一樣多。(C)圖中,取AB的中點M,將AM,CD連成一個三角形,AM的點與CD一樣多,而AM包含在AB中,因此AB的點比較多。這種違反三一律的矛盾現象,說明了對無窮而言,點的多寡是沒有意義的,但這也說明了人難以對無窮作出真正的認識。
楞嚴經有七處徵心之說,說明了人只要把心當作有形的物質,是永遠找不出心在何處的。人憑自我意識,是永遠無法了解心的本質的(緣所遺者)。退休後看一些哲學、心理學的書,把以前零星看過的相關論文,作一個較有系統的回顧。學習一些哲學方面的知識時,見識到了西方在思辯上的深度,也了解到一些哲學家的無奈,對於宇宙人生的一些基本難題,至今依然得不到一致的結論。有人感慨這種以科學精神、科學方法來探究宗教的問題,結局是感慨不知哲學出路在那裡?認識自己,生從何來,死從何去,生前死後的世界等等,追究一連串的為什麼,二千多年來,仍在追究之中,難題愈發掘愈多,愈難取得一致的見解。
老襌師提到分析、探究、認識問題,最終一定要與生死有關,與道相應,人有沒有可能去了解生死問題?從一個簡單的數學問題,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可能性。1是一個數,它可以看成1/1,要增加數的大小,我們可以由增加分子著手,也可以由減少分母著手。例如有人說健康是1,有了財富加個零,得到10的幸福,再有孝順的子女,再加個零,於是得到數值為100的幸福。但我們也可能將自我意識減半,而得到數值2,若能減為0.1,數值得到的是10,減為0.01時可得到100的數值。人要成就無窮,從向外求的增加是達不到的,但若向內縮減,則是可能達到的,當我們將分母放到無窮小時,數值則可趨向無窮大。正如老禪師所提到的察覺、返照的功夫,用得深,自有與道相應的感悟。
記得有一次與家人在新竹一處休閒區走迷宮,這座迷宮不大,但也讓人繞得團團轉。當走出迷宮,行到上坡處,往下一望,原來迷宮只是這般,可是人在其中繞來繞去,一時間卻繞不出來。同樣的,到十八尖山看新竹市區時,是一目了然。要能走出迷宮,就要提升自己,而提升之道,先在於探究,而後要能察覺、返照,才有與道相應的可能。因此在家時應多充實出世的知識經驗,要能不斷的省思,而常讀老禪師著作,多看、多問、多想,是一個很好的途徑。
過去有煩惱時,總能由老禪師的著作中找到化解之道,因此讀老禪師著作,常有十分受益的感覺。早期我看的是入門書,包含學佛之道、雲水悠悠、尋道的人等,以調理五蘊,化解生活上的諸多煩惱為主。其次看經典、佛學方面的著作,包含圓覺之道、大乘起信論論概念、解深密經概念、楞嚴經決疑,及唯識學概念、唯識心理學、般若學、佛法哲學特質等,受益良多;其次則看佛法的實際應用,包含解惑篇等。
最後我的心得總結是:跟著老襌師學佛,需要十分的用心,但也感到十分的幸福。當然在座的師父們,比我們更加的幸福。今天的報告就到這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