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

    佛陀傳禪法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可見禪與教最大的區別,禪旨在悟,教旨在修;然而莫忘:頓悟來自漸修。

  • 文:若知出處:解惑篇期數:292期2014年9月刊

(一)、千佛山教授師,您好!想請教兩個問題。
(1)今年四月初八,我在本地江蘇常熟興福寺參加了皈依法會,但尚未受五戒,不知受戒有什麼要求?

答:這問題最好請教自己的皈依師父比較妥當,因為師父引導學佛的方式有時會有出入;如果在千佛山皈依,皈依儀式上通常會先介紹學習五戒的方法,讓學佛人心裡有個準備,先認識五戒、學五戒,等到知見慢慢穩固後,道心發起就會主動去受戒,如此自然而然上軌道,不致造成壓力。

基本的五戒是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戒的用意在保護我們,不造作惡業才不致墮落三惡道受苦;戒的出發點在於〝心〞,如不殺即在培養慈悲心…。戒法有其方便,講究圓融,如惠能大師得法後,潛居獵人隊16年吃肉邊菜就是一例,學佛要知道〝法在哪裡〞,〝法〞是活的,戒條是呆板的,但戒法是活的,在乎覺悟的程度和智慧的高低,以及存乎一心之運用,除此可以說沒什麼要求,但也可以說要求很嚴格,問題就在你懂了多少?!

(2)我父母近年過世,我發願有生之日每天為父母念誦《金剛經》,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方法能使我父母幸福快樂早登佛國淨土?
                                                                                                                                             謝謝!

 答:父母已逝,促使你發願有生之日每天為父母念誦《金剛經》,那就是依你父母親之緣,
他們的"過世"才換來你的佛緣,讀經…,所以除了懺悔、感恩還是懺悔、感恩…。一般在新亡49日之內(俗云七七),誦經禮懺做佛事對亡者都有直接饒益,可以為他們消業、轉緣,往生善道,如今各人修各人得,如果他們投生天道人道,已開啟另一期的生命,在人道可能已換了一個形象來與你相遇,或尚未相遇,如何饒益?那就靠你學佛的修養了,為人處世的態度有無改變?能否讓周遭的人得到好處?(因為你面對的不止有前世父母,還有無始以來的父母;扯來話長了,好比出家就是可以報父母恩,包括無始以來的父母,所以佛教裡認為出家是化小孝為大孝的行為)。如果父母因為惡業的拖累投生修羅道、三惡道怎辦?所以兒女常為父母做佛事,誦經禮懺,或遇大法會做拔度功德,靠眾僧之力來救援,讓父母早日脫離苦海;尤其農曆七月寺院辦的盂蘭盆法會,這是佛制流傳下來的,供養眾僧就可讓先亡得度。

(二)、請教您!《佛說四十二章經》是一部為出家眾說的經典嗎?在家眾可以聽聞閱讀嗎?

答:《佛說四十二章經》確實是佛為出家弟子的說法,凡學佛者有緣之下都可看,其中有太多寶貴的人生哲理和修行理念,閃耀著佛陀智慧的光芒。你只要不拿來做為糾舉出家人的口實就無過,可以參考家師 雲老禪師講的《佛說四十二章經》光碟片。

(三)、後學有一疑惑請師父開示:
          禪與教有何不同?感恩您!

答:回到靈山會上佛陀拈花迦葉微笑的公案──禪宗的緣起,可見禪悟是須具備條件的,乃上根利器,換句話說,久經漸修,始有頓悟。
佛陀傳禪法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可見禪與教最大的區別,禪旨在悟,教旨在修;然而莫忘:頓悟來自漸修。悟在明心見性,破一切執著,見取真如;修在依教奉行,三無漏學,勤行精進;總而言之,禪與教不是對立的法門,其所以不同,適足以說明學佛有其次第性,不宜躐等,只要能逢善知識,朝正修行路上用功,久而久之,會有水到渠成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