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

    問: (1)請教師父何謂“三世二重”的因果關係? 答:佛陀以智慧教我們認識生命: 我們生存的器世間有時、空之異,對時間的看法是有過去、現在、未來(前際、中際、後際)三時段,每個當下是現在,現在之下一秒是未來,現在之前一秒是過去;以長時段言則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 文:若知出處:解惑篇期數:294期2014年11月刊

問:

(1)請教師父何謂“三世二重”的因果關係?

 

答:

佛陀以智慧教我們認識生命:

我們生存的器世間有時、空之異,對時間的看法是有過去、現在、未來(前際、中際、後際)三時段,每個當下是現在,現在之下一秒是未來,現在之前一秒是過去;以長時段言則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生命的現象則依十二因緣之法則在輪轉,圖表如下:

無明 ── 行 ………………………… 過去因

                ︱

                識─名色-六入-觸-受 …………… 現在果

                                    ︱

                                    愛-取-有 … 現在因

                                            ︱

                                            生-老死 ……………未來果

 

造作業因即得業果(善因得樂果、惡因得苦果、無記因得無記果)

從無明到老死共十二支是生命發展之輪相,簡言之,即惑-業-苦,除非修行正覺,得阿耨菩提,否則無法出離三界六道之輪迴苦海,其他宗教也只不過在三界中,對生命的解脫而言,並不究竟。

 

以現世生命來分析認識,較易理解,十二因緣之前二支無明、行是過去因;

而孕育胞胎到成熟降世,從識到受之五支,為現在果;愛、取、有為現世之再造作,是為現在因;所得隨即而來生之狀態及以後老、死之情景是為未來果。

 

概括前十二支之現象,此謂之三世二重因果關係。

若修行者,則於現在因──愛、取、有三支獲得改變,能轉業因為道因,自然得改業果為道果,於未來則可出離老死無明的輪迴而得解脫。

 

問:

(2)敬啟者:
教授師,阿彌陀佛。
請教一個問題,在佛法的十二因緣支中,如果解行並重而且明白甚深法義的話,由破無明支而演變至明,由行支而修成無行,由識支而進入空性恆定,由愛取有三支而修行變成少私寡欲,由以上六支的改變,是否可能突破十二因緣支的宇宙力量,超越輪迴,而成為長生羅漢?


一般而言,生老病死的輪迴很難突破,是因為世人並不明白佛法,如果徹底明白佛法,是否有可能長生?


因為這個問題牽涉到宇宙力量,恐怕要智明者方可回答。
答:

先要說明──佛法是覺悟之法,要覺悟,有道理有方法,所以要學佛,先要建立正知正見,而後依教如法去修學,方能獲修證的結果;所謂「明白道理好修行」,「信、解、行、證」即是學佛的次第。學佛先要充分的信,「信」是先要皈依三寶(佛、法、僧)的,唯此信是正信非迷信,金剛經云:「若人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可參證。

因為起信是降伏自我的第一步,然後依止善知識學習道理方法,方能入門不偏,否則極易入外道而不自知。如何證明所依是善知識?首先看他是不是真正具出家人的身份?再看他的師承如何?師承有淵源,可以上溯釋迦牟尼佛,你才能學到正知正見──信佛、學佛、可以成佛。

十二因緣是釋迦牟尼佛開示緣覺乘覺悟的道理,其中沒有修行的道理與方法;所以你所理解的說來很籠統:「在佛法的十二因緣支中,如果解行並重而且明白甚深法義的話,由破無明支而演變至明,由行支而修成無行,由識支而進入空性恆定,由愛取有三支而修行變成少私寡欲,由以上六支的改變,是否可能突破十二因緣支的宇宙力量,超越輪迴,而成為長生羅漢?」佛法不尚空談,其內涵相當複雜,從聲聞的修證到菩薩的提昇,不是簡單的文字可以敘述得了的。比方簡單的一個問題,「長生羅漢」不是佛法裡的詞眼,羅漢修證要斷見惑88使,思惑10使,諸業清淨,所做皆辦方能不受後有;修證的羅漢幾乎都在深深的禪定(四禪定)中──受報五那含天(也有遊戲人間的化身羅漢),那含天受報壽命很長,故謂「具壽」,但學佛者,尤其是學菩薩法者,不以成就阿羅漢為修行目標。阿羅漢尚且要回小向大,回事向理、回自向他,走出狹隘的自了心態,此為佛陀的教誡,是學佛者所應知。

此外,十二因緣所示是生命發展的現象,也是說明了生命流轉的法則,簡單來說,就是惑業苦的現象;這強大的力量從何而來?實屬自己造作的結果──業力!試看宇宙的生息不是自有一股力量存在嗎?日人江本勝博士對水份子做了實驗可以證明,無情的水尚且有靈應,何況是有情的眾生呢!可見佛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就是宇宙間的真理啊!如何去把握?!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功課。

問:

(3)《瑜伽卷一》云:「不避不平等而死(有的文章寫“未捨不平等而死”)」,提出有九種因緣:食無度量、食所不宜、不消復食、生而不吐、熟而持之、不近醫藥、不知於己若損若益,非時、非量行非梵行。


請教師父:何謂“生而不吐、熟而持之、非時、非量、行非梵行”?!

 

答:「生而不吐 、熟而持之」,生、熟應是指生臟(如胃)、熟臟(如大小腸)而言。這是經裡說的九種致死之因中之二因;「生而不吐」者指吃了不消化的食物應吐出來而不吐所以致病;「熟而持之」者,吃了有毒或不宜之食物,該排而不排出來,留在體內而成致死之因。「非時、非量,行非梵行」,修行人之食皆有定時與定量,好比午後之食即非時食,非食而食是一種放逸且怠惰的行為,容易遭病;如果身體不好,午後須食者皆叫「藥石」,顧名思義,借食以療饑,故常懷羞愧;所以非時、非量皆致病之由。梵行是修行人依教如法之行皆謂之梵行,修行人如果放逸自恃,不依教如法,謙虛調整自我,則信施難消,也很容易遭病魔的侵擾,枉送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