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期數:294期2014年11月刊
塵埃謂之微細灰塵,若以肉眼看得到的或者看不到的,所累積的塵坌之意;就如每天的灰塵,都在我們的生活周圍停滯,若不去清洗它,不去處理它,經過一段很長的光陰,一層一層的灰垢,累積著很厚的事跡現象;
文 / 阿 湯 哥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
塵埃謂之微細灰塵,若以肉眼看得到的或者看不到的,所累積的塵坌之意;就如每天的灰塵,都在我們的生活周圍停滯,若不去清洗它,不去處理它,經過一段很長的光陰,一層一層的灰垢,累積著很厚的事跡現象;當有一天要清理它的時候,一定要費很大的功夫,還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才能恢復它原來的清潔面貌,其狀態是不堪回首的,而這個塵垢又是由誰所造成的結果,值得我們省思探討,誰之過,誰之責,假如我們平時都重視它的存在,塵垢自然而然會減少很多灰塵,絕對有另一番的品質和品味。
我們在學佛、信佛的菩薩道上,隨時隨地都恪守佛陀的教諦,力行身口意的諸善奉行,福不唐捐;假若我們眼睛所看到的,著於色塵之境;耳朵所聽到的,著於聲塵之境;鼻子所嗅覺的,著於香塵之境;舌頭所嚐到的,著於味塵之境;身體所接碰的,著於觸塵之境;意識所思想的,著於法塵之境;如此執著於六塵,那就沒有乾淨的;如果我們能把六根處理乾淨,眼根不為色塵所轉,耳根不為聲塵所移,鼻根不為香塵所動,舌根不為味塵所化,身根不為觸塵所及,意根不為法塵所偏,而且心不被境界所惑轉、執著,而有所轉化,就有清淨的一日。
日日是好日,處處有塵垢,當塵埃落在我們身邊周圍時,如何面對它,以何種態度?若以善心待人及事,所造成的善緣,其善業是享受福報。假使所造成的惡緣,那惡業是阻礙,事事難行,而塵埃無緣無故,發生在眼前時,如何面對問題,如何運用智慧,去排除障礙,減輕煩惱,讓事情不再擴大,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原則上,要以智慧來化解它,減低最少的傷害,使塵埃清淨自在,於承受苦時,不再隨業造業。
有一則逆境寓言:有位男子總是覺得自己的生活不順遂,日子過著很不快樂,於是來到山中的一間禪寺,請求暫住,希望禪師能給予開示,拔除他的煩惱,禪師答應了;禪師只有一個要求:「環繞禪寺的樹籬笆,已經很久沒有修剪了,但禪寺中的人手又不夠,你住在這裡期間,可以幫助我。們將樹籬笆修剪平整嗎?男子就決定從禪寺門口的樹籬笆,開始修剪了,每天清晨他就拿著樹剪開始工作,直到午齋時間,才稍微休息,吃過一點簡單的素齋後,又提著樹剪開始工作,這間禪寺占地非常廣大,樹籬笆的長度也很驚人,大約過了一個星期,男子終於剪完一圈,但他赫然發現,一週前才修剪過的位置,竟然又已經枝繁葉茂了。
男子剪了一圈又一圈,皮膚被曬得黝黑,手掌也生出厚厚的繭,當禪師又叫他「繼續剪」的時候,男子忍不住惱怒起來,自從我來到禪寺,您從未為我開示,只叫我剪樹,我受不了,禪師反問:「你為什麼不繼續剪樹?」;男子說:「因為永遠都剪不完啊!」禪師微笑地繼續說:「業未清淨,煩惱則會因緣境的引發而生起,我們只能盡力化解清淨,男子聽了之後,恍然大悟。
任何人都希望自己「沒有煩惱」,但這其實只是一種奢望,若把人生旅途,比喻山間的泥土小徑,,那麼煩惱就像雜草,有些路段的草多一點,有些路段的草少一點,有些時候雜草甚至掩蓋我們去路,但是無論多寡,煩惱總是存在的;我們儘管不能「除根」,但必須學會「斬草」的功夫,懂得面對煩惱,進而解決煩惱,最後放下煩惱,肩膀上的重擔,也就在不知不覺中,慢慢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