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懺悔」何物?

    那個禪者,是我多年的好友,得了不治之症,在禪坐中面對死亡,參悟死亡。作為好友,臨終前我經常去看他,聆聽他的教誨。

  •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期數:295期2014年12月刊

文/淨石

 

  台大同窗好友趙君從臉書傳來一則「影音」,名為「懺悔」,除文字外,還配着禪坐的相片,由美妙的女聲旁白娓娓數說着整個故事。以前的我,看了應該很感動。現在的我,看着看着,卻升起了一堆問號。是「學、疑、問」使然吧!?

 

  該則「懺悔」的全文如下:   (註:附文很長,請用標楷體與本文區分)

 

  那個禪者,是我多年的好友,得了不治之症,在禪坐中面對死亡,參悟死亡。作為好友,臨終前我經常去看他,聆聽他的教誨。

 

  我問他:「那你最近如何用功?」禪者說:「一心懺悔那些業障,從內心淨化。我是一個將死之人,要在臨死前,把內心清理乾淨。這幾個月我一直在懺悔。懺悔我造的業;懺悔我做過的錯事;懺悔自己沒能真正盡孝;懺悔自己曾經傷害過朋友、親人;懺悔曾經說了很多妄語,在修行上,未得言得,未證言證,自負輕狂;懺悔自己曾經口是心非,說了不少是非,惹了不少麻煩,給他人帶來了不少傷害;懺悔自己的無知對同修帶來的誤導……。」

 

  禪者說了那麼多可懺悔的事情,說時還會流淚。他對我說:「一個人,在臨終前的大懺悔,就是『放下包袱,輕裝上路』。」說到這句,他笑了。誰都知道「上路」意味著什麼。

 

他要我找來一個農村人洗衣服用的大鐵盆,要我把他平生的文稿搬來,足足有一米高,要我當着他的面燒了。我不忍心,說:「這可是你一生的心血啊!多少出版社找你要書稿,為何要燒?留下來不是很好嗎?」

 

他說:「你不燒,那我自己燒。這些沒有價值的東西,不燒何用?我沒有得道,那些知解宗徒的文字,到頭來都是魔障,我自己是清楚的。燒了書稿,以免貽誤後學,以免增我罪過。沒有真正明心見性,所談所說盡是野狐禪啊,你想讓我墮落地獄嗎?」

 

他沈靜地說:「我一生說法講經,辯論是非,因為沒有得道,沒有見性,說了妄語和見地不正的話,報應在身,得病在口腔、食道、胃。」

 

我和他一本一本地燒他的作品,包括他的日記。不少還是用毛筆寫的,字跡工整。大冬天,我們以書稿取暖。看著他的淡定與超然,我很感動。也想,我死前,要像他一樣,燒盡自己所有的日記、文稿,不留那些雜碎,乾乾淨淨、毫無牽掛地離開。我念頭一動,他笑了,說:「別學我,學我沒出息。」

 

我來過多次,禪者都說在懺悔業障,懺悔過惡。

 

他對我說:「口業最難懺悔,這一生中,我講經說法,口出妄語,說人是非,口業大如山岳。」

 

他嘆口氣說:「儘管口業深重,我還是要懺悔清淨了再死。看來,我比預期的日子要晚死一月。這一個月專門懺悔口業。修道學佛的人,口頭禪也造業啊,何況我口業不淨,說是非,爭曲直,談邪見,不知這一個月能否懺悔清淨?等我懺悔清淨了,就是我要走的日子。」

 

作為多年亦師亦友的人,我還是難過,問他:「你要走了,有什麼話作對我最後的忠告?」

 

禪者說:「我這一生的經驗,能告訴你的,就是:其一,沒有得道,沒有開悟見性前決不為師。為師就害人,誤人子弟即誤人性命,果報嚴重。我的報應就在你眼前。所以,決不好為人師;其二,你開悟見性,還要保任修行,修出更大的本領後,再出來弘揚佛法。即使你有了弟子,記住,不要接受他人供養,決不剝削弟子。江湖上的事情我見多了,很多老師把弟子當僕人馬仔使喚,那個罪過很重;其三,不要輕視任何不懂佛道的人。哪怕他們見解幼稚、錯謬,都不能笑人。我這一生笑了很多見解錯謬的人,結果自己遭到報應。每一個沒有開悟的人都是未來佛,一旦開悟就是大師,你怎能嘲笑大師?這道理我懂,但習氣、傲氣使然,給自己招了不少禍端。最近一月所懺悔的,就是我曾經輕視過他人;其四,你以後去參 訪他人,哪怕外道宗師,也不要帶着成見去參訪,不要比較誰高誰低。人間有無數菩薩化身教誨,外道中何嘗沒有菩薩教化?不要帶分別心和成見,你一心聆聽,內觀,內智自生,生而不住。我過去好辯論,好爭鬥,口誅筆伐,結果自己得了咽喉癌、食道癌,罪孽深重啊。」

 

他說著眼淚流下來了,是懺悔的淚,也是教誨的淚。他用淚眼看著我:「記住了?」我說:「記住了!」

 

我這十餘年來,也有一點點虛名。來拜師的人偶爾有。我深記禪者之戒,從來沒收過「徒弟」。有人給我磕頭,我就趕快跪下給他磕頭。這都是禪者的教誨。

 

有一天,禪者說他真的要去世了。結果他真的在認定的那天去世,肉體火化。《尚書》把「福、壽、康、寧、善終」當成人生的五褔。那個禪者不求人生的五褔,只求大道。他說這些都是無常的,離大道、離見性還很遠。然而,就他這樣的修行還是沒有了生脫死,沒有開悟,沒有見性。想想我們自己的修為,是不是很慚愧呢?(全文完)

 

……………  (註:如以上用了標楷體,請删除本行)

 

看完後,又看了幾遍。多日後,再看幾遍。我對那位禪者懺悔的事項,沒有意見;對他的好友,即該文作者的「懺悔」感動,也沒有意見,只要他們自己覺得有用就好了。但在看的過程中,我心裡生起的問號,一個比一個大。

 

他們所「行」的「懺悔」到底是個什麼?在剛接觸佛法時,把電視上那位七星級的老法師當老師。他也是滿口不斷教人懺悔的話。他們都沒能讓我了解「懺悔」的作法如何?和「修心」又是如何連接到一塊兒的?最接近的「行」的說法,就是跪在佛前懺悔。我的印象於是變成跪在佛像前,把所有做過的事想一遍;挑出自認不對的事,把它再想一遍。然後向佛像道歉,並發誓要如何補救(如,唸幾遍什麼經之類)或以後不再犯……等等。

 

如果說,一個禪者臨死前還要流着淚,「悔恨」自己犯過的錯,真不知道他的一輩子都在做什麼?我說他「悔恨」,是因為除此之外,我看不到其它的「行」。

 

突然之間,發現自己真的不知道,這位禪者和那位老法師,所說的「懺悔」為何物?既然有「疑」,就先從查辭典開始。

 

《國語大辭典》「懺悔」就是改過的意思。

 

《辭海》「懺悔」:佛家語。懺為梵語懺摩之略。懺摩者,請人忍恕之義,即悔過也。《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南海寄歸傳》:「懺摩是西土音,悔乃東夏之字」。

 

查到這裡,不盡啞然失笑。如果「懺悔」就是「改過」的話,那是為了期望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過錯。這位禪者一輩子不去「改過」,到臨死前才想改過,不是太晚了嗎?因為已經沒有「以後」的機會,也沒有「下次」的需要了。

 

如果「懺悔」是「悔過」的話,就更奇怪了,光後悔有什麼用?因為人,常常是痛定忘了痛(故有「痛定思痛」的勵志成語)。今天吃到了苦頭,後悔了。隔天,依然故我,照做後悔的事,直到臨死還在掉眼淚。所以佛法的法義和內涵,絕不在此。於是再查……

 

《三藏法數》「三懺」(出天台《四教儀集註》):懺,梵語具云懺摩,華言悔過,謂改悔往昔之過非也。「作法」、「取相」二懺,屬事;「無生」一懺,屬理。理懺為正,事懺為助。若能正助合行,事理兼運,則無罪不滅,無福不生也。一,「作法懺」謂身體禮拜,口稱唱,意思惟三業所作,一依法度披陳過罪,求哀懺悔,是名「作法懺」。二,「取相懺」謂定心運想,取其現相為期。於道場中,或見佛來摩頂,或見光現,或見華飛,或夢中見諸瑞相,或聞空中聲。於此諸相,隨獲一種,罪即消滅。是名「取相懺」。三,「無生懺」:謂一切罪業皆從一念不了心生。若了心性本空,罪福無相,則一切法皆悉空寂,罪從何生。是名「無生懺」。

 

其中「為助」的前二懺,是老和尚說的「依賴」。那位禪者自承未得「無生法忍」。如果人,一輩子都只是在「作法」、「取相」上打轉,還多半見不到「光現」或「華飛」而「滅罪」的話,倒不如去信天主教,只要向神父「告解」,說:「我犯罪了,請救贖。」神父就可代表上帝赦免你的罪,連「下次不敢了」都不必自己說。

 

「三懺」中,唯有「無生懺」才是正法的「道」。把它的深廣度放大來看,即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包括前二懺)。「無生法忍」是知易行難的理,一個普通人要做到,幾乎沒有可能,但必須以之為「理想境界」,作為「修心的方向及指引」。

 

如同六祖及老和尚所說,佛法是對人說的。這裡指的「人」,當然是活着的人,絕不是死人。因此,佛法的饒益性在於幫助我們在變幻無常的現實生活中調理五蘊,以期愈來愈能朝向「心波不瀾平如鏡」(即「無生」)的方向累積。

 

「懺悔」,是老和尚為我們所立的四句家風的末二字,也是前三句總結的重心。他解釋「懺」是「知過」,「悔」是「改錯」,亦即《三藏法數》「三懺」中的「無生懺」所說的「改、悔」二字。用白話文來讀,則「悔」即「我錯了」;「改」即「下次不敢了」。但這也是不簡單的事,「我錯了」不是「告解」般說說而已,是要依「千佛山止觀」作檢討,分析,研究,對於「錯在那裡及其程度」有了深入的認識之後的結論。「下次不敢了」也不是空喊而已,必須從了解此次「錯」的因果因緣開始,行止觀思惟,尋求「下次難不倒我」的根本解決之道(即「與道相應」)。

 

千佛山家風的「懺悔」還有其層次,依每個人知識經驗的基礎而定。為什麼老和尚一再強調,要我們拓寬自己知識經驗的基礎?因為基礎愈寬廣,愈能更深入地檢討、分析及認識問題,從「智」發揮出「慧」的力量,提昇修養而表現得更加圓融。譬如,初期的「懺悔」所得,在修養增厚之後,仍可發現其缺失,因而能夠繼續不斷地提升至更圓融的層次。

 

我從千佛山學到的「懺悔」是必須隨時地做,不停地做,不是等到臨死之時才流淚後悔,哀嘆時不我予。改善「身、口」的表現,只是「家風的懺悔」的表相,其根源則在「意」。「意」即「念」,即「心」,故目的在於「調心」。「心」即「五蘊」,調理五蘊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心清淨。心清淨的程度,端賴於清除了多少「妄想雜念」及建立了多少「正念」。

 

老和尚為幫助我們節省摸索的時間而發明的千佛山止觀法門,也是在行「家風的懺悔」時的法門。其中有兩道提剛挈領的「指令」。第一道是「止於一念且不離此念」。第二道是「與道相應,與生死有關」。

 

整個的止觀思惟過程中,要不斷地清除「妄想雜念」,這是第一道指令的精神所在。然後,才能聚焦於第二道指令的「正念」。即使思惟已朝向第二道指令的目標進行,仍然會產生「失焦的妄想雜念」。所以我們必須建立,分辨「什麼是妄想雜念」的準則。

 

慈悲的老和尚也為我們想到了,他說:「想那些概念式的和能力不及的事,叫做妄想雜念」。在行千佛山的「止觀」及「懺悔」時,必須謹記這句話當作第一道關卡的警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