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大智度論》之空、無作之利

文/小 

 

 三昧即正受之意,或謂制心一處,是定的工夫。在上課時,念師父曾依論中之文釋義何謂「空」,空即觀五蘊無我、無我所,是名為空。而所謂的「我」是建立在「五蘊」上,佛陀教我們此「我」是隨因緣生,隨因緣滅;而「我所」是和我有關係的所有一切,「我所」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我們人有一個「我」,人們常會因此對於和「我」有關係的一切事物執著不捨。

 

 「空」要透過我們對於事物的現象和道理深入去認識後,才能達到「空」的修養。例如:過去對某人的成見,經過認識之後,不再有成見了,即「空」了,空掉過去的成見。這使我想到在現實生活中,當面對別人的批評、指教時,當下心裡常是難受或受委屈的,但事後冷靜分析一下對方的言語之意,或許是提醒了我們對於事情疏漏的部份,若能謙虛而謹慎的接受別人的提醒,或許反過來更該感謝別人的那份提醒。

 

 但每個人透過言語表達的方式不同,或許有的人所說的話常只是負面的指教較多,這時就得冷靜下來思考,自己是否有如對方所說的那麼糟?如果真的糟,就得期許自己邁出學習步履,即使是舉步維艱,為了改善缺點,就只能一點一點的累積努力,當漸漸看到自己的進步時,別人言語的好壞就不是重點了,就「空」掉了對別人言語的執著了。

 

 能夠做到「空」三昧,也就能夠止息貪、瞋、癡三毒,不會因業再造業,因此於受報後,不再造新業,也就不會再墮入輪迴中,受於後有了。此即「空」、「無作」三昧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