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期數:296期2015年1月刊
南韓的古寺去過十多間,我感受最深的是距斧山約一小時車程的通度寺
南韓的古寺去過十多間,我感受最深的是距斧山約一小時車程的通度寺:此寺位於鷲棲山的南麓,興建於第七世紀,它的創設與中國佛教有密不可分的因緣。當時的韓國由新羅王朝統治。新羅僧人慈藏於638年赴中國學佛五年,在五台山的寺院修行,並獲得佛陀的頂骨舍利。回新羅以後於646年建通度寺以安奉佛陀舍利,並修建金剛戒壇,以授度牒,普渡四方,故名通度寺。這座寺院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了。
2014年11月是個佛緣深厚的月份,一連三天我參訪了韓國三間出名的古寺;11月11日參訪海印寺,12日佛國寺,13日通度寺,每一座寺院都是人頭湧動。到達通度寺時候已經是下午了。山門是一座巨大的牌坊,匾上寫著「靈鷲叢林」四個大字。山門旁是山上流下來的溪水,與眾不同的是溪面寬廣如河,頗有氣魄。一路上我忙著拍山坡上的古松,不覺已經到了寺門之前,梵唱聲傳入耳中,我忽然感覺到心中為之一輕,類似以前參加白雲老和尚在台南菩提寺護摩壇做齋天法會時的感受。抬頭一看寺門上寫著「靈鷲山通度寺」,門柱上的對句是「國之大剎。佛之宗家。」好大的口氣。再走幾步就是天王門,裡面供著四大天王塑像。許多進進出出的韓國信徒都合什向各天王深深一鞠躬,滿臉虔誠。我忽然悟到,這座寺院與海印寺、佛國寺不同的就是,信徒多,信仰深。而且這裡有佛陀的真身舍利。
我不覺內心一凜,認真地觀察這座古寺的建築。跟另外兩座大寺不同的是,它所有在牆壁上和飛簷上的彩繪都是韓國傳統的丹青,都是自然舊,沒有新添的俗麗色彩,壁畫都是上百年的作品,顏色淡了,卻線條生動。殿和樓的四個廊柱都是一根根長木棍。斜斜地把飛簷撑起,古意盎然。金剛戒壇的窗門和牆壁都沒有油漆,顯現深棕木林的原色,非常莊嚴、樸實。
在年代久遠的闢山祖堂前,發現了一柱三層石墩,由三塊花崗岩倒三角形狀堆成。上層六面,下兩層各八面,面面都刻了漢字,全是修行方法的術語。上層石墩刻「五根」、「五力」、「四如意」、「四念處」、「三十七道品」;中層石墩刻著「正見」、「正思」、「正悟」、「正業」、「正命」、「正念」、「正定」,即八正道;下層石柱刻著「七覺進」、「精進」、「喜覺」、「輕安」、「正悟」、「捨改」、「念覺」和「擇法」。字體刻得堅挺有力,刀刀深刻入石中。想到韓國人自從十九世紀開始就放棄漢字,現在韓國人絕大部份都不懂這三塊石頭上刻的是什麼字,倒是我們這些海外訪客能感受到百多年前歷代韓國僧人修行有多麼精進努力。
走出大方廣殿旁的木門,外面別有天地:一座由大理石砌成的巨型法壇。外圍是兩層正方形的大理石雕花護欄,中心的高台上是一個雪白的大理石雕刻的大石鐘,其上其下刻了蓮花瓣。啊!石鐘下面一定封存著佛陀的真身舍利。法壇前許多供桌上供著堆積如山的小袋白米,還有一盤盤的水果,還佈置了麥克風。法壇四周的空地舖了大墊子,剩下二、三十位信徒坐在墊子上輕聲說話,方才我入寺門時的梵唱聲必然來自這裡,應該是剛剛做完供佛的法事。這時斜輝射在石鐘上,一口淡金色的鐘。法壇外是大山坡,滿山的百年老松,幽深肅穆,我內心靜下來,那種內心一輕的感覺又來了。一輕是因為有些細微的煩惱忽然消弭了,放下了,這就是心內輕安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