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僧靈一和靈澈的詩歌

    「千年像教今不聞」:就是說佛教已經過了千年,但是真正的含義“法”是沒有人在講,「焚香獨為鬼神說」:因此我只好焚香一個人替鬼神來說法。

  • 文:編輯部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302期2015年9月

主講/鍾玲教授

 

下面這首詩「天姥岑望天台」的地點是在浙江。我們都讀過李白有一首詩叫「夢遊天姥山」,寫得很磅礡壯觀的山,浙江真的有一座天姥山,但是沒有這麼壯觀的,但是一座風景蠻不錯的山,可能是李白寫一座他想像中的山,這是有人考據過的,靈澈上了天姥岑,去望天台山,望得見整個都是今天所謂的天台山脈,不管是天姥岑還是天台山,都是屬於天台山脈的。我們先唸這首詩:


   天姥岑望天臺山

「天臺眾峰外,華頂當寒空。

有時半不見,崔嵬在雲中。」

 

這首詩其實不是那麼難。他只是一山望另一山高,「天臺眾峰外,華頂當寒空」:天台峰裡最高的就是華頂,他從天姥山頭望過去時,看到天台有很多峰,可是眾峰外還有一個華頂,「華頂當寒空」:華頂當著寒空,當時應該是冬天,「有時半不見,崔嵬在雲中」:他看的時間應該是長還短?應該是比較長,因為有時雲把華頂蓋住,有時雲散了,所以才說「有時半不見」,「崔嵬」是很高很崎嶇的山,你們知道這「嵬」字嗎?在那裡讀過?「馬嵬坡」就是這個「嵬」字,「崔嵬」是形容詞表示很嶇崎的樣子,嶇崎是高而不平之意,很危險的意思,大家先看這兩張照片吧!一張是天姥山,這地方還蠻高的,這邊有個小亭子可以觀看,望到天台眾山,這是華頂,顯然靈澈很愛山。

   靈澈蠻有才華的,他的詩寫得很有想像力,尤其是現在要讀的這首:

東林寺寄包侍御

「古殿清陰山木春,池邊跂石一觀身。

誰能來此焚香坐,共作罏峰二十人。」

 

東林寺前面有講過在什麼地方?在江西的廬山,是靈澈人在東林寺,寫一首詩當信函,寄給一位官員叫包佶,侍御是他的官名,他生在(?-792年)是唐朝盛世轉衰的時候,做了進士,他做過很多官,包括諫議大夫,郎中,江州刺史,還有江淮鹽鐵使,那是個肥缺,太常少卿,刑部侍郎,都是大官,官做得蠻高的。東林寺,位於廬山西麓,建寺者為名僧慧遠(334~416年),建於東晉大元九年(384年),第四世紀,連唐鑒真和尚去日本前都曾住在這座寺院裡,有沒有人去過?我沒去過,我們這邊哪一個人一定要發願去一下!尤其是年輕的,因為要爬山,我所謂年輕應該是六十歲以下都是年輕,有些人也許不服氣,六十歲也算年輕!我就六十歲以上了。我們看靈澈在東林寺寄給包佶的詩,他講什麼?「古殿清陰山木春」:古殿很陰涼,東林寺從東晉到唐朝也有四百年了,古殿很清陰,可是「山木春」,你看這一句詩裡就見他的才華,有對比,一個很陰涼,一個山木春,草木競發,翠綠的、嫩綠的,花的顏色等等都有個對比。什麼是「池邊跂石一觀身」?就是池子的旁邊,「跂石」是指腳可以站在上面的石頭。他登上那個石頭,「一觀身」是什麼意思,懂不懂?他看倒影,「觀」就有很深的佛學的含意了,因為是觀想,他到池子旁邊登上一個石頭,看池子裡面自己的影子,進入觀想,這也不是簡單!

 

「誰能來此焚香坐」:這是問包侍御,問他能不能來此跟我一起打坐?這不是隨便坐,以前唐的人打坐還要焚香的,燒檀香、沉木香來打坐,「誰能來此焚香坐,共作罏峰二十人」:而且他不只找包侍御,還有十多個文僧、官員、文友一起來打坐,「罏」是用瓦做的喝酒的器,口很小,下面大,可以裝酒用的,意象是共有二十個罏,山峰比喻成罏一樣的酒器,二十座山峰,上面小小、尖尖的,好像二十樽酒放那邊,比喻為二十個人打坐,這是一連串三個比喻,由小比大再比大,第一是喝酒的小樽子,然後人就比它大,二十個人像二十個酒樽子,然後再變大,二十個山峰,就把二十個人變成廬山山峰一起打坐、焚香,想像力很豐富,就是劉長卿也寫不出這首詩來,因為靈澈的詩有很多出家人的意象在裡面,包括他觀身,看水裡的倒影來看自己,來觀想、打坐,召集這些文人、官員一起到上山打坐,這是一張廬山的照片,雲裡霧裡,有十多個山峰,好像是十多個酒樽一樣,你可以想像二十個人在那邊打坐,感覺好不好?靈澈的想像力是不是真的很豐富?廬山我也沒去過,這裡有沒有人去過?只有一個舉手,有沒有人去過黃山?黃山去過的人就多了,真令人羨慕,(也有人不想去的樣子),是不是黃山現在旅客太多,不是那麼好玩了,廬山可能少一點,黃山太出名了。如果妳聽完這堂課再去廬山東林寺,那就更好玩,更有意思了,可以在東林寺裡朗讀這幾首詩。

 

下面這首靈澈的詩也是講東林寺。

宿東林寺

「天寒猛虎叫巖穴,松下無人空有月。

千年像教今不聞,焚香獨為鬼神說。」

 

「天寒猛虎叫巖穴」,我說在唐朝廬山真的還有老虎,老虎還叫呢!那老虎大概餓了,天寒下雪吃不到東西,我是猜想啦,試著體驗老虎的生存和心情,覺得餓了就叫,這首詩的境界有點孤、有點怪的感覺,「松下無人空有月」,無人是指靈澈法師自己也不在那邊嗎?還是連他也不在,還是他打坐靈魂出竅去那邊看,就只看見一個月亮在那邊,有點淒迷有點怪異的景像,「千年像教今不聞」,因為我們現在都稱為佛教,在唐朝有一個說法是「像教」,像教就是佛教,是誰講出來的?是玄奘講的,玄奘在下面一段就講到莊嚴經像的說法,《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他的正傳裡這麼說:“法師即作還意,莊嚴經像。。。貞觀十九年。。。京城留守左僕射梁國公房玄齡等承齎法師經像至。。。大會于朱雀街之南,凡數百件,部伍陳列。。。金佛像。。。初轉法輪像刻檀佛像。。。如來自天宮下降寶階像銀像。。。鷲峰山說法華等經像金佛像。。。”

這很長的一段,我省略了很多地方,「法師即作還意」,就是玄奘在印度時候已起了回中國的意思,他為了什麼回去?他人生目標就是為了「莊嚴經像」,就是為了莊嚴佛經跟佛像,然後在貞觀十九年他回到京城,「京城留守左僕射梁國公房玄齡等承齎法師經像至...」,房玄齡是個大官,他做什麼官呢?是太宗的宰相,出城門來接玄奘,他們承齎來接他,「承齎」在唐朝就是潔身沐浴,把自己清洗乾淨,虔誠地,充滿敬意的去迎接他,接著下來,「大會於朱雀街之南」,官員、僧人、民眾都會集在朱雀街之南,陳列展覽,就如同現在的會展,有「凡數百件,部伍陳列」,玄奘展覽的不是佛經而是佛像,有「佛初轉法輪時刻的檀木佛像」、「如來從天宮下降寶階的佛像」,還有「佛在鷲峰山說法華等經像的金佛像」,都是由印度帶回來的佛像。

 

我們現在想像的是三藏法師玄奘背著一大袋經書回來,但那個時候是西域很多國家的國王,統統派部隊、派人跟著他作隨從,一駱駝一駱駝的帶回長安來,所以是包括很多佛像,而像教這個詞是玄奘法師自己講的,是唐玄奘呈給皇帝的一個表中所講的,他說要建立香城於中洲,這是詞藻很華麗的表書,是玄奘自己寫的,他說我要在中洲建立城市像西天一樣充滿了法的香氣的香城,中洲就是中國,「引城經於泉現」,讓像教傳到東方來,所以他沒有稱佛教而叫像教,所以在唐朝的時候講像教就是佛教,若勍法師告訴我,佛經中有說過正法千年,像法千年,之後是末法時期,唐朝正好處於像法時期。像教是指像法時期的佛教。謝謝法師,我也是一面做一面學到這些東西的。我們再回到這首詩。「千年像教今不聞」:就是說佛教已經過了千年,但是真正的含義“法”是沒有人在講,「焚香獨為鬼神說」:因此我只好焚香一個人替鬼神來說法。哇!這是在講白雲老和尚,我們都說聽過老和尚晚上為鬼神說法,所以靈澈法師也是在做這種事,我們如果不是知道老和尚這種事,這首詩也不一定讀得懂,你們說對不對?

所以「宿東林寺」前面兩句講的不是真正周圍的情景,而是佛教式微沒有真正的法在傳的那狀況,「松下無人空有月」,有智慧在那裏,但是沒有人去接那個法,結果法師一個人在為鬼神說法。下面這張照片,這是虎溪旁邊那個橋,虎字還在那邊,這張照片可能是二十年前照的,東林寺已經有僧人住在那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