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的老人

    我「覺得」老和尚為我們建立的《千佛山雜誌》是一個極其珍貴的平台,用 以交流「學佛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其饒益遠勝於只談起點的「什麼是凡夫 ?」及終點的「什麼是菩薩?」謹藉此拋磚引玉,呼籲先進們不吝賜教,分享 學佛過程中的經驗及體悟!

  •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08期2016年2、3月合刊

308期徵文廣場

   學佛的老人       /馮紀游

 

畢業50周年返校團聚有感.

 

李益謙教授詩云:

畢業匆匆五十年,青春容貌變蒼顏;

千里相約來相聚,人生幾何惜機緣。

 

黃盛洛教授詩云:

儷歌一別世紀半  景物依舊朱顏改

因緣聚會在台大  半世浮生喜相逢。

 

作者應和詩云:

子曰吾不如老農,豈知農藝涵六合;

同窗四載三十士,縱橫捭闔半世紀。

士農工商展英才,德能兼備惜翎羽;

心栽青禾老少年,笑談宇內樂歡聚。

 

台大將在20163月,為1966年畢業的校友舉辦50周年返校同聚會。李益謙教授在成大醫學院副院長任內退休後,仍然活潑積極地服務社會人群;在這次的

活動中特地擔任本系連絡人,花了大半年時間徵詢同窗的意見,籌劃校園團聚後

的旅遊。當年同窗的本地生只有23位,加上僑生,也不過三十人而已,畢業後

的數十年中,散處在世界各地,很難找齊。一如張忠謀不久前對交大學生的演

講中所說,大學時代是一生中交到和利益無關的朋友的最好時機,我們的實際體驗的確如此。

 

 

李教授在給同窗的信中,很感性地說:「希望明年大家都能抽空回台大會面。50年太長,人生太短,何時能再相聚, 難以預料;再過些時,更將是物非人非,甚

至天人永別,一如胡子雲和翁益男兩人都已作古經年;師長除王啟柱(104歲)之外皆已告別人間。50年來台灣內外變化很大,但我們對台灣的鄉土之情,依舊存在,再次聚首話別情,也乘機走訪認識新舊台灣風情。我胡亂寫了幾個字(註:見文首的詩),表達人生難得相聚的心情。以後大概不會有畢業 60 周年的相聚了,台大不辦,屆時我們也老了!因此要珍惜這次難得的機會。」

 

在這大半年的書函、電話住返中,我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這群七十三、

四歲的老同學已顯現出「動」與「靜」兩類。大家都具有豐富的人生體驗,但

每個人所領悟到的已見分野。喜動者,仍然熱情、懷舊、交遊、服務不遺餘力,

可直追老少年趙慕鶴(註1);喜靜者,淡出社交應酬,悠遊自在如閒雲野鶴,但更能洞察細微,享受著智慧人生。

 

我對自己的評估,在寫本文之前的數年中,應屬後者,定會婉謝此次的聚會

;但半年來,見到老同學們熱情洋溢地魚雁往返,並具「時不我予」的慨嘆之際

,心中忽有所感,乃覆函決定參加。此「有所感」,是我近年來未曾顯現過的「

奇特心境」,值得依「千佛山止觀」進行思惟,以探討這個「變化」的意義和內涵。

 

因隨老和尚的教導做「學佛的人」,多年下來已把大部分的感性化為理性(

2),略嘗靜淨之樂。雖然到了這把年紀,可稱作「學佛的老人」,但既然在「

學」,必有「疑問」,而其大哉問莫過於:「什麼是覺有情?」〈火焰花:學佛三部曲〉(註3)的三位作者,以三句話代表他們學佛的三個階段:

 

「好一樹美麗的火焰花」:代表「純感性」的有情眾生;

「無情冷對火焰花」:代表初達「理性化(無情)」的學佛中途站;

「五蘊皆空火焰花」:代表「覺有情」的境界。

我的體悟只在「無情冷對火焰花」的階段,無法理解何謂「覺有情」?如老

和尚解說的「覺者」是由凡夫的「純感性」修養至菩薩級的「純理性」(註

2),既已「覺淨了感性」,何來「有情」?

 

為什麼說這次的「有所感」是個「奇特的心境」呢?因為通常會把「感」和

「動」連接,說成「感動」,但檢視自「心」的結果,發現似是「有感」卻「無

動」!分析、檢討的初步認識是:「有感」基於老友們的熱「情」;此「情」之

現,即是一種「強烈的緣境」之生起;既生「強緣」則應隨緣而「行」,但非「

情識反應」,「心」存喜悅卻並未「激動」。這個「現象」好像有點「五蘊皆空

火焰花」的味道,可能是已突破了第二階段的「玻璃天花板」,亦可能「覺有

情」的境界已非可望而不可及也!

 

上述止觀思惟的初步結論,因係自己「悟得」,屬於「自證」。雖然這只是學佛過程中的「一小步」,但為防其僅是「妄念」而已,仍需要尋找佛法中的理論(如經、論等)來印證,以「證自證」。

 

適時,如心電感應般,佛學大師好友傳來了一篇《大乘金剛經論》(註4),

其中即有可用以檢視此「一小步」的經文!謹摘錄如下: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金剛經中佛常讚歎受持四句偈等,為人演說,所得福

德,勝將七寶堆滿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虛空布施之福;又勝初日分、中日分、後

日分乃至百千萬劫以來,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之福。未審云何是四句偈?」

佛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本來不生、本來不滅,只因迷誤而致升沉。何

以故?眾生長迷不覺,所以永劫墮落;諸佛常覺不迷,所以永成佛道。若有男

女求佛道者,進道功程,權分四級,號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

………..復觀自心,非生非滅、最聖最靈,遇境似有,境滅還無;令悟真心,

常覺不昧,不隨妄想流轉,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復觀自性寂

然不動,感而遂通,變化無窮,威靈莫測,明明了了,自覺自知,靈靈寂寂,

無為常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

 

………………………………………………………….

 

可用以檢視此「一小步」的經文,包括「遇境似有,境滅還無」:以證緣起

,緣滅,隨緣而行,行而後止,是「與道相應」的;「令悟真心,常覺不昧,不

隨妄想流轉,但依真性主行」:以證雖隨緣而行,但「心不動」,不隨妄想流轉,

也是「與道相應」的;「感而遂通,變化無窮」及「自覺自知,無為常為」:以明了「覺有情」為何及如何能同時具備這樣子的「感」和「覺」!

 

我「覺得」老和尚為我們建立的《千佛山雜誌》是一個極其珍貴的平台,用

以交流「學佛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其饒益遠勝於只談起點的「什麼是凡夫

?」及終點的「什麼是菩薩?」謹藉此拋磚引玉,呼籲先進們不吝賜教,分享

學佛過程中的經驗及體悟!

 

1:〈老少年〉《千佛山雜誌》303期,20159月刊。

2:〈理性與感性〉《千佛山雜誌》296期,20111月刊。

3:〈火焰花〉《千佛山雜誌》270期,20129月刊。

4:《大乘金剛經論》亦名《金剛果論》後趙天竺僧佛圖澄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