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08期2016年2、3月合刊
數年前路經臺灣基隆市的千佛山地藏庵時,與寺內的僧眾結下緣,獲贈白雲老禪師所著的《大般若經要解》。當時贈書的法師說她沒有時間閱讀,請我代讀(我想這只是法師的托詞以讓我能夠安心地接受此禮物。深深感受到法師的慈悲。),過後寫閱讀心得投稿千佛山雜誌,並寄一份給她。過後由於事忙一拖數年,但心中一直記掛當年的這份承諾。現終於有時間拜讀和整理。此為這份閱讀心得的緣起。
《大般若經要解閱讀心得》 胡元翰
數年前路經臺灣基隆市的千佛山地藏庵時,與寺內的僧眾結下緣,獲贈白雲老禪師所著的《大般若經要解》。當時贈書的法師說她沒有時間閱讀,請我代讀(我想這只是法師的托詞以讓我能夠安心地接受此禮物。深深感受到法師的慈悲。),過後寫閱讀心得投稿千佛山雜誌,並寄一份給她。過後由於事忙一拖數年,但心中一直記掛當年的這份承諾。現終於有時間拜讀和整理。此為這份閱讀心得的緣起。
《大般若經要解》為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縮寫,是依白雲老禪師的修行體驗和詮釋而成。雖為縮寫,但所涉及的名相和義理非常繁複龐大。故此閱讀心得只是依筆者的體驗一窺此要解的特色。筆者把它歸納成三點來加以說明,如下:
首先,白雲老禪師在講解這部經時是非常有廣度和宏觀的。以佛教的話語來說就是立于中道、不落邊。故此在詮釋《大般若經》的一些名相時,才能表現出般若的圓滿和圓融。這在前面三節的《世出世間法》、《有為無為法》、《有漏無漏法》裡就很好地表現出來。世間與出世間、有為與無為、有漏與無漏,這三對名相,我們一般都會把它們對立起來看。老禪師一開始就直接打破我們這種錯誤的、相對的概念。老禪師認為佛法不是相對法,而是從相對中突破,達到絕對的圓滿無有缺失之法,所謂絕對也就是圓滿、無有缺失的意思。所以出世間法應從世間法的突破而來,無為法應從有為法的突破而來,無漏法應從有漏法的突破而來。這樣修行才會有著力點,要知道突破什麼,才能去突破。否則一味地談玄說妙,說高深,會讓整個修行不著邊際。那麼出世間、無為、無漏等只是說來好聽、遙不可及的理想而已。若是如此,于修行、于解脫何益?
其二,老禪師在講解這部《大般若經要解》時是以名相去切入,牽涉的名相非常多。但是老禪師在講解這些名相時,都會把它拉回我們的身心的修煉和生活的實踐。書中有一段‘菜與吃菜’的比喻,筆者覺得非常精妙、貼切。老禪師說當我們談到菜時,菜有很多種,有在田裡的、超市的、廚房的,但並不一定能立即食用。那時,菜只是一個概念,未必與自我有關。只有當我們去談到吃菜時,這個菜才和自己發生密切的關係。因為‘吃’,所以與自己息息相關,所以會去瞭解菜的用途、菜與人的關係、以及菜的營養對人體的影響,那麼這些對菜的瞭解才能發揮其價值和作用。所以當我們研究佛法的名相時也是一樣,如果只是一味地背誦,那與修行何干?最多是腦袋裡多裝一些東西而已。只有當我們能夠把它消化,然後把它運用在修行上和融入生活中,那才有意思。這才能真正發揮佛法的功能和價值。
其三,老禪師在講解這部《大般若經要解》時深入淺出,並且很有次第地層層深入。老禪師在講解名相時很注重修行的方法和次第,如談到五蘊時,老禪師會強調如何調理五蘊來修養我們的身心;如談到眼根時,提到看的三種作用:根見、見見和性見。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看”不只是很膚淺地看到事物的表相而已,還能夠通過意識的參與,層層深入,引發見解,甚至能看到自己的本性或本質,達到某種境界,這就是修行了!在這裡引老禪師的一段話:般若經談六根、六塵、十二處、十八界,其重點完全在於法要的把握,而不只是數目字的加減,如同經典的閱讀,如果只是以眼睛看,產生分別,卻不能把握其法要,理解其法義,那麼其效用何在?佛法的探討,必須涉及其法要,深入其法義,如此才有機會完成根的三種作用。
《大般若經》有六百卷之多,要能精讀實非易事。而坊間講解此經的注疏也不多。白雲老禪師的這部《大般若經要解》實為一窺《大般若經》經要的難得之作,通過白雲老禪師深入淺出及與身心連貫的講解能幫助我們更容易探得《大般若經》的精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