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08期2016年2、3月合刊
很多人都很嚮往〝如如不動〞的境界,就像小說電影所描繪的那樣神奇,好像人只要達到那樣的境地,就可以完全入滅死寂,再也不受外界影響,也沒有任何煩惱了。
網路迷宮 作者:幽靈
很多人都很嚮往〝如如不動〞的境界,就像小說電影所描繪的那樣神奇,好像人只要達到那樣的境地,就可以完全入滅死寂,再也不受外界影響,也沒有任何煩惱了。有關於如何達到那樣的境地的手段,罄竹難書,而我們這種現代懶人的生活方式,也很少會願意積極去追求此一目標了!有幸的是,雲老禪師曾經說過:禪坐並非土地公,它是外靜而內動的狀態。此說,可以破除我們對於〝如如不動〞(註1)的錯解,並且也能夠與今日的生物醫學常識結合了。
我們先來認識一些,有關於我們自己大腦的實況吧!我們的大腦裡面,複雜的程度,果真是令人震驚,不可思議而且難以理解的!它裝有1000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都有能力連結到其他的1個到1萬個神經元,所以我們的腦中會有4000兆個連結型式,如果再把神經傳導物,在神經元傳導的不同強度加進來,那麼腦中的電化學組合的型態,假設每個神經元有10種了同的信號強度,那麼腦中的電化學組合的狀態就會有10的1兆次方個,也就是1後面加上1兆個0(註2)。這是一個無量無邊的數字,就在我們自己的腦海之中,換言之,我們所說的心,也就是我們的神經元,無時無刻地,正遊走在這麼龐大複雜的排列組合、變化無窮的網路世界,我們自己的大腦就像是一座迷宮,它讓我們都迷路了!(註3)
我們總想要把握或企圖去認識,什麼是我?如果從腦內的現實來看,果真找不到,一個有我的模樣的影像固定的存在;只能說,透過自我訓練,會產生某種神經締結,因而強化某種能力;比如說,一位棋王與一位藝術家,他們在記憶邏輯與創造性的表現能力不同,於是專業形成了他們給人的形象,而我們也會因為習慣和興趣,締結成了一個自己的形象,但是,這些都只是一種表相,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在,都各自處在一種遷流不息的活動之中,就像是網路同時輸送巨量的訊息一樣,我們不停地向前脈衝,而就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每一個當下,每一個人的處境,都同樣具備著無限的可能性。
我們對喜歡的或不能接受的,也會隨著過去經驗完成了神經締結,所以,我們也會特別喜歡接受,或完全拒絕某些人事物。另外,當我們面對某人,在某個時刻的反應,我們就說「他就是如何如何」,其實我們自己也一樣,會在某個當下相應於外界的誘因,而表現出另一個不同於平時的我。因為,在這個相遇的時刻,我們從未經驗過,對於突發的新的事件,毫無準備,彼此也都是把握不住也抵擋不了,在這樣的壓力之下,我們通常會做出衝動的反應,而悔不當初。而這就顯示出累積知識經驗的重要性了。
游走在這座網路迷宮,我們想要找到和我們完全一樣的人,機率微乎極微,曾經有人計算過,機率是幾十億分之一,這就無怪乎,很多人會感覺到強烈的孤獨感了!人的感情如此豐富又多變,我們甚至連自己的喜怒哀樂都抓不住!如果想要抓住「什麼是我?」就應該知道那是把握不住的;相對的,若以為能把握住對方,那更是不切實際;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去認識和理解腦內的狀態!佛陀說〝心即無常〞!
(註1)一位千佛山佛學師父的正解是:「佛法裡“如如不動”是體用相境具足,不單是相。“如如不動”是如來“如此地來如此地去”、“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引申出來的意境;如如有含義,第一個〝如〞是圓滿,第二個〝如〞是究竟,它不是泛泛的如如不動。」
(註2)參考文獻:〈洞悉腦部:驚人的複雜度〉《腦適能完全指南》國家地理學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2013年9月初版(中文版由大石國際文化有限公司出版);第38頁。筆者按:近20年來,腦部科學研究快速發展,無數的資訊:從一般性的到深度專業的,從書籍、期刊及網路上均可輕易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