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探秘五之四

    何名觀一切法空?行者諦觀,現在一心,妄心隨所緣起,如此之心,為因心故?心為不因心故?為亦因心亦不因心故?心為非因心非不因心故?

  • 文:若知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12期2016年7月

              楞嚴探秘五之四        若知

    何名觀一切法空?行者諦觀,現在一心,妄心隨所緣起,如此之心,為因心故?心為不因心故?為亦因心亦不因心故?心為非因心非不因心故?」行者就是修行人,修行人要深入的觀照我們看自己的一心,「現在一心,妄心隨所緣起」,我們產生心識作用那時候用的心,都是「妄心」、「虛妄之心」,為外面的色塵緣境所引發的去找找這個心,是真心還是假心?「為因心故」,真正是你因心產生的呢?還是不是因你心產生的呢?尤其我們現在學了佛法,我們原先還沒學佛法的時候,「當然是我心產生的啊還用說」「我就是我嘛,還假得了嗎」可是你學了佛法之後,「到底是真我還是假我啊」你就會去思考為因心故?為不因心故」?你就會去思考了還有一種可能,「為亦因心亦不因心故」?或是「心為非因心非不因心故」又進入到微妙的一層,比較細微的程度,從粗的兩相矛盾,進入到有可能性,再進入到微細層面…所以《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們的心到底在哪啊?難道是當下這一刻?若說是當下這一刻,這一秒馬上就成過去了下一秒的未來就是現在…所以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個心「一念三千」!一念有九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個生滅!這是般若經裡面講的,《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裡面講的,一念有九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個生滅,你看生滅有多快!我們的念,一秒還可以分成九百下,所以我們說不可思議,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就像一個日光燈,也是生滅現象,它這燈光是不穩的,看起來雖是穩的,事實上它是生滅生滅的,好像電波啊…我們的意念其實就是波啊,一直生滅生滅而自己不知道

    心為在三世、為在內外中間?有何足跡?在何方所?如是等種種因緣中,求心畢竟不可得;如夢如幻、無名無相;觀心無心,則罪福無主。罪福性空,則一切法皆空。」罪福無實體,我們雖做了這個認識,但基本上罪是罪、福是福,你不能把罪福當成……,好比「煩惱即菩提」,可是你不能說「菩提就是煩惱」,我們這裡面要清楚喔,「煩惱即菩提」可以講,因為煩惱裡面有菩提,我們不能捨煩惱而追求菩提,因為菩提就在煩惱之中要去面對那你如果說「菩提就是煩惱」,那還用得著去學佛追求菩提嗎?!雖然經典說「菩薩未成佛,以菩提為煩惱;菩薩成佛時,以煩惱為菩提」(見《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可見得佛菩薩的境界他視眾生如己,「眾生有病我亦病」(見《維摩詰經》);煩惱菩提已經不起分別,生死涅槃已達一如了唯其如此,所以他才能夠「不斷結使,不住使海」

    心無所心,法不住法,作是懺悔,名大懺悔,名破壞心識懺悔」,這才是根本的懺悔懺悔基本上有「事懺悔」,最簡單的,再來「理懺」,再來「無生懺」突破性的不造作了,像這個「破壞心識懺悔」則更是大懺悔真懺悔根本懺悔了

    經裡面有告訴我們「離一切相即一切佛」,《金剛經》裡面告訴我們「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要去透視這個實相,實相是清清淨淨,要是你不在妄心、分別意識當中打轉,就是覺悟心了,所以「離一切相即一切佛」,我們不要在妄相當中,世間的一切相都是不可靠的,不要在妄相當中打轉《楞嚴經》也說「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可見得是通融的,因為佛到了圓覺的時候,法的展現即是無礙的,法、對他來講是無礙的,他展現出來就是種無礙的現象,所以法的周流無礙的圓滿意境,就現象而言,它是隨著「因緣法則因果關係」而可以產生變化的,但就實際的情況來講,它本無實體,所以說「實相無相」,它是不能執著的我們講「相、法相」,它是一個執著的現象,而「實相它是突破的,「無」不是沒有是突破的,以實際情況來講,它是依「因緣法則因果關係」呈現的種種不同的變化所以老和尚說「空就是不計較不執著」,談到空的修養就是「不計較不執著」,又說「聲聞是住空,菩薩是利用空」,為什麼「聲聞住空」?因為他要離苦得樂,本來是「法空」,以「法我」取代那個「我」,所以「我空法有」,進入到捨到最後他清淨的時候,他要層層突破,不苦不樂四禪之後,進入到空無邊處的時候,他就證到羅漢了,所以他是一個超越的、住空的一個現象,他是計較、執著於空境而成就清淨可是菩薩不然,菩薩呢同樣理解到那個空,但是他不是為自己而離苦得樂,他體會到一切的法原來的實相是這樣子,他「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他體會到那一點,「眾生與我一體,看到眾生如我一樣眾生有病我亦病眾生受苦我亦苦,受不了,他要入輪迴去救度眾生

    唯其住空,所以他能夠莊嚴清淨,善超諸“有”,經中說這些大比丘就是佛陀的大弟子,都是無漏大阿羅漢所以「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於國土,成就威儀」,聲聞比丘的成就不容易,他們的戒律很嚴的,老和尚跟我們講過,南傳的地方,如果人家跟你開玩笑,拿一個完整的草把你雙手綁住,你不能掙脫它的,要人家幫你解開,你掙脫它的話,不慈悲容易有微細惑他的戒律很精嚴,可是有微細惑從佛轉輪,妙堪遺囑」,這些大比丘們都是能受佛陀囑咐,其實你去看五百羅漢傳記的時候,就知道很多都是佛菩薩再來的!所以這些都不能輕易的看他們「小乘、聲聞乘就是羅漢」不見得佛法有很多是不可思議的,它是隨時代顯現的,當佛陀原始時代的時候,度的是聲聞比丘,可是聲聞比丘難道就只有這一世出現嗎?他過去沒有修嗎?他們只是「外現羅漢相,內密菩薩行」,只是這一世以羅漢身來顯現,我們說佛陀說法,主角一個總要有配角啊,這些羅漢就是配角妙堪遺囑都能夠承受佛陀的咐囑,所以我們看在每一部經裡面,在流通分裡佛陀都有咐囑,「你們要怎麼樣流通這個要怎麼樣去做」這是佛陀的咐囑

    嚴淨毗尼,弘範三界他們的修行是沒有缺失的,絲毫沒有缺點的馬勝比丘走在路上,光威儀就能夠吸引舍利弗,那在佛陀入滅一百年以後,有很多佛弟子想要去探訪,有些在佛陀時年輕出家的,佛陀滅後一百多年他們都已經是老比丘、老比丘尼了,有一個比丘尼一百多歲了,一些新出家的都想去她那裡請教佛法,「她們那時候學佛是怎麼修的?禮儀上面有什麼要注意的事情?談談佛陀那個時代的事情」…那位比丘尼就事先安排了一個測試,她在門後面擺了一罐滿滿的油,結果他們一群進來的時候,把門一打開,「喔那個油就潑出來了」!就這件簡單的事,老比丘尼就跟他們講,在佛陀時代,不是有「六群比丘、比丘尼」嗎六群比丘、比丘尼就是佛陀的內三親、外三親,合起來釋迦種族跟佛陀出家的,這些人最不守戒律,因為他們跟佛陀關係太親了,都是釋迦種族又是貴族,恃寵而驕所以出家後不太如法老比丘尼就跟他們講,佛陀時代最受非議的這六群比丘,他們推門進來的時候,油也不會潑出來那你看今天到這個時代,你們進來,門一開,有沒有那個威儀?所謂出家人要講究「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從老比丘尼這句「講古」裡就知道,那時候即使六群比丘比丘尼,他們威儀都是很有風範的呢!連開門都不會碰到油罐,現在呢你們看看,修行的人一開門都粗魯得把油罐碰到!那行止威儀也就叫人家搖頭了所以我們要要求自己,自己要好生檢討一下,有時候行法的時候要上香,都會袖子不小心把鈴撥到地上,真不好意思

    弘範三界」,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是說真真是人天師範三界眾生的榜樣應身無量,度脫眾生」,你看,聲聞比丘也不是自了漢,「拔濟未來,越諸塵累」,所以在《法華經》第二品裡面,佛陀已經授記有學無學所有的弟子,有緣無緣人他都度盡了,雖然剛開始佛陀要說大乘佛法的時候,有五千個在位的弟子聽不下去了,得少為足,他認為他聽到的已經夠了,「唉呀講這個好囉唆喔」,沒有耐心聽,竟然起身都離開了,我們現在想起來「好可惜喔」,「佛陀要講法都不聽,我們都遇不到佛陀」,「講法居然還捨得離開」「竟然有五千個弟子離席」所以我們看看每個時代都一樣,佛弟子內心常要請佛住世,請轉法輪,這樣子才能讓正法住世

    上面是講聲聞弟子,唯其住空,所以莊嚴清淨,善超諸有經中說這些大比丘都是無漏大阿羅漢,用《楞嚴經》的這些,無漏大阿羅漢能夠做什麼事?你看他不是自了漢喔,他能夠「應身無量,度脫眾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因為他們都有化身的,他們都不是區區的一個聲聞比丘而已,他們都是再來的菩薩那菩薩們呢?唯其利用空,所以是清淨無染,發弘誓願,隨緣應化,普度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