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17期2016年12月
我們無始以來歷經了六道、人道……,都少不了有業作、道行,既然已經有了,才要修行辦道,如果從來沒有,那你原本就是佛,談這些對你來講一點用處都沒有!
佛法要義 空的認識
現在來談談「空」的問題,也就是對「空」的認識。佛教,很多人稱佛門為「空門」,好像出家人就是遁入「空」門,其實這都是錯誤的說法;因為對「空」認識不夠,好像「空」是什麼都沒有,其實「空」是修養的一種境界。譬如天空稱之為虛空,不錯,天空的本身什麼都沒有,可是天空的存在,往往會說一句這麼的話:看天空中間有雲;天空中有太陽、有月亮;天空中也有星星;天在下雨、天在颳風;這都是關係到空的問題,如果沒有一個這麼無盡大的空間,怎麼知道空?在這無盡大的空間中,可以發現它只是一個現象的話,那「空」是一個什麼現象?就必須有很多別的現象,顯現在這個空的環境中間,我們才知道有空。
如一個房間擺了很多東西,甚至走路都不方便,這麼大一個房間,怎麼搞得空間那麼小呢?整個房間是一個空間、是一個環境,或說是一個範圍,因為擺了太多東西,這都是「有」;因為有太多的有,把這些空間都佔住了。人,依第八識而言,第八識其實就是一個虛空,只是依於無始以來造作了所謂善惡的業,也有修行的道,不管是業也好、道也好,都佔住在八識的空間裡。學佛要使業淨空,就是把這些業慢慢地消除掉,可是存在道呢,空還是不能完全顯現,所以連道也要慢慢淨空,最後就達到空原有的本來面目。這是一個什麼現象呢?是空,人人本來就是一個空相,因為無始以來造作的關係,慢慢把這個空間佔住了,什麼東西佔住了呢?有業的、有道的。
所以談這個空間裡面,如果只有道沒有業,或只有業沒有道,這都是一種錯誤的說法。簡單說,以業而言,是有果報的,以道而言,還是有果報的;絕不能說業有果報,道就沒有果報。如果道沒有果報,還談成什麼羅漢、成菩薩、成佛?那不都是一種果報嗎?所以業有業的果報、道有道的果報。所以空,不能說「什麼都沒有」叫做空,不可以用這種方式說。剛剛已說了,既然「空」不是什麼都沒有,它是一個範圍或是一個境界的話,怎麼去認識它?剛剛提到了天空的問題,就可以發現,從理論上可以顯現空,可是從理論上顯現空的話,還是有理論、有空的存在,理論如果不談了,是不是空也就完成了呢?那倒不是!
譬如天空或者講太空,怎麼知道天是空的?前面提到是因為日月星辰、風雲雨電顯現在這空間,所以可以發現,原來這些東西顯現在這空間裡;這個空間究竟是什麼呢?很簡單,這些日月星辰、風雲雨電消失的時候,這些現象不存在的話,就很容易知道這一個空間真正什麼都沒有,原來這種現象就是空。此中是一個什麼說法呢?依於能知的去發現它的空,可是發現它的空,還是有能知的內容在,真正空的最後,追究它本來面目的話,它只是一個範圍、只是一個空間,至於這個範圍裡面、空間裡面有什麼,那是另外一回事。談空,是去認識這個空;空是可以容納東西的,譬如東西多,也不感覺擁擠;東西少它也不會感覺這個空了,好像什麼都沒有了……。所以一定要把握,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空只是一種現象、只是一個範圍,或者稱之為空間,這是從空的認識。
可是這還是依於世間法去發現的,如果要究竟的話,究竟什麼是空呢?能不能一下說得出來?在佛法中,我常說以一個問題想求得一個答案,而佛法是沒有肯定的答案;為什麼沒有肯定的答案?因為告訴你一個答案,答案的本身還是問題,所以佛法不是一個問題與答案的關係。就像大家看我寫的《解惑篇》,人家問一個問題我作解答,可是解答的後面要詮釋很多的道理方法來說明,然後化解問題。所以談究竟什麼是空呢?還是如此;好像有答案,可是答案本身還是問題,那要怎麼辦?就要從這些道理方法中去表現它,而後把原有的問題化解。
究竟什麼是空呢?回答你一個答案:在「有」的時候,「空」並沒有什麼;在「空」的時候,「空」並不表示什麼都沒有。所以在這中間就會發現,原來問題求答案,答案不是一個肯定的;究竟什麼是空?很簡單:當有的時刻,空的本身並不覺得有。就像天空,有風雲雨電、有日月星辰,這是有的時刻,可是於空的本身它並不覺得有;以空而言,空是不是永遠就是一個什麼都沒有的環境呢?其實於空的本身而言,這種種的「有」來來去去,是一個不斷地在那裡遷流變化的現象,顯現在這個空的中間,所以於空而言它並不空。
這樣好像還是很難去把握,有人會說:知道啦!這個天空有日月星辰、有風雲雨電,就是有的時候,於「空」來講它並沒有這些風雲雨電、日月星辰。若日月星辰、風雲雨電不在的時候呢,於空而言它也不感覺我是空、是不空……。好像問題就解決了,事實上在修行辦道中,要怎麼去把握?這個問題就相當大。假設人有煩惱,就會發現這個人因為有煩惱而不自在,這中間都是一個有的現象,這種有的現象於這個人而言就是煩惱。煩惱,是哪一個部分煩惱呢?是眼睛煩惱?還是耳朵煩惱?有人會回答說,因為眼睛看到、耳朵聽到了,引發心念煩惱。心念,在眼睛沒看到、耳朵沒聽到的時刻,會不會煩惱呢?可見心念還是一個有相,那要怎麼樣才是一個空相?很簡單,煩惱沒有生起的時候、很自在的時候,心念這時候是屬於什麼相?是一個空相。其實眼睛耳朵也是一個空相,要生起的時刻,才會有所謂的煩惱、所謂的不自在。從這上面就可以去發現,究竟什麼是空?很容易瞭解剛剛講的道理,那要怎麼辦呢?就有問題了。
「煩惱與菩提」,如果說煩惱是有,那菩提是不是空?菩提顯現,煩惱就沒有了嗎?其實菩提還是有。同時可以看,煩惱是業的現象,菩提是道的現象;業生起,從業裡去覺悟到什麼,就是顯現的道。從煩惱中去顯現菩提,就是因為覺悟到什麼,所以也是道。可見說煩惱即菩提,因為煩惱中間有菩提,肯定煩惱是有,菩提還是有;那要怎麼樣才是空呢?所以這裡面就不是談「空相」,要談「究竟空」;怎麼究竟?譬如煩惱來了,因為有佛陀的道理方法,可以幫助從煩惱中間去認識、去瞭解,而去覺悟到什麼,這時候會顯現菩提的樣子,這就是煩惱即菩提,從煩惱中間去發現、認識與瞭解,這種發現、認識、瞭解,就是菩提的道;這都是在「有」裡面,要什麼時候才是空呢?
以佛性而言「佛性本空」這一句話人人都知道,因為佛性是覺悟之性,這覺悟之性不是一個肯定「有」的什麼存在,所謂覺悟之性本來是「空」,是依於什麼因緣法則、關係到什麼因果關係,所以才會發生無明、煩惱、迷惑,學佛的人去修行辦道,其目的就是怎樣從業的認識瞭解,慢慢使業愈來愈少,可是這一種少,我要提醒各位,不是因為認識了、發現了,業就少了,業還是要受報,只是唯一不同的,一個是歡喜受報,一個是隨報而再造業。
所以學佛,不會隨業報而再造業,反而可以去「歡喜受報」的話,業才能清淨,但那只是一種業,不是所有的業,所以當一個業報顯現的時刻,一個修行人因為有道為基礎,可以去歡喜承受,即使是苦而不以為苦;如果不是一個學佛修行的人,於苦就會怨天尤人,因為這樣而再去造業,這種種都是「有」;要想顯現它的「空」,從原來佛性本空發起,也就是經過無始以來的造作而有所謂業的問題、道的問題,充斥在這空間裡面,所以才會「有」,那要怎麼樣使這些有,慢慢突破而到無,到最後就完全淨空?
因為自己所造作,不管是過去造作,以至到現在,如果知道了「歡喜受報」,慢慢的業就會愈來愈少,這要靠修行才能做得到,所以難免還有道的存在,到最後業清淨了,道也不需要了,這時候就是一個究竟空的結果。所以佛性本空,就是因為人會造作,不管是造作業、修行道,才會有太多的有,怎麼樣讓業慢慢清淨,當然道也不需要了,這時候又恢復到他的本來;什麼本來?就是佛性本空的那個空的本來。
對於「空」,一個修行、學佛的人,究竟要怎麼樣去面對它?很簡單,第一不能執著空,第二不能去害怕空。畏懼空的話就會造成:哎呀,本來我的佛性是存在的,因為造作,想要趕快修行辦道……。可是在這一種要好心切的情緒之下,可能在無意中因「道」反而成「業」,如果造成這樣的問題,修行人可能會認為我也知道道理,也一直在那裡修行,可是為什麼就是不能恢復本來面目?所謂恢復本來面目是什麼呢?就是佛性本空的「空性」,那就是本來面目。問題是什麼?因害怕業就會造成追求道,因為道太好,就會執著,最後成為障礙。當然這時候,要想回復到原有的佛性,讓它完全能展現出來,到達本空的境界的話,就幾乎不可能!
所以一個修行辦道的人,不能執著於空,可是也不能畏懼空;為什麼於空不能畏懼呢?有的就會擔心害怕:欸,我這樣的道,是因為我有道的修養,所以業來了可以歡喜承受……。就會執著於道,最後,那個空遠離你,就會產生什麼?「我一直都是在一個空的境界」,這就是執著「我在空的境界」,唯恐失去了,就計較它、執著它,最後還會害怕,害怕什麼?害怕“空”沒有了!其實空不是有跟沒有的關係,而是要懂得前面我解釋空的意義,以及“究竟空”的法義,這些必須要能把握。
所以在禪門中,有一個直截了當的說法:父母未生以前,誰是你的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什麼?因為談父母未生以前,不是談這一生,哪怕是在六道中輪迴,任何一個一期生死都有父母的存在,如果把父母擺在人的立場,其實這是人肯定的父母,可是如果對畜生來講,譬如這隻小狗,牠的父母是誰?一定是哪一個母狗、哪一個公狗,其實那就是狗的父母,所以說父母未生以前,不一定是講哪一種,而且也不是講哪一個時間,或者哪一個空間,它談的是究竟,就是究竟父母未生之前,還沒有這個「我」之前,你的本來面目是什麼?
其實本來面目,就是一個佛性本空的本來面目,你如果這麼直截了當,修行辦道就很容易嗎?錯了,因為佛性是本有之性,我們無始以來歷經了六道、人道……,都少不了有業作、道行,既然已經有了,才要修行辦道,如果從來沒有,那你原本就是佛,談這些對你來講一點用處都沒有!所以佛法是對人說的,為什麼要這麼講?因為人會有這些業作、道行的問題,佔住了這個空間,所以要怎麼樣去淨空,使這些業慢慢清淨,而業清淨了,道也不需要了,最後當然就在一個所謂空寂的環境,也就是一個究竟空的環境,這是對「空」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