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17期2016年12月
有一位天文學家,說了一個鑽石理論:一個人就像一顆小小的鑽石,雖然珍貴但容積有限
徵文廣場 血鑽石 /慧
如果有人對你說:我有世界上最好的鑽石,拿你的命來交換,你願意嗎?有些人會願意。他們為什麼願意?理由是什麼?那是個人意願。人說有鑽石而我為鑽石捨命,這是一種「兩相情願的交易」。鑽石在南非的交易,有一部血淚史,故被稱作「血鑽石」。
人類的智慧是集體的貢獻,知識並非專屬於某一個人獨有,而是全世界人類的共同資產!每一位聰明才智之士,在其專業領域,求新求變,貢獻己力;有一些經不起考驗,或是被淘汰,或是被取代;有一些寶貴的經驗則被保留珍藏和傳承。各宗教教主所說的道理,也都是從過去的知識經驗中,綜合整理,加以創新的心得,最終成為後代寶貴的資產。隨著時代巨輪輾轉,後人又在這些遺產中,加入自己研究所得。這些半途添加的言論和行為,包含了善的、惡的、智慧的、愚昧的,統統都被後代子孫們概括承受。
我們的先輩們為了求法,流傳了許多所謂見仁見智的事蹟,如斷臂斷指,吞炭毀容,各種傷害自己的行為,最後,被人解讀為道心堅強。佛陀在印度這個號稱有一億個神明的國度,看得太多了,終而生悲憫之心,傳授離苦之法。很多「低種性」(註一)的百姓,被視作「不可觸碰類」,終生被瞧不起;他們唯一出人頭地的途徑是成為「聖人」(註二),於是,在沒有知識的條件之下,他們只能透過苦行,無所不用其極,那些極端的行為,讓一般無知的人看起來是那樣神奇。佛陀細數九十六種外道,其實就是在否定無知、無益的誤導!他運用當代革新的理念,到處宣傳,居無定所,就是希望拯救世間,不要被這些似是而非的言行愚弄,避免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那些世間令人迷惑的事物,細說不盡,所謂「破迷」,就是對治這些存在於現實生活之中,幾乎無所不在、隨處可見的錯誤觀念,人如果不被迷惑,何須佛陀苦口婆心呢?「破迷才是學佛的重心」。
很多人在宣導:「一句彌陀滅恆河沙罪」。滅罪在「不犯」,而人必然會犯錯,就算犯錯了,也能夠學習到一次寶貴的經驗,前師不忘,後事之師。雲老禪師云:減欲,少欲、淡欲、清淨欲,這是一個逐漸不犯的過程。
很多人羨慕古大德的「你對、你對、你也對」!好像不去分別就是一種修養,但是這種不分別,又名「不作意」,所造成的後果是無法辨識事理。我們是初學,面對生活裡每一個問題,不妨把它當作是機會教育,學習運用思惟去權衡輕重,累積知識經驗。
很多人喜歡神秘的力量,我們的先輩們花了畢生的精力去探討自身小宇宙,他們不斷地超越極限,也的確將人體的能量發揮到不可思議的境地,但是,突破人體的極限,並不代表已經認識了整個宇宙的真相;就像把刀,有利益也有傷害,好像能夠給人攘災降福就是至高無上的智慧,若僅如此,佛陀何必離家去尋道呢?當國王手操生死的權力更大了!
很多人到處去找開悟,還要別人來替他證明已經開悟了。要問別人之前,不妨先問一個自己最清楚的問題:你覺得自己已經證得灑脫自在了嗎!如果答案是:「是!」 那麼,有所得才有所證,既證得自在了,怎麼還會停留在「我有所得法的相上打轉」?!各行各業,都有許多優秀人才,默默的貢獻一己之力,他們並不覺得自己有什麼了不起;反倒是一些佛教人士,動不動就說已經證到了什麼境界,這是令人匪夷所思的窘況。智慧之學無止境,正如同雲老禪師所云:學佛是一輩子的事!
很多人把「離相」,解釋成「不要看、不去聽、不可接觸」,這是一種迷思,以為這樣就能讓自己清淨無礙,結果適得其反。因為害怕被汙染,他們放棄了對事物深入瞭解的機會,對世間發生的事物,彷若隔世,把有限的生命,浪費在拒絕和恐懼認識,處處罣礙,最後變成知識貧民;另一方面,卻又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這是在行菩薩道,還有什麼著相更甚於此!對某事物感到疑惑,進一步去認識,是為了不被惑,既已解惑,再談離相也多餘了!
很多人喜歡談禪,如果不能化解問題,恐將淪為茶餘飯後,談玄說妙的消遣了。禪思!究竟要思何物呢?能夠廣納百川,才有禪思的內涵!否則憑空而來,畢竟空洞!人類的思想是源於自由開放才走到今天,思想如果封閉在某個特定範疇,也就沒有「進化」這件事了!
很多富人買得起昂貴的鑽石,但是平時鎖在保險櫃裡收藏,偶有正式場合才取出配戴亮相。運用佛法的道理也相似,「法」是交通工具,遇到問題了,產生痛苦和煩惱了,我該用什麼方法,才能化解煩惱呢?佛法有八萬四千門,船都已經做好了!我們只要選用適合自己方便學習的,去把握幾個基本要領,只要找到合適的船能渡河就夠用了。所謂成佛、成菩薩,那是一種覺醒之心,也就是不被迷惑之心,如果徹頭徹尾就困在「有所得法」上貪得無厭,佛法說的「於法實無可得」,又將如何能成立呢?更何況談法的目的,是為了化解現實生活的問題,如人渡河,河既渡,船又有何用處?茫茫大海之中,除了沉船之外,哪裡會有永不靠岸的船呢?人活在現實生活中,卻二十四小時抱著法去過日子,還能期待獲得自在嗎?
韓國的法印寺,至今仍完好地保存著十三世紀的木刻版大藏經,共計有十八萬本;試觀雲老和尚,七歲披剃,一生致力著作,也不過百本心得;而佛陀是到處說法,並非固定寫作,怎麼可能生產出這個天文數字的創作?佛教史,記載了修、刪佛經的四次大集結,因為佛法流傳近三千多年以來,經過世世代代無數前輩們的詮釋及添加,其中,難免會積累了很多出於自我意識的錯誤論述,如果繼續以訛傳訛,將會殃及無辜。
佛法學對了是藥!佛法學錯了是毒!所以,雲老禪師教我們:得把握其中最重要的觀念,學佛是在學智慧,智慧是從現實生活,累積知識經驗入手;解脫是解除迷惑,也就是學習運用思想,去面對自己的問題!這即是雲老禪師一生學佛的結晶,是他嘔心瀝血,用生命換得的珍寶,也是遺留給千佛山佛弟子們,最珍貴的一顆血鑽石。
有一位天文學家,說了一個鑽石理論:一個人就像一顆小小的鑽石,雖然珍貴但容積有限;每一個人的知識容積,也是有極限的,能塞進的東西就這麼多。在浩瀚寰宇之中,人類極為渺小,甚至還只是地球的新物種,宇宙年齡137億年,120億年之後,原始生命才出現在地球上,所以他又說:「誰憑什麼資格去說已經瞭解整個宇宙的真理了?人類甚至連對自身的知識,都尚未完全透徹,如果想要知道整個宇宙的知識,那麼,這些巨量的知識,將會把人類壓垮,如同掉入黑洞,被吞食」。人類並非宇宙的中心,人的能力是有極限的,如果忘了謙卑的心,那對於自身或他人都是一種災難。
人人自心都藏有一顆鑽石,這顆鑽石深埋地底,卻尚未被探勘挖掘;雖有耀世光彩,不遇巧工難以盡現,不經琢磨,璀璨不發。無知是痛苦的本源,人活到老學到老,但知識是無限的,如何在這麼多智慧累積的資料裡,揀擇合於時宜、合於興趣、合於自己的能力的?探索這一顆智慧的鑽石,會讓自己在有限的生命過程中,活得自 在一點!雲老和尚晚年用最後的生命提倡:「讓自己快樂一點,但是不要讓別人不快樂」。這麼淺顯明白的佛法,我們能夠做到多少呢?
佛法被稱作佛寶,其寶貴之處,就在提醒人們去發掘思想的潛力,為人類化解煩惱的問題,並帶來安樂的生活;如果偏離佛法而成了迷惑人心的幫兇,把人的思想帶到無法自拔的泥沼,變成教導無知的集散地,那麼,末法時代中僅存的正法亦將式微了!
註一:印度四大種姓制度,承襲數千年,把人區分成四等階級,最低下的是「首陀羅」;在「種姓階級」之下的尚有「賤民」(旃荼羅),多從事屠夫和劊子手等職業,被稱為「不可碰觸者」。據說,佛陀是最早反對這種不平等制度,鼓吹改革的運動先驅之一。
註二:現在在印度舉行大壺節時,還是可以看到許多,把苦行當聖行的信徒,有些人把一隻手高舉,數十年後,手已形如枯柴,再也無法放下來;還有把自己埋在土裡面的…..等等,不勝枚舉,當地人把他們稱做聖人,他們成為百姓膜拜的偶像並接受供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