衲衣下的足跡--刀子的黃金印象

    談自性就是談這些理諦,就因為人會透過行為影響他人,甚至這個世界,如果你用刀來做破壞性的事,那你就是不尊重物的自性

  •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318期2016年1、2月

衲衣下的足跡  

           刀子的黃金印象            /恕

1、出坡切高麗菜

關於刀的聯想是從何開始的呢?

某日出坡高麗菜,挑了一把利刀,才剛坐下,誰知那肥碩的高麗菜就從菜藍一滑,刀子沒落著,反而割傷了自己的手指,真是成績斐然!出坡不到五分鐘就掛綵了。望著銳利的刀子抬頭張望,不禁○○有感:

 

一切本來不生,刀子純然並無傷人之意,要怪就怪自己不小心!瞬間,有關刀的記憶連結成一串,盡是妄想雜念,才切個高麗菜而已,就倒出一蘿筐的“荸薺、蘿蔔、南瓜、馬鈴薯、香蕉....”,未免與物綣繾不休!太誇張了吧?沒辦法!只為刀下留“稿”,才硬擠出這些有關“刀”的印象。

 

且讓那一把把不同樣式的刀綴連出一張生活的雲圖,似湧泉、似針刺往心靈深處扎,刺骨鑿痕,一一銘刻,在時空轉換中,刀鋒上下縱躍,活生生、赤祼祼,「菜刀、水果刀、筆刀、雕刻刀、解剖刀、開山刀.....」猶如光影浮翩,還有生生世世我與手持鐮刀的時間老人的周旋,這些請容我記下它。

 

2、英吉利小刀

多年前還是在家時,曾經跟團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旅遊,那是以高山湖泊為中心的自然風景區,美麗的天山天池,雪峰倒映,雲杉環擁,碧水似鏡。天池邊幾位維吾爾族小孩童,眼眸藍淨,穿著藍背心,正向遊客招攬生意:「跟我的小羊照一張相吧!跟我的小羊照一張相吧!」一旁的羊兒似有靈犀的“咩咩咩”叫了起來,絨毛如雪,瘦弱的脖頸飾著紅色的蝴蝶結,多令人愛憐!南疆風情如畫,也是著名的瓜果之鄉,常見維吾爾族民帶著小刀削果,這英吉沙小刀快利、拙樸,在套著皮革的刀柄還刻著一彎新月與幾顆星星,當走過山麓藝品店時,我也忍不住買了一把。在接下來的旅程中,往敦煌、吐魯審,小刀正好派上用場,我用它切開多汁香甜的哈蜜瓜,同行的友人更是吃得津津有味。

 

如今回眸那瓜的滋味,如候一個靈感的來臨,那些記憶彷彿騎在馬背直往他方,帶著「坎兒井」的清澈透涼、「葡萄溝」邊疆兒女的情歌熱舞,呵!仍記得天山下白楊木林中,那小小、寧靜的氈房,白馬在樹下悠閒的啃嚙著青草,還有漠地、戈壁、綠洲、天山、溝渠,生命不定的酸甜苦澀,就像刀兒經過“火鍊水浴"的錘打,生命邃有無比的莊嚴。

 

3、歷史的筆刀

是怎樣的刀令人戰慄?呵!那些遠在古老,所謂修史的"筆刀",一遍遍歌泣著真實的史實,欲貼近時代的心跳。史上不有曰:「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這典故來自:「春秋時代齊國的大臣崔杼使人謀殺了齊莊公,齊國的史官直書『崔杼弒其君』,崔杼一怒之下把史官殺了,然而史官的弟弟接著寫崔杼弒君,又被殺了,另一個弟弟再接著寫,卒使權臣殺不下去而作罷。當時還有一位南史準備好竹簡,如果史官再被殺,他將前往書之,這是齊國史官奮筆不屈的精神。

晉國的董狐也是如此,不畏強梁而直書『趙盾弒其君」,因而博得孔子的讚譽:「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這些歷史書寫者所表現的凜然正氣,主要在忠於他們的職業;寫歷史就要寫得真實,為了真實可以抗拒任何的壓力,包括犧牲自己的一切。歷史的筆刀忠實,有時背負著沉重的人事糾葛,就說司馬遷這位史家好了,其筆冷冽、義正,「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終成一家之言;大有一針見血示人的氣勢;司馬遷游走歷史千古,曾經孤懸在囹圄、權勢的混亂中,剖析正義與邪惡、出入理想與現實間,不負平生,博得史名。

 

4、宗下的“三刀六臂"

當年在台北講堂當義工,幾次講堂舉辦登山聯誼,那一次走深山步道,走著走著竟然出現荒煙蔓草山徑,領隊就帶著兩位男眾超前,拿出備有的鐮刀,邊走邊殺出一條活路,如此凜冽大氣,讓人想見“篳路藍縷”的氣概。也讓我為菩薩「以他人的安樂為先,苦不以為苦的精神」讚佩。那時老和尚正南北波奔,辛苦在北中南創立道場,也是受其精神召喚,有更多的護法菩薩投入,在本山也常有人出家,只要一有空閒有些人就會南下觀禮,一條求法的道路緩緩鋪開。

 

聽老眾說在早期不是代刀時候,圓頂儀式中都會看到師父以密教中的香、水、印、三淨法為剃度者淨其身口意;然後特別強調,出家人必具三刀六臂。所謂三刀六臂,就是:

  剪刀--裁剪衣衫。

  菜刀--炊事事宜。

  剃頭刀--自己料理鬚髮。

  一臂--犍槌。二臂--園圃。三臂--柴薪。
  四臂--文墨。五臂--作務。六臂--挑提。

師父以密教中的香、水、印、三淨法為剃度者淨其身口意;然後舉刀三剃,並唱道:第一刀,斷除一切惡。第二刀,普修一切善。第三刀,願度一切眾。

  三剃圓滿,賜予法號,告之法派山脈。至此,剃度儀式圓滿,最後闡述本門家風,三讀其文,謂:

「不管人家對不對,自己一定要對;做對了是應該的。做錯了趕緊懺悔。」 

 就這樣,金刀剃下娘生髮,法王座下又添孫,無始所種菩提子,盡此一生報佛恩;行禮如儀,功德圓滿。

出家後依止師父,就要正行精勤於每一天,在時空裡刻畫著一個個珍貴的道痕;在本山這叢林道場,一向重視“刀耕火種",奮發獨立自主的精神。尤其宗下禪行者在茅茨中與清風明月共度時光,於烈日汗水中討生活,常常枕石漱流,遇河搭橋,逢山必走出一條路來,具備面面的修養之德,展現邁向理想的過程,由妄顯真,淘金提礦,汰礦尋金,全在老老實實的功夫之上。

 

 

5、智慧現前

我們知道佛陀說法,意在開啟眾生的覺悟之門,求得利樂的出離;以禪宗來講,表顯「智慧不從外求,但由心悟」的門道,禪的本身就是智慧的培養,在禪門裡一向有許多精深微妙的故事都在利刃中展開,禪機處處。所以高僧善德們總是半路殺出一句風馬牛不相及的話,機鋒、話頭....,都是為了消除學僧的妄想分別,看似奇特卻又切中要害,直指“本地風光”,讓人有一種死而復甦,不取也不捨的暢快與大自在,猶如利刃割紙般;誰叫娑婆眾生處處皆有“業”的險境,構成“道”的威脅;稍一不慎,瘴迷足泥,絕不是可以一刀即能截斷得了的!

 

因此,如何能抓住時空,把握樞機?所謂「殺人刀,活人劍」,其實是一體兩面的運用,不外轉業成道,那究竟殺了什麼?活了什麼?亦如宗下所言「吹毛劍」,劍刃睿智明利,並非「相」上的砍伐、去留,而是禪天地的行者,貪瞋癡之餘,刀劍起處有沒有一一突破無明、煩惱?所謂「平常心是道」,旨在饒益,就要多「運用思想,發揮智慧」,絕不是“計量”之功,而是“透脫”之德!大德!想心開意解,智慧現前,平常就要下功夫,千佛山“止觀”就是下手處!「聞思修」下,不妨好好磨鍊你思想的小刀,老禪師在《白雲心語》說:

 

「人的思想應該要常運用,就像是鋒利的刀欲常擦磨。否則,輪到要運用思想的時候,將是遲鈍、魯莽、愚蠢,在在顯得一無是處。」

 

 

6、本門的止觀

一般人受色塵緣境誘引,產生諸般煩惱,以刀來喻說待人處事的道理:惡口一出“如刀裂帛”,造成傷害,割得人心疼!那刀光劍影大有「豁出命去」的味道,難道人類就只能消極的舔傷、自憐自艾自怨?當然更不可回他病態、暴力的攻擊,讓世界支離破碎。那就好好運用止觀,重新裝填修養的自我。“止”像是攥住那把刺目的野草,“觀”像是割掉野草的鎌刀。思想的緩衝須要空間,所以想、行之間要建立起間隔,必須先具備一個條件,就是「想」,不要馬上做,一定要有一些方法,先要讓自己靜下來,定下來,不要亂,這種方法在佛法中就稱之為止觀禪定的工夫。

《大智度論.卷第57》(32寶塔校量品)說:

「....自己去除邪知見的刀箭,也去除別人邪知見的刀箭。自己去除纏縛圬垢的刀箭,也去除別人纏縛圬垢的刀箭。自己去除諸結使煩惱的刀箭,也去除別人諸結使煩惱的刀箭。憍尸迦,由於此等因緣之故,此善男子善女人,不會被刀箭所傷。」

 

7、關於刀的法義

老禪師《大般若經要解.十二真如”》說不變異性:

「變」是變化,「異」是差別不同,這是以本質來說,因為本質會變,而且有所差異。那麼,如何從變化差異不同中做到「不」呢?例如削水果的水果刀,一旦有人怒不可遏,隨手拿了就殺人,這個人就成了殺人犯,刀就是凶器,這時候刀就不叫水果刀了。可是於本質而言,刀沒有變,也沒有差別,它還是那把刀,只是人使它變了。可見,其不變異之道在於水果刀用以削水果,切菜的刀就是切菜。那為什麼還有人拿水果刀殺人呢?就好像一把菜刀,拿來劈柴火;於其本質而言,都是刀,當然可以這麼做,可是我們只能說「可以」,不能說「好」,它終究是切菜的菜刀,如果拿來劈柴火,以後就不好再切菜了。「真如」是不變、不變不動;菜刀雖可以劈柴,但這不是可不可以的問題,而是應不應該的問題。

 

所謂可不可以、應不應該,若說不應該,那什麼又是應該呢?所以有的人對法的道理有所誤解,不管什麼事都認為「那有什麼關係!」、「反正菜刀要劈柴火就劈柴火,如果再拿來切菜時不夠鋒利,那就再磨過,這不就好了嘛!」可是這裡面有個問題,我們知道菜刀是切菜用的,假使要劈柴火,究竟有沒有劈柴火的刀?如果有,為什麼非拿菜刀來劈柴不可?終究菜刀本身的不變異性是切菜,一旦拿來劈柴火,那就變異了,可是偏有人自以為境界高,還理所當然的說「切菜的刀,難道就不能劈柴火嗎?那表示你很計較、執著。」所以,遇到拿菜刀劈柴火的人,如果要去挑剔他,那還得先搞清楚這個人有沒有劈柴火的刀才好。假使他根本沒有劈柴火的刀,那也不能說他不對,因為他不能只切菜,不劈柴火,否則怎麼炒菜?可見,以真如為結果,其變異性於本質確實有存在的現象,可是如何做到「不」呢?其實,那還是認識、瞭解的問題,至於最後的結果,以至存在的現象,都還很難說,可是這與佛法有什麼關係呢.....」(請看原文完整的法義)

 

所以,一把刀本身是清淨的,端看你拿來做什麼用途?可以拿它來切水果、劈柴,但千萬不可拿來殺人,因為這不是刀的自性本有。所以佛法中才會談“物的自性”,說此物的本體;而物物分別皆有其自性,即所謂的自然性,以及清淨性,再看人之所以會染污,就是因為有造作的行為,談自性就是談這些理諦,就因為人會透過行為影響他人,甚至這個世界,如果你用刀來做破壞性的事,那你就是不尊重物的自性。相反的,每個當下能以刀喻修養,大可做更好的選擇;所以讓我們去探究佛法“不變異性"的真諦,莫受“變異的扭曲”迷惑,因為你才是刀的主人,絕不可失去性靈的自在、通透!無論是風雨晦暗的日子、太陽璀璨的日子;不論是拿刀、拿筆、拿鋤、拿書、拿錢,吃飯、工作,任何身口意的行為都是黃金般的印象,自心即是主宰,不為物轉而能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