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探秘七之二

    好比在修行的路上,你執著那個修行,就是個有為法,它會顯現種種的現象,變成你修行上的障礙,如果變成一種執著的話,它就成了解脫的障礙

  • 文:若知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19期2017年3月

楞嚴探秘七之二             若知

所以“有為法”是什麼?造作的種種善、惡、無記,這是基本的業的現象;雖然其中有業的也有道的,但不要認為「“道”就是無為法」,不見得!“道”如果執著的話,還是一個有為法,它不清淨;有為法是有漏的,它是要受報的。我們以業的善惡無記來講,當然善法的報比惡法的報要好,可是一樣要受報,如果是道的有為法來講,也一樣要受報;好比在修行的路上,你執著那個修行,就是個有為法,它會顯現種種的現象,變成你修行上的障礙,如果變成一種執著的話,它就成了解脫的障礙。所以在唯識學裡面,提到“無為法”,認識“有為”之後,還要進入到“無為”的認識;好比「做了功德不做功德想,我把功德做一種回向--“普施法界有情,共成佛道”,就等於不執著那個功德了,做一個普施回向不執著,這是一個無所有的布施,也就是無所執著,你把它捨掉了;但是實際上不是說說這麼簡單的,必須要以發菩提心作為後盾。這裡是先去做這種認識,了解身口意的造作,業的造作跟道的造作,都是一種有為的現象。

只要是在我們生活當中周遭顯現出來種種都是,所以說「一切有為法,皆悉待緣生;發起不自有,隨緣有差別」。我們過去造作的因,它會顯現一個果,“過去因現在果”;同時果相顯現的當下,如果你是有為的話,果相顯現的時候它還是一個緣境,過去的因現在的果,這個果是什麼果?累積的現象,它是一個現象;過去造作不好的因,現在顯現的相是不和合的,如果過去造作是不理想的,如造作惡因的話,現在的現象就是不投緣的,感覺上就是種冤親債主來討債的現象,是不和合、不和諧的,你心裡面會起煩惱;而當這個現象顯現出來的時候,它是個果相,可是果相當中你又會造作,所以說「諸業隨緣了,莫再造新殃」就是這個道理。外面的就是一個緣,你本身就是一個因,一個現象顯現出來的時候,塵境對你來講是緣,你意念所起是個因,「因緣和合而生法」是不是?所以「果中有因」。過去因會形成現在果,現在的因呢?會變成未來的果;如果瞭解到這層就好掌握了。

當現在的果相顯現出來的時候,要掌握的是在這裡:「心色相應,色蘊入受蘊起,想行之間間隔建立,不要馬上形成一個結果」,如果我們不學佛法的話就不懂這層道理,不懂這一層你就是隨波逐流過日子,好的樂、不好的苦,但都會造作;如果懂得這一層道理,過去的因是現在的果,現在的現象又潛伏著未來果,那麼塵境好你要怎麼面對?塵境不好你又該怎麼面對?古德告誡我們說「一切隨緣了,切莫造新殃」!佛法的智慧則是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皆悉待緣生」、「發起不自有,隨緣有差別」,就是這個現象,看你這個現象是什麼緣?好的是個善緣,不好的是個惡緣,你能掌握的則是你自己的"這個"!能不能夠掌握在乎自己!如果是業,而自己不改變的話,那麼就是繼續造作;如果能夠掌握,轉業成道的話,那這個現在因就可以扭轉未來的果相。

須菩提是解空,我們知道,在菩薩道來講要瞭解到這一層相當重要;你唯有瞭解到這個法界的現象,本體相、實體相,它是一個虛空境,它是一個清清淨淨的;他能夠瞭解到這一點,他過去也是一個修行人,須菩提生在婆羅門家,過去有修行,因為婆羅門種性都是修行人,十五歲以前要去修行的,然後再還俗,結婚生子,到了四十歲以後又要去修行,婆羅門種性是這樣的。他們要修「梵天」之法,所謂“梵”是以善為主,他們認為他們是從梵天的口中生出來的,所以很珍貴。須菩提出生的時候有一個瑞相,就是家裡面所有裝東西的容器都空掉了,印度的貴族在當時有個習慣,長子出生要請相師看相,看他出生之瑞相怎麼解釋?所以須菩提有這樣的一個特色,顯現出他過去的修行在他能理解到法性是一種空寂之境,他能夠體會得到,這是他的天賦。所以在成為佛陀的弟子之後,佛陀每講般若經,講空性的道理的般若經時,幾乎都是以舍利弗或須菩提為首座弟子,《金剛經》就是以須菩提為說法對象。

佛陀曾對須菩提說:「須菩提!你很有辯才,能深體真空的道理。今天在場聚會的菩薩很多,你可以向他們解說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法,滿足他們的所學,以共勉精進吧!」佛陀這麼一說,在座的會眾都知道般若法門是甚深微妙的法門,所以心中都猜想道:「須菩提尊者能以自己的智慧辯才來宣說如是微妙之法呢?還是稟受佛陀的威神之力來宣說呢?」須菩提知道會眾的心意,他就說道:「佛陀的慈命是不能違的,弟子們來說教,不論深淺的教法,如果要能說得契理契機,皆是承受佛陀的威神之力。承受佛陀的威神之力來說教,勸人修學,才能獲證到法的本能,才能和法的實相相應,才能和佛陀的心意相通。我現在以佛陀的威神之力,來宣說修學菩薩道的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理,這不是我的智慧辯才之力。」(註:詳細內容在前集已介紹)

學佛的人都一樣,要學覺悟就要明心見性,徹頭徹尾脫胎換骨,如果還有一點點自我,那就是根本還沒有突破,還是一個自我意識而已。你如果是位法師,還是一個自我意識的話,那麼所說的都是魔說而不是佛說,這在《楞嚴經》里有明確的交代。修行人對這最好有個徹底的認知,否則處處危崖、步步陷阱,稍一不慎,墮五間獄,受報無了時。《楞嚴經》裡重視這一問題,對自我五蘊的現象有詳細的剖析,以後會再專門介紹。所以我們都應該抱著和須菩提一樣的謙虛心,依教如法修行,必須具備正信理念,「修無所修、證無所證」,《金剛經》記載須菩提問佛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所得便有所執著,怎能清淨入虛空無礙呢?

我們在《大般若經》裡面,常看到般若波羅蜜它的一個意境,就是必須要破除所有的執著;雖然問的是菩薩法,其實沒有什麼菩薩法可說,問的是般若波羅蜜多,佛陀講了很多般若波羅蜜多的內容,最後也是要打破它,沒有法可執。像《金剛經》,前面講的是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可修可得,但是到最後,沒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可修可得;像《心經》說「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都是要破除所有的執著,才能進入到清淨之地。

    我們要知道,法的本體是這樣子,如果你不懂得這個道理,你就不懂得演戲;《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不就是說「人生如戲」嗎?我們看看演員,他在戲上面演的角色,最後是一場空的對不對?「他下台後那個關係還存不存在?不存在了!」我們人生也是一樣!有慧根的人,識取到人生「如夢幻泡影」,他就明白不能執著,因為一執著就成為煩惱,就變成一個實體了。其實這個「實體」是個「妄識」,就是經中說的「狂心」--狂亂之心,你就永遠受這狂心驅使,就像戴了個假面具一樣,如果你一照鏡子,發現「啊!我戴了假面具」,你要能當下醒悟就能恢復清淨,否則就是「狂心不歇」,如果狂心能歇,當下就是菩提!佛法中"般若"的修養就是要讓我們怎麼樣將業識轉成為智,能夠看到這一點,就可以「轉識成智」,如果看不到這一點,那永遠就執著自己的業識;執著自己的業識的話,就是造什麼因就得什麼果。如果能認識「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於法不執著,你才能夠轉化,當然首要條件必須識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造作惡因一定會有惡果,你不能說「造作惡因,它如夢幻泡影」,可能嗎?惡因得苦果,它空不了!造善因呢?如夢幻泡影?不行,同樣也有結果!只不過善因沒有關係,你可以做回向,好比「布施不作布施想」,你這是好事嘛,對不對?所以不會得到惡果;可是你做了惡因,比方你曾傷害別人,斷了人家的性命,那肯定是要受報的,只等因緣果報成熟那天的到來。佛門有言:「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假使經塵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因果是鐵的定律,也是生命輪迴裡最公平的法則;身為四生慈父的佛陀,救渡眾生不遺餘力,但也有三件事無可奈何--「不能滅眾生定業、不能度無緣眾生、不能度盡眾生」,可見生命只能由自己操控,然而佛說「眾生皆有佛性,眾生皆可成佛」,可見有靈性的眾生,必然的必須往上提昇,絕不能走倒退路,《楞嚴經》中便細說其端倪。

所以目犍連尊者,為什麼後來他會得慘死的果報?目犍連尊者神通第一,經典裡提到「神通不敵業力」,從幾件事情可以看得到:一是目犍連尊者,他因為有神通,所以在入定的時候看到他母親墮到餓鬼道,餓鬼道吃不到東西,東西一碰到就變成火焰,這很痛苦啊,目犍連尊者用神通去救他媽媽,用神通給他媽媽吃東西,都沒有辦法,因為這是本身業力要受報,任何人無能為力,所以目犍連尊者就向佛陀求助,怎麼救他的母親?最後就是藉「供眾僧的盂蘭盆法會」的功德力才能夠超度,佛陀對尊者說,憑你一個人的功德力是不夠的,要藉供眾僧的功德力,這也是盂蘭盆法會燄口施食儀軌的來源之一。

目犍連雖然神通廣大,不僅救不了母親,就連自己的身命也不能自保,他生命的最後是當他經過伊私闍梨山下的時候,是被裸形外道以亂石砸死的。印度的外道很多,有七十二種之多,裸形外道是不穿衣服修行的;一般比丘對目犍連的死很不以為然,認為這意外是可以迴避的,目犍連尊者既是神通第一,他可以預知到前面會遇到什麼,他為什麼不躲開?佛陀告誡並安慰他們說:「諸比丘!目犍連是一種殉教的精神,並不是他不知道預防,他有大神通力,他可以保衛自己不死,但這不是究竟的辦法;修行人不可以違背因果法則!目犍連在因中曾經捕魚,殺生的業要了結。而且目犍連早就發願把他的生命獻給真理,現在滿了他的願望,他以歡喜心而入滅;我的弟子若都能有目犍連犧牲殉教的精神,佛法就能更加發揚廣大!」老和尚跟我們講了:「當你業報現前的時候,要歡喜去承受啊」,目犍連尊者就是以歡喜心去承受!這就是最平常的道理,怎麼樣面對現實生活?!他不是去逃避的!老和尚有一句法語,在《思路》裡面講過:“修道時,六親不認;行道時,眾生皆尊”,因為你是把自己放到眾生裡面去了,眾生都等於你的父母,眾生皆尊!“殉道時,大捨忘我;成道後,乘願再來;此乃佛弟子應有的認識與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