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要義 覺的認識

    所以本覺,不要把它扯到第八阿賴耶識。本覺既然是佛性,怎麼能顯現出來?如果不能顯現,即使本來就有這種覺悟的本能也沒有用,因為必須要顯現出來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20期2017年4月

佛法要義  覺的認識

 

這個時段來談覺的認識。從一開始就談到佛的問題,「佛」以法義而言,就是覺悟的意思;以名相來說,「佛」就是佛陀,譬如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這是以名相來說。今天談的「覺」是以佛陀的法義來說,「覺」要作詳細的認識,的確是很複雜的;首先來看「覺」,為什麼說佛陀的法義是覺,佛陀的名相也是覺?這就關係到它的本體、作用,以及所涉及到的修養智慧,都有其差別。

 

「眾生皆有佛性」,這一句話其實就是本覺,說明眾生本來就有覺悟之性,所以稱為本覺。「本來」是怎麼來的呢?如果以唯識學裡第八識來看,它是一個虛空之性,談覺悟的本能又有其本覺的話,究竟第八識而言,「虛空」應該是什麼都不存在,為什麼還有本覺的說法?有一個大前提,佛法是對人說的,涉及到人,當然就有成為人的過去,有其本來,所以不能把唯識學的第八識虛空藏,或者如來藏,放在本覺的上面。因為以現在的人,任何一個時間、空間的人,成為人或者成為六道眾生,其實就是那一句話:眾生皆有佛性;也就是眾生本來都有覺悟之性,「本來」就是說生命開始以後,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

 

所以本覺,不要把它扯到第八阿賴耶識。本覺既然是佛性,怎麼能顯現出來?如果不能顯現,即使本來就有這種覺悟的本能也沒有用,因為必須要顯現出來。所以從本覺來說,眾生皆有覺悟的本能,必須要能表現出這種本能來;這就涉及到第二個所說的「自覺」跟「覺他」。自覺,這是以自己本身;不是談自從什麼時候開始,自覺跟自性的「自」是有其差別,這裡說自覺就是自己要覺悟,如果沒有前面的覺悟的本能,當然自覺就無從生起。所以談自覺,過去本具的覺悟的能力要怎麼樣顯現,這就必須要有修養,而修養要形成必須要有修行。

 

修行,修什麼行呢?是從身、口、意行為來著手,身、口、意的行為,怎麼去著手,依據什麼?必須依據佛陀的道理方法,有了佛陀的道理方法,在現實生活間,從無明、煩惱、障礙種種的現象中去認識、瞭解而發現,有了發現才有機會覺悟,這就是從修行完成修養,顯現出自覺來。這自覺的「覺」是原來覺悟的本能,所以覺悟的本能不是忽然之間生起的,是經過修行慢慢形成而完成修養,達到自覺的能力。

 

所以自覺是談自己的覺悟本能,不是說自己本來就有覺悟,不可這麼說。眾生皆有覺悟的本能,是一個覺性,自覺是從性見體,發生它的效用,這樣才叫做自覺;為什麼談自覺還要覺他呢?必須瞭解,這個他並不是講別人,也就是自覺憑什麼覺?是不是就去覺悟佛陀的道理與方法呢?不是!而是依於佛陀的道理方法,怎麼樣面對人或事,從中去修行,達到修養的目的。

 

這裡講「覺他」是從現實生活中,從人、事上面所發起的種種現象,不管是無明、煩惱、障礙、所知,種種的問題。如果說得再詳細一點,這裡的覺可以說是從色塵到法塵到色法,以至到色心相應,憑修行從中去認識、瞭解、發現,最後能從這些問題中去突破,顯現出自覺的本能;可以發現另外一個問題,此中必須要有智慧。一般沒有智慧的人,不是同樣也生活在世間,面對人、事的問題嗎?不是說世間法就沒有這種現象,它同樣也有覺他的機會,甚至於可以成就覺他,只是所覺的人與事,雖然顯現了自覺,可是還有缺失,所以這種「覺他」是有缺失的覺他,這是世間的說法。

 

佛法呢?是依於佛陀的道理、方法,從覺他中需要從修行完成修養;這種修養是什麼?就是智慧。有了智慧才能覺他,也就是對人與事的覺悟,顯現自覺的能力,就叫做自覺與覺他。講到這裡,大家會很快的聯想到,佛陀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好像不是這麼講的;這裡的主題是教大家對覺的認識,而覺的認識不是一個名相的解釋而已。一開始就講「覺」有不同的時間、空間、不同的內容,以及不同的對象,問題都不一樣,所以就從本覺談到自覺,要自覺必須要覺他;覺他是依於現實人生的人與事所發起的問題,怎樣不被迷惑,不會造成貪、瞋、癡,使自己不會成為煩惱障或所知障,這就是對「他」的覺悟,能夠顯現「自覺」的能力,這裡談自覺與覺他是這種意思。

 

佛學辭典經常談到覺或者佛,總是這麼說: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從前面的主題「眾生皆有佛性、眾生皆有覺悟的本能」,這種覺悟的本能以自己來說,要表現這種能力,必須能從現實生活的人與事去認識、去覺悟,才能夠完成。佛學辭典上講的第一個自覺,也就是具備了自覺的能力,這種能力是來自「自覺、覺他」的修養。這裡談覺他是講什麼呢?是說自己已經可以顯現覺悟的能力,能化解問題、煩惱、障礙,本身已經有了這種利益,然後去幫助別人也能得到同樣的效用或利益。所以這裡談自覺跟前面依於「本覺,自覺、覺他」的修養而展現出來的自覺,已經具備了這種自覺,才能夠去幫助別人得到覺悟,這就叫做覺他。

 

如此自覺、覺他是不是就完成了呢?佛學辭典上還有一個「覺行圓滿」,就是從凡夫眾生怎麼樣完成自覺,還能夠幫助別人得到覺悟;這裡面有自覺、覺他,可是這一種覺與行是不是圓滿的呢?如果講覺他,偶爾做得到,可是有的時候還是做不到,那表示還有缺失。缺失來自哪裡?來自自覺的修養一直沒有增上,停滯在某一個時間裡;所以覺他是依於自覺的修養,自覺的修養能表現多少,幫助別人覺悟也只能表現多少。

 

最後要達到覺圓滿、行也能圓滿,才叫做覺行圓滿;到了這種境界是什麼境界呢?我們說圓覺的菩薩或者是佛的果位,都是覺行圓滿的修養完成。所以整體來說佛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其實這也是從一個凡夫眾生,怎麼樣從修養慢慢轉化,慢慢能夠提昇、增上到達覺跟行都沒有缺失,這就是所謂圓覺的菩薩,或者妙覺的佛的境界。從本覺、自覺與覺他而後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麼分別的認識,我再作個整理:「本覺」就是眾生皆有覺悟的本能;「自覺與覺他」,這種本能要修養才能完成,顯現自己覺悟的能力,這種能力從哪裡來?是從覺他而來。覺他是以人與事所發起的問題,而有所謂的無明、煩惱,或所謂的般若、菩提,在這些上面都叫做覺他,從中去學習、修行而完成修養,這種修養是什麼?就是智慧。所以展現這種自覺的能力,從覺他去修行,完成修養,顯現出來的智慧,這叫做自覺與覺他。

 

第三個佛學辭典上講的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與覺他完成自覺,這就是修養了,有了這種修養才能幫助別人得到覺悟,這叫做覺他;所以這跟前面第二個說的覺他是不同的,不可以混為一談。自覺的修養到什麼境界,當然能幫助別人得到覺悟的程度,也只能如此。如果自覺的修養,愈來愈增上,甚至於增上到沒有缺失了,也就是圓滿的境界了的話,當然幫助別人得到覺悟也可以圓滿。這種覺與行,前面的「覺」是談自己的修養,「行」是將這種修養去幫助別人,達到圓滿的境界,這個在理論上大致可以瞭解了。

 

舉個例,概括來說這三者:本覺、自覺、覺他;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譬如「老師」,於本覺,人人都有做老師的機會,有這種本能;而怎樣達到資格,顯現老師的能力?就叫做自覺的話;當然必須要去學習。譬如,念師範學校,習得當老師必具的條件,這些都是覺他;這種覺他是完成自覺的一個修養,也就是達到了做老師的具備條件。這些條件都具備了,老師資格也有了,就有了自覺的能力;那那怎麼去教學生呢?教學生,有小學、中學、大學,甚至於研究所的不同,這裡就看「自覺」,本身具備的修養如何,如果自覺的修養,只能夠做小學老師,就只能教小學生;如果自覺的修養到達中學的話,當然就可以教中學生;自覺的修養可以達到大學的話,當然就可以教大學生。

 

原來自覺是可以增上的;覺他的表現,需要修養增上,才能提昇幫助別人覺悟的能力,要達到什麼樣的程度呢?大家要注意,這裡談覺行圓滿,如果講老師,絕不是談大學裡的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自覺的這種老師條件,不管什麼樣的對象,幾乎都可以教,都可以幫助別人,那麼這個老師,就是到達了一種圓滿的境界,這也可以叫做覺行圓滿。

 

當然這只是一個比喻,這種比喻可以去發現,本覺的法義、自覺、覺他的法義以及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法義,所以只是在名相上解釋比較容易,如果進一步要在法義上面得到利益,而且要從修行達到修養,還能表現的話,當然就是不容易了。是不是都做不到呢?還是需要自己去學習,也就是從修行上面去完成修養,如果只是一句話:「眾生皆有佛性、我本來就是佛」,也認為自己現在就是佛,這是一個莫名其妙的說法。

 

「本覺」是眾生都有這種本能,這種本能怎麼樣完成?必須要有「自覺」與「覺他」的修養,有了自覺、覺他的修養,你自覺的能力才能表現,這種自覺的能力的高低大小,就在乎修養是不是一直在提昇,或講增上?那麼覺他的這一種表現也可以增上;自覺如果停滯在某一個時刻,某一種境界的話,你幫助別人的能力也是有限,所以才談到覺行圓滿。這個圓滿是不分時間、空間、對象,幾乎什麼樣的問題都能化解,必須要有自覺達到圓滿的表現能力,這種表現的能力是來自修行完成的修養。這就是「本覺、自覺、覺他」,以及「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究竟的法義,這是我們必須要瞭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