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探秘七之四

    慈悲的佛陀不給他難堪,只慈祥和藹地對他說:「你長久以來一直飲邪見之毒,我現在要幫你把邪見逼出來。」

  • 文:若知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21期2017年5月

楞嚴探秘七之四  若知

 

等到了適當的機會,傲慢的他終於向佛陀挑戰說:「瞿曇!我先告訴你,我是什麼論點都不接受的。」這擺明了來意不善,說明了不管你有多高明的見解,我就是不接受。沒想到佛陀毫不經意的問他說:「你說你一切法都不受,那你對你自己這一個論點看法受不受?」這一句話當場讓摩訶拘絺羅啞口無言。

慈悲的佛陀不給他難堪,只慈祥和藹地對他說:「你長久以來一直飲邪見之毒,我現在要幫你把邪見逼出來。」佛陀實在是太高明了!梵志聽了佛陀的話,他傲慢的心消失了;慚愧地低著頭,心想這道人真厲害,這一下就把我駁倒了,我答受、不受都輸了。若答受,豈不是自己打自己耳光?就答不受吧,雖然推翻了自己,但原則上我還是不受的,至少保住了自己的論點,不致輸得太難看;於是就說:「瞿曇!我說一切法不受,是見亦不受。」

佛陀就對他說:「梵志!汝不受一切法,是見亦不受,則無所受,這麼一來,你的見地也很平凡哪,跟一般人沒兩樣,又何必那麼傲慢,目空一切呢?」當下就收服了這位長爪梵志,成為沙門釋子,這就是摩訶拘絺羅。所以那個時候佛陀收的弟子,除了釋迦種族的王子,再來就是婆羅門,當然也有其他種姓;婆羅門在印度社會是最高的階級,本來就有修行的,所以都是非常優秀的。這也是時節因緣,也是佛陀這樣的大修行人、大覺智慧者,才降伏了這些修行者。

我們看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經裡面有的尊者用父母親的名字,「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就是父母親名字合起來的例子。他也是婆羅門種族,因為他的父母親年紀很大了,父親就去向恆河祈禱,賜他一個兒子,他是求願而滿願,「富樓那」就是「滿願」的意思;「彌多羅尼」是「慈心女」的意思,也是他母親的名(彌多羅尼,翻慈行,亦云知識;四韋陀有此品,其母誦之,以此為名),所以合起來就是「滿慈之子」。他是佛陀十大弟子中說法第一,其實他是「外現羅漢相,內密菩薩行」,他是宿世修來的,在好幾位佛的時候都是輔佐佛陀說法,都是說法第一。

我們看看他度頻婆娑羅王,頻婆娑羅王是阿闍世王的爸爸,阿闍世王因為受了提婆達多的煽惑,想要取而代之王位,因為他對他父親很殘忍,「阿闍世」意思是「未生怨」,還沒有出生就有怨,因為他生下來的時候,看相,相師說這個孩子對父母不利,他爸爸想把他丟死,沒想到從二樓丟下去他只斷了兩根手指頭,命保下來。這小孩斷了兩根指頭,長大就問人,好事者就告訴他:「你爸爸想把你丟死,你命大保住了」,因此就恨他的爸爸。後來加上提婆達多煽惑,提婆達多我們知道,他雖是佛陀的堂弟,出家後卻不懷好心,先學神通,繼而想取代佛陀的地位,所以我們看神通等不等於修養?心術若不正,神通適成危害的利器,追隨這種人紛紛墮入魔道,受地獄之果報。提婆達多為實現其野心,這時他需要個大護法,就找阿闍世王,若阿闍世當國王,則提婆達多就有大勢力了,可以大行其道,這是提婆達多的想法。

阿闍世王怎麼樣對待他的父親呢?把父親的腳底削掉,讓他不能走,關在地牢裡不給吃的,要這樣餓死他;那他媽媽韋提希夫人,偷偷把乳酪一類的東西敷在身上,這樣子帶進去給他爸爸吃,才保持他的命;阿闍世王就感到奇怪啦,怎麼餓不死呢?人家就告訴他,媽媽有時偷偷帶東西進去給爸爸吃,他氣得不得了,把媽媽也關起來,人家就告訴他,「從來就只有殺父沒有殺母的」,「你要殺母的話是天地不容,我們也會離開你」,他不敢殺母親只好把母親關起來。韋提希夫人與頻婆娑羅王都是佛陀的忠實皈依弟子,這時候內心痛苦失望到極點,佛陀就派目犍連與富樓那兩為尊者去度這個頻婆娑羅王,介紹他念佛往生。

他們怎麼說呢?「大王!我是奉佛陀慈命來的,佛陀要我告訴你,業力所招感的色身,總要感受苦報,業報要把他了結才好。修道最要緊的就是能消滅罪業,獲得解脫。在牢獄裏被囚的人,像是失去自由被束縛了,其實沒有進入監獄的人,同樣的還是給金錢、名位、美色所囚,娑婆世界,就等於是一個大監獄一樣。無論在監獄或不在監獄,死亡是最後一條路,沒一個人能免。所以死亡本不必恐怖,當生的時候就注定有死,所要擔心的是,死後所往的去處!所以佛陀說,你要稱念阿彌陀佛的聖號,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才是一個自由解脫的安養國土。」

我們知道在這個時候,你跟他講什麼「發菩提心」等等大道理都無濟於事,最迫切的就是讓他心安頓下來,所以讓他直接認識西方極樂世界,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乘彌陀佛的願力,可以帶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離苦得樂。《佛說阿彌陀經》是這麼來的,基於頻婆娑羅王與韋提希夫人所處環境的需要,佛陀才不請而說法。不請而自說是十二大部經教之一例,在十二大部經裡屬「優陀那」--無問而自說,佛陀在娑婆世界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是這樣的一個因緣來的。所以佛陀說法--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依緣而起,這是不請而說的一個例子。

頻婆娑羅王聽了富樓那的話後,心中頓從驚駭惶恐無依而釋然,死既是必然,去處又是那麼美好,還有什麼疑慮呢?他把所有不平等心、怨恨心放下,已然見到永恆的光明,知道生命是無止境的,不是只有這一世而已,這是佛派富樓那來為他說法,讓他能夠轉念,在那個肉體精神很痛苦的當下,帶來生命的希望,於是捨念求往生,一心專念南無阿彌陀佛,才能安詳的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是求生西方淨土的首例,應該會給我們很多啟發!

再看優波尼沙陀,一般經裡面很少見,在《楞嚴經》裡面才出現,為什麼?優波尼沙陀出現是在第五卷的中後,講二十五圓通的時候,他是第二位,第一位回答的是五比丘之一的憍陳如。為什麼這裡要介紹?尼沙陀是色性空的意思,「優波尼沙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觀佛,最初成道,觀不淨相,生大厭離,悟諸色性,以從不淨,白骨微塵,歸於虛空,空色二無,成無學道;如來印我,名尼沙陀。塵色既盡,妙色密圓,我從色相,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色因為上。」他是以色為因,這個色,最容易起執著就是男女之色,這部經也因阿難迷於色而為緣起,《圓覺經》有言「眾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其實人愛美色,對所有美的東西都容易起執著污染,經中才說「令汝流轉,心目為咎」;六根裡面,意根就是我們的心念之始,意念才能成為心,而五根裡面眼睛最容易看到什麼就執著什麼。

佛陀問弟子們修證圓通的方法,最初入道的五比丘的代表當然先要發言,然後就是優波尼沙陀起座回答,可見修行破色的重要;優波尼沙陀頂禮佛足,然後回答佛陀說:「我亦觀佛」,這個佛就是覺悟的意思,我觀照覺悟的方法是觀色的不淨相,生起大厭離,觀色法的不淨相,從色的不淨相中生起極度的厭離心;見取「色」的本體本性,「相」則是會起變化的,好比九孔所流盡垢穢,由美好變臭爛,由不淨變成白骨,最後化為微塵歸虛空;最後禪觀發現色無所著處、空也無著處,「空色二無」,終「成無學道」,成無學道就是證阿羅漢了。

從有學到無學,什麼是無學?就是他修到此階的最高層次畢業了,這就叫做無學,羅漢是「所做皆辦,不受後有」,所有的業都清淨了,不入輪迴了。觀色的污染,我們說這本經的緣起也是源於阿難被摩登伽女引誘,這是兩個人宿世的因緣,五百世曾經為夫妻,他逃不過這一劫,所以才會把優波尼沙陀這個「觀色性空」的圓通法要放到第二,說明此法對修行者的重要性,「戒不可破」!佛陀入滅所說「以戒為師」是對修行者的諄諄教誨!為示重要,所以把優波尼沙陀「觀色性空」的這位弟子,列入此經的上首弟子來以示警誡。佛陀慈悲,這麼明顯的無言之教我們豈能忽視,而任由邪師猖狂?!

「悟諸色性」,我在學佛的當中,最初成道,我是以從「觀色性空,不淨相」,對於色相產生一種極大厭離,體會到這個色性的本質本是空的,從不淨然後變成白骨,最後慢慢變成微塵,最後歸於虛空;「空色二無」,這個「無」不是什麼都沒有,它是一種突破的境界,觀到空的境界,進入到空的時候也要清淨啊,它不是什麼都沒有,色是基於因緣,那個色,再美好的東西它還是會腐爛,變惡臭,最後歸於塵土;「空色二無」,我在這個當中入三昧去觀的時候,進入到最後能夠清淨,所以「如來印我,名尼沙陀」,因為是觀色性空,從這裡去下手;「塵色既盡,妙色密圓」,他觀的境界是什麼呢?以塵色來講都「淨盡」了,或者是塵色「盡淨」,在上在下都可以,所以我們看,它不是斷滅的現象!最後「塵色既盡,妙色密圓」,我不敢講,因為我現在講了還是個妄想的境界,我不是阿羅漢,所以我不知道他的「妙色密圓」究竟是什麼!證境只有自知,是不能言說的,有言說皆妄語、增上慢,這是佛陀親口留給後人的教誨,所以我不知道現代人怎麼那麼大膽?既是教內修行人,敢自稱“我是活佛、我是誰誰誰的再世”,豈不都成外道魔眾了嗎?!

所以不能強解「妙色密圓」,對修行者的證境必須有所尊重,強解必錯會,此是罪過;道破是妄語,更是罪上加罪,即使我這樣講都還是個妄想的意境,佛法的證只有自知,別人是不可以臆測的,要知道臆測皆妄語,是犯戒的行為。我只能說優波尼沙陀到底該怎麼做,我只能這樣講,我不會講「妙色密圓」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境界;「我從色相,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色因為上」。優波尼沙陀的因地修行法門是什麼?從觀色性空開始,以色因為上;是色為誘因,引發他去修行的;而修到了羅漢的境界他會通,怎麼通?就是六根要完全清淨,所以「塵色既盡」之後,產生了「妙色密圓」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