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要義 覺的行法(一)

    「無上正等正覺」,正等正覺的「等」是說要達到覺的目的,不管用什麼方法去修行,必須在一個正道上,離於正道雖然也有覺的機會,但不可能達到圓滿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23期2017年7月

佛法要義 覺的行法(一)

前面於“覺”已作了一些認識,現在來介紹有關覺的行法,我們要怎麼做才能達到覺的目的?覺,必須要以道做為規範;道,就是一般講的正道。大家在經典上常常看到一句話:「無上正等正覺」,正等正覺的「等」是說要達到覺的目的,不管用什麼方法去修行,必須在一個正道上,離於正道雖然也有覺的機會,但不可能達到圓滿。談正道,經典上不管是聲聞乘、菩薩乘,都是以八正道來說,也就是行於八正道上,就可以達到覺的覺悟。

覺的覺悟,一般聲聞乘或菩薩乘說八正道,第一個是講「正知」,為什麼這裡談「明見」呢?什麼是正當的知見?當然要明了而能顯現出來,使人得到利益才是正見,或者叫正知。事實上,談「見」,是以「顯現」來說,不是以「看見」、「看法」來說。因為「明了」就已經有了修養了,有了這種修養,還要能顯現出來使人得到利益,才是正知;否則好的一面叫做知識經驗,不好的一面也稱之為知識經驗;不同的是:不好的一面雖然也有暫時的利益,可是這種暫時的利益已經造成了傷害。

所以八正道第一個不談「正知」而說顯「明見」。明是以明了而言,明了就是已經有了修養,有了修養顯現出來使人得到利益。譬如這個人智慧很高,能夠明明了了的,一下就能表現出智慧。當然,要談明見於行法,這不是變成一種表現了嗎?好像就不是修行了?要知道解釋明見的道理,「明」是要明了,明了必須要有修養,沒有修養怎麼能明了呢?所以有時不要用鑽牛角尖的方式去看文字。

第二個是思維。很多人把思維當成思想,其實思維跟思想是不同的;思維是人的意識作用,所行的道路,一定不離於菩提;而思路是什麼?當然思路就是菩提,為什麼要講思維?因為「維」這個字,在正體字上面看是一個「糸」字旁,意思是什麼呢?很細膩而且是綿綿不斷的,叫做維;所以細膩、綿綿不斷的思路稱之為思維。這是以菩提做為一個思路,不是以自我意識在菩提上面去表現,是在菩提道上不斷的熏習,怎樣精細地、綿綿不斷地去得到利益。所以這裡講思維,不能談觀念也不能談思想,思是談道路,譬如思路是什麼?就是菩提道路。

第三個談語言。語言不是指這個人講得好不好,所謂的能言善道。這裡的語言是一個人的修養,必須要在正當的前提之下。所以八正道稱之為正語,就是在言語上的修養,否則憑什麼完成正語呢?如果語言不加以修養的話,就形成「愛說什麼即說什麼」。要知道語言的力量來自哪裡?來自思維,是內在的修行,而語言是外表的表現。常說這個人,往往一句話就能使人得到利益,這就是講正語或講語言的修養。

第四個淨業。談到業總離不開身、口、意造作行為,既然前面談了語言,為什麼這裡又談淨業?不又涉及到語言嗎?“身、口、意”,口不就是語言嗎?要瞭解,身、口、意是造作的工具,業是分別善惡的內涵,談淨業,不離於身、口、意,是說它的造作的行為,事實上業有其內涵──就是善、惡以及無記。淨業究竟是淨哪一種呢?淨惡還是淨善或者淨無記?須知人帶著業來到世間,本來業裡就有善、有惡、有無記,問題是惡肯定不好,那善是不是百分之一百都是好的呢?談淨惡 很容易瞭解,那為什麼要淨善呢?因為善不一定都是好的;常常所謂的一份善意、一份善心,甚至表現一個善的言語,看起來都是善啊!可是要看你的內容是不是清淨的?

以文字而言,往往從文字上看好像都很好,如果用另外一種偏離的方式,把文字改成不好,以語言來講:「這個人說什麼都是為人家好!」可是為人家好,對方聽了是不是真正感覺是善意?假使常指責人家:「我們是學佛的人,你不可以這樣!本來這些話我都不跟別人講,因為同是學佛的人我才會說……。」聽起來好像很有善意,可是當你在挑剔別人的時候,就已經造成傷害了;雖然是善意也不清淨!因為已經造成傷害了。再說惡與善,善有這種現象,其實惡不一定百分之一百都是惡,有時內外很難辨別,譬如有人面惡心善,也有人言語上很甜、很有善意,事實上內在存心不良。

所以內與外,於善、於惡都要清淨;有時候聽人家講一句話:「你這什麼意思啊?」本來表現的是不善的意思,可是嘴裡卻說:「沒有什麼啦!我是一番好意啦!」甚至說:「你不要胡思亂想啦!」都會用自己的方式與理由,事實上所講的跟內心是不是相同?所以談淨業,於身、口、意是一種造作行為,可以完成業,而業有善、惡、無記的內涵,可是最好要表裡如一。在這裡我要提醒各位,雖說「表裡都一樣」,但並不是教你內心惡、嘴巴也惡,表現的都是惡,不是這個意思!因為是談「清淨」,善也是如此,並不表示內心是善,表現的也是善,以清淨而言,是彼此不會造成傷害的。

第五個是正命。一般會把命當成命運,其實談正命是談生命的維持條件,而生命的維持有各式各樣的方法。譬如付出勞力、將本求利,或是從事一個什麼行業,只要在正當的前提之下去工作,維持你的生命,這種生命的現象都叫正命。如果想不勞而獲,偷、搶、扒、劫,用種種不正當的手段而維持生命,那叫作邪命。

其次談精進。佛法中,幾乎談什麼都少不了精進,為什麼?談八正道,談「明見、思維、語言、淨業、正命」,這些行為表現的道路,它的正確性都對的話,如果只是對了而不去做,或者做一做並不能維持多久,這都是難免的現象,因此才會提出精進這名詞。精進就是要在好的一面,不斷地往前推進;既然談到了「明見、思維、語言、淨業、正命」,當然就是選擇好的,不斷地去推進使它提昇、增上,這就是精進。可是後面為什麼又談意念呢?精進不就是一種意念嗎?一定要知道,精進是一種行為,去修持一個什麼法門,每天都不斷地做,不斷地往前推進,推進什麼呢?就是推進修養。

讓修養一直往前推進,不會停滯也不會後退,可是在意念中是不是能使身、口、意,或者身心都完全一樣呢?因此,談意念肯定就是「制心一處」;精進,表面看起來很精進,於意念上如果盡是妄想雜念的話,這種精進就不是正精進了,也就不是正勤精進。所以這裡的意念是說,在一種妄想雜念難免會生起的時刻,要怎樣調理內在的意念,否則你的精進還是有限。

第八個談禪定。在這裡為什麼講“禪定”不講“禪那”?要知道禪定跟禪那是有所分別的;禪那是一種靜慮或正思維,所以前面談了正思維,後面就不談禪那而講禪定。如果用一個比較容易瞭解的說法:禪是在一種寂靜的狀態之下,表面看起來是沉靜的樣子,內在是什麼別人就不能感受到。譬如有人盤著腿在打坐,也就是坐禪或者在修禪定,我們看到的是表面,他的內在又如何呢?所以前面談意念是關係到禪定,因為意念離不開妄想雜念。那要怎樣使它不亂?所以禪定也叫做正定,加上一個「禪」字,意義就是在一個寂靜的狀態之下,由於意念已牽涉到內心世界的修養,難免有妄想雜念,就要使它不亂。這不亂的現象,不只是表面看起來是一個寂靜的狀態,連內在都要做到不亂。

八正道,從知見上開始,一直到禪定的結束,其實這八者如果連貫地來看,要有「正知正見」去行修;要行修必須先從思維上下手。而思維有粗、有細,可是這裡講求的是精細的、綿綿不絕的,一種在思維上的修養。然後談到言語上的修養,其次是談善、惡的分別之下,認為善是好的、惡是不好的,這都不清淨!如果恐懼惡、計較善,那也不清淨。

可見談淨業可以這麼說:身口意的行為造作會完成善惡,在善惡當中,知道惡是不好的,這是一種肯定;可是善雖然好,如果不清淨、有後遺症的話,還是會造成傷害,最後也都是不清淨,所謂的「於業不淨」。可見前面四個肯定告訴我們,要從知見上著手;後面從正命到禪定可以發現,一個是色身的維護,然後完成法身的修養。所以“正命”就是談色身的維護,“精進、意念跟禪定”就是一個法身的修養,前面四個是談淨業,後面四個是談行道,講「八正道」就要這麼去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