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特別講座期數:324期2017年9月
「認天賦,隨命運,凡俗之流,庸碌度過幾十年!」那麼要「勤修學,掘潛力,創造功德,才能快樂、自在、享人生。」
專題演講 青年佛法講座「快樂自在處方箋」(二)
時間:107年6月18日
地點:菩提寺視聽教室
主講:上若下奘法師
處方箋二
接著給大家第二個處方箋,依舊引上白下雲老禪師說的:
「認天賦,隨命運,凡俗之流,庸碌度過幾十年!」那麼要
「勤修學,掘潛力,創造功德,才能快樂、自在、享人生。」
這是於老禪師的著作《禪的語絲》與大家的分享。這是一個很棒的處方箋,由老師父這樣的引導,我們才能夠快樂自在享人生。
這裡有一段這樣的故事:
中國大陸北方,大部分家庭以馬為代步工具,譬如:到田裡工作、到市集辦事大都騎馬。有一個農夫,每天在田裡耕種,做完後就坐上馬車回家,因為田裡的工作實在太累了,路上他迷迷糊糊、昏昏沈沈睡著了,可是每一次他都還是能準時回到家,因為那匹馬很清楚回家的路,所以才有一句成語叫做「識途老馬」
有些人就像這個農夫一樣,從出生到老死,這一輩子怎麼過的?人生當中發生了些什麼事?該怎麼處理?好像都是迷迷糊糊,有一天過一天,你們像不像農夫啊?應該不是!因為你們都回答我想要「快樂自在處方箋」,所以絕對不是迷迷糊糊的。所以像這個農夫,一般人這樣一天過一天,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歸究宿命,什麼命運天注定,把這個話常常掛在嘴邊。
可是另外一種人,面對人生路要如何走?中間所遇到的障礙該怎麼防止?如何的面對,都是清清楚楚的,就像那匹老馬一樣。各位菩薩大德請問你們是哪一種呀?「是農夫的請舉手?」「是識途老馬的請舉手?」(皆無人舉手)哦~~原來你們是屬於PHD中間值!(全堂哄哄大笑)。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善常樂
我們知道為什麼人會發生問題,當然都是來自於人跟事、人跟理產生關係而發生問題,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確感受有很多不理想、很多缺失,說得比較嚴重,有很多的苦,這是我們都能夠去了知的。
我們要知道苦是人生的真實面貌,但不是我們修行的最終目的。我們發現人來到這個世界,出生在不同的環境裡,比如有的家庭環境比較好,有的比較不好,出生的命運、人生過程就有差別,這是我們可以去理解的一種現象。
人生本來就有時候過得很好、有時候過得不好,並不完全限於物質,也關係到精神,除了有物質的苦、物質的樂,也有精神的苦、精神的樂。當你們說你們不是很苦,以娑婆世界來講它又稱做「堪忍」世界,就是苦樂參半,有的苦盡甘來,也有的樂極生悲,不至於苦到無法承受。
我們知道有些人遇到人生的瓶頸時,會去算生辰八字,「你們會去算命嗎?」「有算過命的人請舉手。」(紛紛舉手)看來是大有人在(又是一片笑聲),「那你們會去算紫微斗數嗎?」「你們覺得算命準不準呢?」答:「有些準、有些不準。」大家耳熟能曉的《了凡四訓》內文有一句話說:「大善大惡的人就算不準了。」所以了凡他發願行三千個善事,他的命運就有所改變。當人遇到瓶頸就跑去算命的時候,《了凡四訓》的例子就很值得我們去做深入的思惟。
經典有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我們能夠來學佛,懂得行善,依自己能力所及幫助別人,懂得轉念,人生自然就有不同際遇,命運是可被改造的,所以要「勤修學,掘潛力」。而人如果要活得自在,便需要有一點生活的智慧,但智慧不等同書本上的知識,而是需要我們在生活中去感悟、去反思。所以為什麼師父說要早晚思己過,儒家思想也是強調要「每日三省吾身」,經過自己用心思考和感悟的,才真正是屬於自己的生活智慧。就像各位來上佛學班、聆聽佛法課程,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去落實在日常生活裡,這樣才是對自己有真正的幫助,如果你只是看只是聽,但是不曾去用的時候,那它對你的利益性、饒益性、幫助性有多少?應該是微乎其微的。
就像我手上現在拿著的保溫瓶,請問大家它真的只是裝水的保溫瓶嗎?它也可以當一個容器來使用呀!所以很多時候當你在面對問題、面對事情時,你要用放射狀的角度去面對及看待,這樣比較不會落於主觀。所以遇到事情時,不在於好壞,而是我們如何去看待。面對人與事中,看到事情的善與美,這個正面角度也要和佛法相應。要怎麼樣活得自在快樂?就要時常積聚你的修養、積聚福德,並且發掘潛力。
「為善常樂」,在日常生活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多幫助人,唯有幫助別人,才能讓自己感受到自我實現的快樂,也就是禪悅的喜樂。各位菩薩,你們有沒有發現到當你有能力去幫助別人時,你是不是很愉快?所以「自在不難,當下即是。」原來,「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都不是天大的難事。今天大家因緣和合,一起共同探討佛法,「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法筵殊勝!(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