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若知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29期2018年1月
「你那個覺了能知之心,如果有個實體存在的話,那麼是一個體?還是很多個體?好比你身上的感覺,是全身都有呢?還是並不遍佈於全身?」
楞嚴探秘九之四 /若知
「阿難言:見是其眼,心知非眼,為見非義。」
阿難還搶白說:「見是用眼睛看的,但是心的覺知不是用眼睛耶;所以拿眼睛看來做比方是不合理的!」他還說:眼睛是一種看的能力,心則是覺察到的一種感覺的能力,心不是眼睛耶,所以不能用心的覺知能力來談「見」。
「佛言:若眼能見,汝在室中,門能見不?則諸已死,尚有眼存,應皆見物;若見物者,云何名死?」
佛陀針對阿難的問題回答,其實談眼見是要有條件的,「有眼不是什麼都看得到;好比你在精舍裡,你能不能看到大門?(按:祇園精舍應是座落在祇樹給孤獨園中裡)。還有,死去的人,他的眼睛還在啊,既然有眼睛就可以看到東西,那能看到東西,還叫做死嗎?」這也是佛陀依阿難的理解來回答他!(其實阿難是為我們在問話)。由此可見,佛陀的思惟多有邏輯,而且擅於因材施教。
「阿難!又汝覺了能知之心若必有體,為復一體、為有多體?今在汝身,為復遍體、為不遍體?若一體者,則汝以手挃一肢時,四肢應覺;若咸覺者,挃應無在;若挃有所,則汝一體自不能成,若多體者,則成多人,何體為汝?若遍體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當汝觸頭,亦觸其足,頭有所覺,足應無知;今汝不然。是故應知,隨所合處心則隨有,無有是處!」
佛陀說:「阿難,你那個覺了能知之心,如果有個實體存在的話,那麼是一個體?還是很多個體?好比你身上的感覺,是全身都有呢?還是並不遍佈於全身?如果是一個完整的感覺體,那你用手碰另一肢體時,四肢應該同有感覺;如果都能夠感覺的話,這個「挃」就沒有個固定點了;「在」是地方、處、所的意思,「挃應無在」,就是說“碰沒個碰點”。我們說碰身體上某處,好比手、肩、背等,你就有個感覺對不對?那如果你的知覺是一個體,不管碰你哪裡,全身都有感覺,那你這個碰的點就不存在了,是不是?所以既然感覺有個碰點,那你一個整體的說法就不能成立;如果是很多個體的話,就成了很多個人,那個體是你呢?若多體者,因為阿難不瞭解(其實是阿難權現為我們後世人問法於佛陀),佛陀就用「一體、多體」來比喻,如果你的身體是多體的話,那豈不成了很多人了?到底哪一個體是你呢?若說這個知覺是遍佈你全身的,那就跟我前面說的一樣,「碰點」一下去,你全身就都有感覺才是;若不是遍佈全身的話,那當你碰你頭的時候,也碰到你的腳,你頭有感覺你的腳應該沒有感覺,現在不是這樣啊,你碰你的頭有感覺,同時碰你的腳也有感覺,是不是?你如果「不遍」的話,當你「觸頭亦觸其足」,應該只有一個地方感覺啊,可是你現在同時碰你的腳,你的腳也有感覺!是故應知「知隨所合處心則隨有」這個道理是講不通的!
整個我們再看一下,佛陀破阿難說:「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心隨有者,是心無體,則無所合;若無有體,而能合者,則十九界,因七塵合,是義不然。」
「若有體者,如汝以手,自挃其體,汝所知心,為復內出?為從外入?若復內出,還見身中;若從外來,先合見面。」--阿難反駁,見是眼,心知非眼。
心既是覺了能知之心,是一體還是多體?若一體者,則挃一肢時四肢同有感覺,若都有感覺,挃的部位就不存在了,如果挃的部位存在的話,可見不是一體;那如果是多體的話,你就成了好多知覺的人了,哪個是你啊?如果知覺的心遍佈全體,那個挃的部位就不存在,跟前面的道理一樣;如果不是遍佈全體,那當你是碰觸頭和腳時,頭有感覺,腳就沒有感覺,如今不然;是故應知,「隨所合處,心則隨有」,無有是處!
六處徵心:
「如我思惟,內無所見,外不相知,內無知故,在內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義,今相知故,復內無見,當在中間。」
阿難為此問題思考,他想到了,於是說“如我所思考的,我既然在內看不到,在外又不能夠知道裡面的事,內無知故,在內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這個道理也說不通;既然我心裡的感覺和我眼睛所見,我的眼睛看到什麼和我內心的感覺是一個體的,「復內無見」,可是我又看不到裡面,那麼我想到了「當在中間」!
佛陀說:「汝言中間,中必不迷,非無所在;今汝推中,中何為在?為復在處、為當在身?若在身者,在邊非中,在中同內;若在處者,為有所表、為無所表?無表同無,表則無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為中時,東看則西,南觀成北,表體既混,心應雜亂。」
佛陀怎麼說?「汝言中間,中必不迷」。這個中間我們說,你既然說在中間,中的存在,是個實相體,「中」者自性真如之體,所以佛陀說:「中必不迷,非無所在」,在「中」者一定不會迷失嘛,他就是有個存在的地方了,他不是沒所在了。“那你今天推敲,確定說在中間,這個中間是指什麼呢?你的中間是哪裡?”「為復在處?為當在身?」是在某處呢?還是在身上?
若在身者,在邊非中,在中同內。若在處者,為有所表?為無所表?無表同無,表則無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為中時,東看則西,南觀成北;表體既混,心應雜亂。
如果在你的身上,他若是靠外邊,就不是中間啦;在中間的話,就跟在裡面一樣。如果是在某處,他是能夠表現出來呢?還是沒辦法表現出來?我們說有「無表色」、「有表色」啊,表是說表現出的形態樣子,就是形象;它是可以看得到、還是看不到?如果沒有形態的話,就好像不存在了,如果有形象的話,它是一個不一定的,為什麼?以一個人來說,如果他的形象是在正中間,即使在中間,東邊人看你,你變成在西邊,南邊人看你,你變成在北邊;表象跟本體都混亂了,人的心境豈不跟著亂糟糟!
「阿難言:我所說中,非此二種。如世尊言:眼色為緣,生於眼識,眼有分別,色塵無知,識生其中,則為心在。」
阿難說,我所說的“中”,不是這兩種啊!是世尊您所說過的,眼色為緣,生於眼識。眼以色為緣,眼睛要看到色才知道確定什麼東西,所以色塵是緣,至於分別在於眼識,所以說「生於眼識」;「眼有分別,色塵無知,識生其中,則為心在」。我說的中啊不是在身的中,也不是在處的中,而是「眼色為緣,生於眼識,眼有分別,色塵無知,識生其中」,這才能夠產生心的感覺啊。
「佛言:汝心若在根塵之中,此之心體為復兼二、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體雜亂,物非體知,成敵兩立,云何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無體性,中何為相?是故應知,當在中間,無有是處!」
佛陀說:照你的說法,心如果是在根塵之間,那你這個心識的本體,是包括根塵兩者呢?還是不包括?如果包括根塵兩者,那麼物質和本體就雜亂了,物質是物質,本體知覺是本體知覺,兩者成了敵對兩立,怎麼形成“中”呢?
我們看,阿難不了解全盤的道理,知其一不知其二,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佛陀跟他講,你所說的中,中何所在?是在處呢?還是在身?如果在身的話,在邊非中,在中的話又同內,如果在處的話他是有表還是無表?阿難才急了說,我所說的中,不是這兩種,是世尊告訴我們的:「眼睛看到了色塵是個緣起,要眼識產生,眼識升起了才會有分別,色塵是沒有知覺的」,因為「識生其中,才能夠產生心」。
那佛陀就說了,你的心如果還在這個根塵之間,你所說說的「中」嘛,那你這個心體是包括這兩者呢?還是不包括?包括這兩者的話,物體就雜亂了;物體的現象是變化無窮的,那你的心也跟著雜亂變化無窮,云何為中?“中”在哪裡!兼二的話物體雜亂,物非體知,物、是物相,他不是我們的身體,跟我們的身體完全不合,是我們去相應的,就是說物體歸物體、我們的身體歸身體,我們身體是有視覺的,物體是在外面的塵境,我們看到了之後,會產生一種感覺,這個能所他不是,他如果是兩個東西,是兼二還是不兼二,若兼二,物體雜亂、物非體知,變成敵我兩立,成了對立的現象了,你怎麼能夠找出那個「中」來呢?!中、是個很好的,你說中不錯,可是你不是在這個上面打轉?物體是無知覺的,你是兼二是不兼二,兼二,「物體雜亂,物非體知,成敵兩立」沒有辦法展現出中來?兼二不成,如果沒有辦法包括,根塵能所找出個折衷點的話,「非知不知,即無體性,中何為相?」所以要知道,你說覺知之心存在這兩者之間,沒這道理!
請看講義:
破:中者自性真如之體,所以佛陀說「中必不迷,非無所在」;那麼你說中,「中」是什麼呢?「中」在哪裡?在處還是在身?若在身,是邊還是中?是中又同內;如果在處(所),是有表相還是沒有表相?沒有就沒得說,若有表相所顯現又是不定相,怎麼說?如果以表來說中,表為中時,東看則西,南觀成北,表體既混,心應雜亂。
阿難辯解:不是這種「中」,是識心分別的中。
佛言:汝心若在根塵之中,夾在根塵裡,你顧哪個?塵境物相雜亂,你的心也跟著雜亂,物境非本體所能控制,成了敵我兩立,什麼是「中」?兩邊顧不著,沒有知覺性又沒有判斷力,失去了本體性,「中」如何表徵?是故應知,當在中間,無有是處。(待續)